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理论》2017,(11)
作为欧洲的技术创新追赶国家,意大利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发展。二战后,中央政府非常重视本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措施,大力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目前,意大利是世界上中小企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意大利国家创新体系。研究意大利政府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政策、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知识产权制度调整,对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美国在20世纪领导了世界创新,从而也领导了世界经济.美国之所以能够领导世界创新,源于其高效运行的国家创新体系.美国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主要由企业、大学、联邦科研机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各级政府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等构成的高度成熟的“官产学研”互动网络,它具有有效配置创新资源的市场、高度完善的创新环境、为创新保驾护航的政府等特征.美国国家创新体系之所以能够高效运行,是因为美国有着超前的国家创新战略.借鉴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战略,有助于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我国到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刘宇 《党政论坛》2014,(12):4-5
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要正确理解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  相似文献   

4.
以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为研究对象,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坚持技术创新的核心地位,结合多个创新主体,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促进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弗里曼"国家创新体系"虽然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但对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坚持这一体系有利于我们以整体观念,立足深层次改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内外联系制度,同时推进创新社会氛围的形成,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传播”和“技术传播”与国家创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传播”和“技术传播”是学术界使用日趋广泛的两个概念 ,但两者的使用较为混乱。本文从不同角度将两者进行对比 ,对它们的涵盖范围与研究领域作一粗略梳理。  相似文献   

6.
在以创新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条件下,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已成为我国应对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需求,而在国家创新体系下的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更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的热点、难点,如何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制度安排重新审视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加大政府政策对其的扶持力度,将成为中小企业今后成长、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改进性创新是我国创新体系中最广泛的创新形式。在信息化时代,改进性创新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体验性、泛在性和低风险性"。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改进性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推动创新发生、促进创新完善、实现创新扩散"三个方面,并以此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开放式创新是改进性创新主要实现路径,后发地区要充分发挥技术合同交易、链合创新和产学研一体化等开放式创新方式,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本地区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8.
正一、政策与制度的保障作用创新政策与制度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一个环节,政策、制度的支持是创新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一个国家或者企业能否高效地进行创新活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或者该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然而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创新来说就是政策、制度的强有力的保障。而政策、制度的制定是由政府人员来完成的,政府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创新型国家,不能避开不谈的是英  相似文献   

9.
杨稣  朱子良 《理论导刊》2005,(12):19-20
国家的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必须同国家创新目标、创新网络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与支持创新的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郁建兴  刘涛 《政治学研究》2022,(5):3-12+151
本文选取国际上两种重要的现代化模式——东亚经济起飞时期的发展型国家与西方二战后形成的福利国家——作为“认知对比镜像”,论述我国共同富裕治理体系的主要框架和特征,从经济、社会、生态和数字化发展等多维角度阐释了共同富裕治理体系的内涵。党政国家体系的高动员度、市场体系的高竞争度和社会的高活跃度,共同构成共富治理体系的多元驱动力量。与发展型国家和福利国家相比,共同富裕治理体系呈现出多目标特征,它综合经济高质量发展、橄榄型社会结构构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绿色发展、文化发展和数字化发展等多元复合目标,从而超越了工业时代发展型国家与福利国家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贸易潜力很大。2001年~2011年双边货物贸易的市场结构呈现出高增长、高顺差、高差异的特点;商品结构呈现出结构单一、资源禀赋特征明显、各类商品的表现差异较大的特点。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需出台具体合作协议,扩大中东欧国家对我国的出口,鼓励我国企业到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调整贸易政策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知识经济形态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国家创新体系已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知识流动网络,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信息资源的流动是该体系高效运转的一个决定因素。可以说,国家创新体系信息流动问题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就国家创新体系信息流动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信息流动 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与知识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该网络系统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相关作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构成中国"新时代"的社会内容是多方面的。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上一系列创新与突破,成为最重要的特征。从结构功能视角分析,诸多结构性政治创新,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性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创新体系。党的建设与国家治理上的重大创新与突破可以概括为12个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方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有代表性的重大理论创新。它们既是理论形态的创新,又是实践模式的突破,反映出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步伐和实际进展,也为继往开来,进一步开创新的战略大局奠定了基础,拓展了空间,凸显了战略主线。  相似文献   

14.
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政治安全之间具有深层关系。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可以在根本上解决国家政治安全所遭遇的困境与难题;另一方面,国家政治安全又是推进和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野下中国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国家治理的功能类型及能力方面与现代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国家治理在民主与科学方面还难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及公众期待;国家治理过程及结果在公平系数和正义刻度上还与民众需求有一定距离。全面深化改革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根本举措,要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应有作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服务的均衡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走上法治化轨道。  相似文献   

15.
自Cooke(1996)提出区域创新体系概念以来,学者开始根据硅谷等著名创新城市进行了研究。Edquist(2001)提出“发展创新体系”概念,指出“发展创新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四点关键性区别:产品创新比工艺创新更重要;渐进创新比激进创新更容易获得成果;对扩散技术的吸收比进行原始创新更重要;在中低技术领域的创新比高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容易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6.
国家创新体系指由参加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组成,是一个为创造、储蓄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政府对创新政策的制定着眼于创造、应用和扩散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各类机构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上。国家创新体系主要是由以下各项要素组成,即先导性要素、  相似文献   

17.
如何治理与防范腐败,成为各国在发展前进中重要的课题。20世纪末,“透明国际”提出了“国家廉政体系”理论,它超出了传统反腐败理论的范畴,对反腐败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家廉政体系的基本理论及意义作出概述的基础上,以香港、新加坡、北欧国家等为个案分析了发达国家或地区在构建廉政体系方面的成功经验,提出在此基础上运用国家廉政体系理论,学习借鉴国际社会廉政建设的有益做法,建设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廉政体系即反腐倡廉体系。  相似文献   

18.
吕薇 《理论参考》2010,(5):19-20
我国的国家创新能力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但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从形式上看,我国的创新体系框架与大部分国家基本相同。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创新体系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市场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政治稳定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政论坛》2016,(2):27-31
政治结构稳定与制度创新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选择。政治结构的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中国社会发展的成就得益于这种政治结构带来的社会安定环境。制度创新就是顺应社会发展创立适合新的社会价值标准的制度,为人们提供新的政治价值认同,促进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和平,降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社会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稳定的政治结构与政治制度创新相辅相成,既是实现社会政治生活和谐的保障,又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消弭功能、引导功能和塑造功能。  相似文献   

20.
国家产生于社会并从属于社会,应重视从社会视角考察国家问题。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突破某些传统认识、推进国家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有助于人们丰富和深化对国家本质的体现过程、国家角色定位、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管理主体的类型、国家公职人员发挥作用的方式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