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敢与怕     
有着远大理想和执着追求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不怕妖魔鬼怪;不怕外来压力,正七。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但是,作为共产党员、人民公仆,如果胆大妄为,无所顾忌,屯会犯错误,栽跟头。邓小平同志的胆子是够大的。他一向主张改革要敢闯、敢冒。但是他屯提倡要有点怕。他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共卢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且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瓦主党派,总是好一些。”言简意赅,极富哲理!在我们党内,有着大批既不乏胆识又怕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彭…  相似文献   

2.
王东义 《学理论》2008,(20):91-92
《把信送给加西亚》是一个传奇的故事。美西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总统下令罗文中尉,将一封绝密信火速送给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罗文接过信,没有问:“谁是加西亚?”“他在什么地方?”“我怎么才能找到他?”“为什么非要我去?”“别人不能去吗?”而是历尽磨难、出生入死,把信送给了加西亚,从而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马宇 《理论参考》2008,(5):42-44
我国推行“大部制”的制约因素 首先,“大部制”需要适宜的大环境。在目前情况下,能够把一项职能都归于一个部门吗?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在美国似乎很简单,一个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就全管了,在我们这里却要卫生部、农业部、药监局、工商局、质检局、发改委、商务部等等一大堆部门管,且管了个一塌糊涂,那是否就能效仿美国让药监局或扩大了的药监局统管中国的食品安全呢?答案是不能。  相似文献   

4.
方成 《党政论坛》2011,(12):22-22
看上去像60岁,听说话像50岁,身体硬朗,童心不泯,这是外人眼中的我。有人问:“方老,您都90高龄了,还成天一副乐呵呵的样子,难道就没有烦心事吗?”我笑。“烦心事来了,你何不幽它一默?”  相似文献   

5.
1949年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邀集各界人士座谈讨论国家名号问题,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我父亲说‘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了,就不用再写民主了。还有选国旗方案时,当时毛主席说中国有三大河流,黄河、长江、淮河,要填上横杠。我父亲就说把国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后来就定了五星红旗。”张素我说。  相似文献   

6.
庄子贷粟     
庄子家贫,一次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吧,我正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获得邑俸!到时候一定借你三百金,可以么?”庄子一听,非常生气,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有个声音叫我,我回头一看,原来是车辙中的一条小鲫鱼。我问:“小鲫鱼啊,你在这里干什么》”它说:“我是东海的水官,现在困在这儿,您老先生能给一点儿水救我一命吗?”我说:“那有什么不可以!我就要南游吴越,我将请求吴越之王激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你看怎么样?”鲫鱼听罢气愤地说:“我一不小心离开了水,困在这里,急需斗升之水就能活命,而先生您却这样…  相似文献   

7.
黄小平 《党政论坛》2013,(18):42-42
有一个小山村,十分闭塞,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没有走出过这个小山村。一日,一位旅人来到这里。旅人问村民:“你们知道你们的村庄在哪里吗?”村民们笑了,心想,自己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怎么不知道自己的村庄在哪里呢?“你们说你们知道,那就说说到底在哪里呢?”旅入问。可轮到大家说时,都说不上来。  相似文献   

8.
张素我  周海滨 《各界》2014,(12):89-90
1966年初夏,我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全国乱翻了天。 毛泽东在天安门多次接见红卫兵,父亲每次都看电视。天安门广场上“伟大”、“万岁”的标语到处都是,字写得特别大,非常显眼。父亲看了一个劲地摇头,但不说话。余湛邦一直陪伴在侧,他说,父亲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向来反对个人崇拜的吗?”  相似文献   

9.
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来华访问。当他得知毛泽东将要会见他时,。动中不禁感到有些紧张,因为他虽然见过世界上不少著名政治家,但同毛泽东这样的革命领袖打交道,毕竟是第一次;况且,在过去岁月中,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又总是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对抗之中,在朝鲜战场上,中国与美英等国军队还直接进行过激烈的较量。然而,两人一见面,毛泽东便直率地说:“你知道你在同一个侵略者谈话吗?在联合国,我被扣上了这样的称号。”“你是否在乎同一个侵略者谈话?”蒙哥马利惊愕之余,不禁为毛泽东这幽默诙谐的口气,妙趣横生的话语…  相似文献   

10.
《党政论坛》2012,(20):10-11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能不能正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敢不敢评说毛泽东的错误?不仅关系到中国能不能走出“文革”的历史阴影,而且关系到中国之后的道路将如何走。在胡耀邦亲自组织领导下,中央党校开展了一场全校范围的“三次路线斗争”大讨论。这场大讨论是党内以实践标准评价“文革”的开篇之作,开启了否定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先河,奏响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前寒柏.  相似文献   

11.
陈帆 《党政论坛》2008,(18):10-10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人问我:“如果这场地震发生在美国,也会死很多人吗?” 我说:“不会。在美国,像汶川、北川自然条件这么恶劣的地方,可能压根儿就没几个人住。”而据报道,汶川大地震。中国的直接受灾人口,就达1000多万。  相似文献   

12.
反腐先自问     
提起腐败二字,相信大多数人是深恶痛绝,并 口诛笔伐齐声讨之的,但仅仅做到这些就够 了吗? 对于消极腐败现象,如果我们大家都是停留在 一 味的指责上,甚至以此作为时髦,表示自己目光敏锐、见解不凡,那是不足取的!当你在指责的时候,更应心自问:我身上有没有不正之风?我有没有因为“恶小”而“为之”?我有没有做一棵挡风的小草?如果人人只有痛恨的指责声,而没有制止它的实际行动,不正之风又岂能自生自灭?有些人表面上对腐败现象切齿痛恨,骨子里却在羡慕腐败分子的不劳而获,就恨自己没有这种机会。这是非常危险的! 如果我们…  相似文献   

13.
找脸     
对着镜子的时候.忽然发现我的脸不在了!人不能没有脸,我决定把它找回来。“师傅,刚才给你盖章的时候,看到我的脸了吗?你捡到我的脸了吗?”被称为师傅的人哈哈大笑:“领导啊领导,就是看到你的脸掉地上我也不敢捡啊。再说,我把卖一头肥猪的钱作为盖章费给你时,我是仔细看了你的,你那时就没脸了。”  相似文献   

14.
倪德刚 《党政论坛》2012,(10):38-39
(一)我们犯错误,是因为情况不明,做官了,不调研,我自己的毛病坚决改正。不做深入调查研究的任何决策都是错误的,脱离实际的任何美好愿望没有不失败的。三年严重困难是怎么造成的呢?1961年3月毛泽东总结说:"过去这几年我们犯错误,首先是因为情况不明。情况不明,政策就不正确,决心就不大,方法也不对头。  相似文献   

15.
享受     
徐新 《党政论坛》2009,(8):26-26
美国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花费了17年的时间,缝制了一床拼花棉被。这床棉被在美国的民间艺术展中,引起观赏者极大兴趣。有一位记者采访老人时问:“用17年缝制一床棉被,你不觉得辛苦、寂寞吗?”老人回答说:“不,一点也不。这17年我每天都感到快乐和满足。用17年缝制一床棉被对我来说不是受苦,而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6.
秦湖 《党政论坛》2013,(4):57-57
《圣经》里有一则很有趣的小故事:耶稣成名之后,回到家乡讲演,听众根本不买账,只是嗤之以鼻:这不就是那个木匠家的小儿子吗?耶稣没动气,说:没有一位先知,在想到“故乡”,大概自然而然就会泛起那些关联词:童年、亲人、温情……一草一木,都是可亲的,是看着自己长大的。故乡,像一件洗过很多次但仍然很暖的旧衣服,带着体香,任何人穿上它,八十岁也是牙牙学语的小孩子一巨不觉得,衣裳太紧,腾挪的空间太小吗?  相似文献   

17.
注重调查研究。1930年5月,毛泽东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931年4月,他再次强调:“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毛泽东认为,调查研究非常重要,他不仅自己经常调查研究,还善于利用身边工作人员和警卫战士,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不怕大灾大难,怕的是忘乎所以。面对洪灾、朝鲜战争,中国人都能团结起来对抗。但是,中国人就怕忘乎所以。比如说国防现代化是必要的,但是否美国人有什么,我们就要有什么?苏联垮掉的原因之一就是与美国搞军备竞赛。如果中国被美国拖进一场军备竞赛,那结果是什么?  相似文献   

19.
薛田 《党政论坛》2012,(10):57-57
相声大师侯宝林到美国去访问,记者自然不会放过他,提出一个很刁钻的问题:"里根是演员,当了美国总统。你也是演员,你在中国也可以这样吗?"侯宝林稍微一思索,回答道:“我和里根不一样,他是二流演员。”  相似文献   

20.
《党政论坛》2013,(14):32-33
中外领导人见面后谈什么?跟《新闻联播》报道的那样?其实不是。 针锋相对的直接“喊话” 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温家宝为了捍卫中国立场,也曾有过一番“硬气”表现。媒体评价为,这是奥巴马与温家宝前所未见的直接较劲。当时美国主张中国承诺的碳减排要接受国际监督,奥巴马发言称:“(否则),任何协议将只是纸上空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