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我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国以来 ,我国进行了三次大的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和调整 ,对我国经济布局总体框架的构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这三次区域战略转移和调整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综述熊彼特创新理论、弗朗索斯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赫希曼的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弗农的梯度推移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国内对区域经济非均衡理论的研究现状,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分析,体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李传兵 《传承》2010,(9):8-9
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思想并且付诸实施。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西部经济差距拉大的现象,为了解决此种矛盾,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思想经实践验证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思想并且付诸实施.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西部经济差距拉大的现象,为了解决此种矛盾,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思想经实践验证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区域非均衡的现实,区域划分的合理性决定了对经济区域发展状态分析的合理性。在这个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依据经济区域存量的新区域划分方式,利用各个省市27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将全国划分为九大经济区域,结果表明各个区域的发展存在显著的非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6.
以时间为经,以主题内容为维,运用历史分析方法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嬗变轨迹进行了系统考察。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源白于军事用语,取其对全局的宏观性谋划之义。区域发展战略的主题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发展演变,由二战之后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为目的的传统发展战略,逐步发展演变为20世纪70年代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直至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注重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的两个转变。相应地从空间特征看,我国的经济发展重心经过了从沿海向内地转移,再从内地转向沿海,然后转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几个阶段。本文将回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并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加强中部区域旅游协作 促进山西旅游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籍振芳 《前进》2006,(6):33-3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自去年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六省之间的协作与联合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政治生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中部六省位于中华腹地,不沿边不靠海,自古以来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但各省又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旅游业作为关联性很强的网络型行业,具有突出的外向性和开放性特点,在区域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中部六省的区域旅游协作,既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方略,也是当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发展观决定着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本文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朱传耿 《政策》2005,(6):18-19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非均衡(重点)发展战略,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大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由此,我国已开始进入实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综观新中国的发展观,经历了赶超式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在科学发展现统率下,必须实现从初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立"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改变发展理念,从"以物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面向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一、科学发展观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我国具体实际,对发展观的基本问  相似文献   

13.
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必须符合经济规律,遵循一般逻辑,这是基本要求。同时,从经济发展阶段和制度演变规律出发,由于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战略上与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显著差异,金融中心建设处于特殊的宏观背景,面临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区域金融中心的内在要求。基于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应有的一般逻辑和中国特色的综合分析,提出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宏观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4.
吴春雷 《青年论坛》2007,3(3):95-97
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观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供了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本文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发展观的演变,探讨不同发展观对当时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与影响,从而得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当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察凤娥 《前沿》2005,2(5):6-8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 就是通过改革实现政治系统运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上。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发展观的演变与现代化进程是紧密相关的,因为发展观的演变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的演变,更是社会变迁、进步与发展所要求的。发展观的演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经济增长发展观到综合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直至今天的科学发展观。而与发展观相对应,社会管理的侧重点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从经济管理到综合管理,再到人性管理,直至科学管理。对于符合发展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不断坚持贯彻和落实,把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应用到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经过了多次变化和调整,对我国经济布局总体框架的构建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全面审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轨迹,它依次经历了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考察分析这一历史演进轨迹,对于我们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开,党的领导人不断发展和丰富了区域发展理论。习近平同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想和举措。习近平同志的区域发展观是对新中国几届领导的区域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在哲学上有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9.
董捷 《理论月刊》2000,(12):63-64
区域发展既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也包括生态环境整治。目前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又是区域发展进一步深化的必然结果。搞好西部大开发既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财政创新、区域非均衡治理与中部崛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纪瑜  张宇蕊 《求索》2007,(11):9-11
“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是处在市场力量日益成熟,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和谐、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提上日程的重要时期。政府如何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下,摆脱对政策“红利”不均衡分配的路径依赖,有效治理区域非均衡,进而推进中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区域非均衡治理的创新离不开财政体制、机制、政策的创新。必须以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财政创造经济发展环境、开发人力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运行等方面的职能,释放潜能、整合资源、创造优势、激活全盘,最终实现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