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当今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为民"思想。胡锦涛"为民"思想,升华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细化了党的根本宗旨,深化了党的执政理念,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群关系和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行动指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对我国以人为本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传统民本思想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国共产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重新阐释和定义民本思想,使得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转型。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传统民本思想现代转型的最新成果,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绍琼 《工会论坛》2008,14(1):148-149
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表现在外交方面,周恩来坚持以人为本,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外交思想。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对于中国以人为本外交理念的确立及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的产生,是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合乎逻辑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超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政党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传统民本思想在价值源头上的根本性转换与创造性发展,从而建构起"人民主体地位"的真实民本或言"民本式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真实民本的具体形式,必须在运行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落实好"人民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成为共享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成果的真实主体。  相似文献   

5.
民本思想贯穿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民本思想在继承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大胆超越,不断创新,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党在对待传统民本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6.
党的群众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根植于中华大地,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群众路线"智慧的集中表现,体现了重民、贵民、为民、裕民、从民、顺民、信民、畏民等重要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思想渊源。党的群众路线思想中的"相信、依靠、联系群众"观点、"实现群众利益"观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受群众监督,对群众负责"的制度继承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髓;不仅如此,由于始终坚持依靠群众阶级的根本立场、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由此在阶级立场、主体地位和利益取向上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本质性超越。  相似文献   

7.
“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轨迹,也是现实担当。其思想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谋幸福”的奋斗史和建设史。在目前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中国共产党“为民谋幸福”当从以下几方面推进:践行“发展是硬道理”,强化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赋予人民幸福更持久的体验;维护公平正义,拓展人民幸福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8.
传统与现代民本思想的比较与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体现了亲民爱民的领导特色.以人为本、亲民爱民,强烈地辐射出现代民本思维的执政理念.因此,在新形势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现代民本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于必须正确理解和辩证地把握现代民本思想与传统民本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思想与以前相比发生了较大转向,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其中民本导向特别突出。中国共产党以民本导向为特点的决策思想,在决策理念上强调为民决策;在决策机制建构上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主旨;在决策过程中重视调查研究、了解民意,问计问需于民;在决策参与方面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力度;在决策制度设计上完成了从注重"民情、民意、民智"的三位一体到注重"民情、民意、民智、民力"四位一体的递进,使决策制度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增加了珍惜民力的维度,凸显了决策过程的恤民节俭意识。民本导向的决策取得了明显成效,收获"中国奇迹"。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不是政府出于对人民表面性的尊重和技巧性的策略而提出的政治口号,它是在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人道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上的积极扬弃和继承发展。"以人为本"内容十分丰富,既可从社会主义本质观方面得到总体体现,又可从利益分配、执政方式、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等具体层面得到体现。要想"以人为本"真正产生功效,使其从"应然"渐进到"实然"的状态,在实践中就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价值主体地位,而且要将其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亮 《工会论坛》2014,(6):127-129
唐代柳宗元论著中所蕴含的政治、文化思想被后人统称为"柳文化",而柳文化中的"吏为民役"思想更是其政治思想的精髓。柳宗元思想受到了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深刻影响,其"吏为民役"思想具体包括民众决定历史观、官吏为民服务观、官吏为民负责观、养民利民观等。其思想不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而且对于当今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主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对毛泽东、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新时期人民主体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思想、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实质意义上的"官"原是以人为本,天下为公的体现。然而,失去有效监督的"官"必然与"管"、与"权"相为谋,进而产生了以言代法,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以官为本,必然以民为末,以事业为末。官本思想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要加强党的廉政建设,实现官本思想到民本理念的转变,需要在充分认识官本位顽疾的基础上,通过理念转变、体制完善、法制建设等手段,回归"官"的本意,真正做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才能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以人为本"既是我党执政理念的重大创新,也是我党执政理论建设的核心所在。她高扬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现实"与"应当"的结合点上表达了我党执政的价值理想追求。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涵盖了社会全体成员,又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核心作用;以人为本中的"本",应从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去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认并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为谁执政"的问题,郑重表明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执政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把握和实践"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为"主体",为"出发点、落脚点"。"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全局及实现发展的各个具体环节和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理念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它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与反映:同时它与“民本思想”在前提、主体及归宿上,与“人本主义”在阶级属性、对人的本质认知及如何看待人的价值实现途径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对“以人为本”的几点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理论定位和“以人为本”的相关要素;正确认识“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深入研究“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推动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我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是当今时代的使然,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以"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基础为基点,以其概念分析、发展的维度为重点,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的理论界限为区分点,来深刻理解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内涵和实质.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内涵、外延意义重大."以人为本"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民外交是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突出特点。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的目标,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人民摆脱落后状态,提高生活水平。周恩来人民外交思想,强调不仅要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还要维护全世界人民的利益,这对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