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姣 《中国减灾》2013,(11):46-47
近年来,湖北省各地、各部门尤其是省减灾委成员单位坚持"以防为主、防救并重"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加强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创新宣传教育形式,积极推进省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和网络平台建设,为公众免费提供体验式、参与式的防灾减灾知识文化服务,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技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中国减灾》2011,(11):63-6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社区防灾减灾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紧迫。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在全国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2007年9月,民政部制定并印发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在社区减灾机制、应急预案、减灾基础设施、减灾宣传教育和居民减灾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灾》2012,(1):9-9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11,(21):63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社区防灾减灾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任务艰巨而紧迫。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在全国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2007年9月,民政部制定并印发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在社区减灾机制、应急预案、减灾基础设施、减灾宣传教育和居  相似文献   

5.
综合减灾是国际主流的防灾减灾模式,是防灾减灾实践必然的发展趋势。为贯彻落实《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和云南省委、省政府有关防灾减灾的指示和要求,实现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顺应防灾减灾领域的变革趋势,云南省减灾委办公室拟在推进云南省综合减灾工作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家防灾减灾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防灾减灾人才是指专职或兼职从事自然灾害科研和教学、防灾工程与技术以及灾害行政管理等工作,并具有一定的防灾减灾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的人员。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4,(23):39
正为进一步总结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经验,为编制《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提供科学依据,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于11月19日—20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座谈会"。  相似文献   

8.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为扩大“防灾减灾日”影响,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营造浓厚活动氛围.达到良好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效果,2009年3月,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起首届国家“防灾减灾日”口号、宣传画、动画(视频)和图标征集活动。该活动由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宣教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9.
周萍 《中国减灾》2013,(11):18-23
近年来,在民政部的关心支持下,在天津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津市各级民政部门坚持科学防灾减灾理念,理清新时期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思路,完善防灾减灾应急系统,并在政策创制、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冬春救助、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灾害信息员培训、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等方面成效显著.近日,本刊记者就天津市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情况专访了天津市民政局副局长金海龙.  相似文献   

10.
范一大 《中国减灾》2012,(5X):24-27
<正>2011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和《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为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相似文献   

11.
祝明  徐璨 《中国减灾》2013,(2):41-43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尤其是2011年以来,对文化发展作出多项重大决策。2011年3月,国家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通过提高全民族素质,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部署。2011年11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颁布,其中明确规定加强防灾减灾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自然灾害风险不断加大,灾害形势非常严峻,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持续增加,一些历史罕见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通过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科技计划实施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有效提升了国家灾害科学管理水平,大大增强了地方防灾减灾能力。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信息化已经紧密融入各行各业,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全面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重要方面。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围绕《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2015年)》任务要求,在灾害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极大推动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孟天明 《中国民政》2012,(10):49-49
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和贵州省综合减灾规划(2007—2015年)及省减灾委、省民政厅防灾减灾工作安排,毕节市采取示范引路、任务分解、重点先建的办法于2009年到2012年间,在自然灾害隐患较重的村(居)率先创建了42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其中11个获国家减灾委、民政部认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高屋建瓴地为全国减灾救灾工作明确了原则和目标。各地应以此为理论依据和指导方针,同时必须和本地的实情相结合,才能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最终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近日,《中国减灾》杂志社副社长罗永等3人赴甘肃省兰州市及白银市的平川区、靖远县等区县,通过组织座谈、走访基层社区等方式,调研当地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了解基层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部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也是一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规划——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提出的防灾减灾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均与民生息息相关。就其中的一些亮点、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减灾委有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17.
郑东 《中国减灾》2012,(9):46-47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湖北省政府同意,6月下旬,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鄂政办发〔2012〕43号)(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湖北省政府出台的第一个以综合防灾减灾为对象编制的省级专项规划,是《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防灾减灾领域的细化,是“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防灾减灾工作发展的蓝图,是湖北省政府指导防灾减灾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优先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防灾减灾领域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湖北省政府同意,6月下旬,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鄂政办发〔2012〕43号)(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湖北省政府出台的第一个以综合防灾减灾为对象编制的省级专项规划,是《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防灾减灾领域的细化,是“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防灾减灾工作发展的蓝图,是湖北省政府指导防灾减灾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优先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防灾减灾领域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着力加强综合减灾的能力建设,这是新时期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支  相似文献   

20.
2007年8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实施了《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规划》紧紧酮绕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减灾能力,强调要充分利用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减灾资源,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市场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综合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为此,《规划》专门确立了国家“十一五”期阐.在综合减灾方面的八项建设任务和八大重点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