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重点阐释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与国家之间的悄然分离,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同时展望了国家与社会的理想模式,即“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国家管制范围缩小和社会力量增强,逐步向“强国家-强社会”的方向发展。针对这样一个变化,我国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研究模式用来解释和指导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构建,主要有新权威主义说、市民社会说、法团主义说和分类管理说等,这些理论学说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见解。通过比较和梳理这些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次较大的调整。我们应当构建一个“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并从塑造强势文化、转变政府职能与培育社会民间组织、建设法治社会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中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社会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化改革使我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由一元化向二元分化与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市民社会和民间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在国家——社会二元分化的背景下转变政府职能要求做到合理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界限,提升政府能力,实现制度创新,服务行政,培育市民社会等五个方面,并最终把“善治”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落脚点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次较大的调整.我们应当构建一个"强国家一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并从塑造强势文化、转变政府职能与培育社会民间组织、建设法治社会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对中国政治结构分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具体表现在改革中共中央的领导制度;带头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的作用,扩大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实行正确的党对国家的领导原则;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政治生活制度化。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绅士的社会角色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发生嬗变,绅士阶层由国家正式权力体系外的社会力量逐渐转变为地方行政体制内的权力实体,绅权的扩张使绅士与国家政权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异,由最初的紧密合作、互为支持的良性状态逐渐转变为冲突对抗的紧张状态,导致地方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晚清国家权力与地方绅士之间的权力涨落,折射了晚清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进入到一个矛盾较多,社会风险较大的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不可避免产生一些列的社会冲突,群体陛事件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从国家与社会关系互动的视角对当前的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着重分析群体性事件产生的政治社会原因,以及对政府权威合法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村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及其引发的张力,是征地冲突频发的宏观背景和深层根源。进一步优化农村国家与社会关系是加强征地冲突治理的必要条件:加快农村国家与社会关系由资源提取向公共服务的转变,解决农村政府的"财政饥渴"和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预防征地冲突的根本;加快建立适应市场契约型的农村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土地产权和征地制度,理顺征地利益关系,是减少征地冲突的有效途径;加快农村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民主化过程,提高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水平,是提升征地冲突治理效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政府职能转变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职能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政治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内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未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只有通过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行政体制中的种种弊端。非营利组织是社会领域的组织形式,是市场机制运行的最重要主体之一。非营利组织的地位和职能,决定了它对政府管理中的功能和效率缺损有着重要的监督和补救意义。因此,发展非营利组织是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1.
从逻辑理路的视角看,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思想是通过三个层次的批判而建构起来的,其中对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理念的批判是他们这一思想的逻辑展开,对现实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特别是对资产阶级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批判标志着他们这一思想理论化意义上的系统生成,而通过对未来的批判所宣示和展望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则是为了消除由于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和对立而造成的人的本质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个人意识开始觉醒,与传统的群体观念形成激烈的碰撞,其后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下,在社会主义集体意识的引导下,个体长期被整合在国家、社会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个人主义逐渐兴起,集体主义面临困境,个人与社会关系发生裂变。时至今日,倡导和实现"中国梦"要保障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最终达成个人与社会的互塑和谐。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在当前发展问题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化,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从依托不同理论元素为基础的研究传统起,再到从"大小"到"强弱"、从"管理"到"治理",以及从"国家"到"国家"与"社会"互动的转变,在研究维度、主题和形式上都有所突破,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新的阐释,指出国家与社会关系协调应基于新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导向、把握新时代信息化背景下的技术倾向、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等,这对创新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的社会主义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改革正寻求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要达成这一改革目标,意味着一系列的解构与重构、变革与发展。具体到政治领域,其逻辑展开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调整与转向:在国家治理理念维度,要实现从权威至上到法治至上的转变;在国家治理方式维度,要实现国家自主性扩张到国家权力主动让渡的转变;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维度,要实现从行政吸纳社会向多元协商民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当前转型中国所凸显出来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作为国家治理主体之一的"群众"伴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变而具有了新的政治意涵和性格特征,蕴含着"公民性"、"人民性"与"臣民性"的三重变奏。这也对现代大国治理提出了巨大挑战。转型中国国家治理必须以公共精神为价值依归,引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从而消弭和突破"群众"的局限,达到现代国家治理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深圳市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变迁为例,探讨城市化过程中的国家与流动人口关系的变迁。本文认为,在深圳的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管理模式从"压制型管理"转向"监视型管理"。这种转变体现了国家—社会关系从"强制主义"转变为"法团缺位的合作主义",也反映了国家与流动人口关系从"强制—服从"逐渐转变为"看守—被看守"。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也完成了从"家长"到"看守者"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面对的终级话题之一。千百年来人们所进行的政治活动,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国家与社会间的权力关系展开的。本文通过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演变的探讨,对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对乡村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作为一种常识性用法为分析国家与乡村社会互动提供了框架,却可能陷入理念的空泛;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衍生出来的国家政权建设是乡村政治研究的重要指向,但其整体性品格往往容易遮蔽乡村社会的能动性;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研究新取向使乡村研究更加立体和丰富,但是否掌握了乡村研究的真谛仍需继续探讨。通过对三种范式的发展脉络进行检视,可以发现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根植于乡村研究的需要,亦应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9.
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模式由“强政府、弱社会”向“强政府、强社会”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网络治理理论在我国的现实应用。  相似文献   

20.
市民社会是一种独立于政治国家的由各类自主、自治、合法、非政治的民间组织和团体构成的社会力量,它是现代世界的产物。现代民主政治又是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民社会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正在我国形成。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型塑现代国家,有利于国家的民主建设,有利于政治文化的转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并且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