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毛泽东的一次谈话决定了张爱萍重返上海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目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曾经担任过军委骑兵团政委、时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的张爱萍,一心想奔赴前线,跃马挥戈,疆场杀敌。"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张爱萍最终选择了与抗大许多学员一样的方式,给学校和总政治部写信,要求到前线去。抗大学员不安心学习要求到前线去的情况最后被毛泽东知道了。这天,百忙之中的毛泽东在教育长罗瑞卿的陪同下来到抗大。  相似文献   

2.
回忆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纪念抗大建校六十一周年奚定怀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是抗大的创建者和指导者,他在抗大集会上的多次讲演,反映着这一光辉历史业绩。抗日军政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一所专门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毛泽东深知,抗日战争的胜利需要千千万万的干部,所以他对抗大情有独钟。本文搜集、整理了毛泽东给抗大的题词、书信等手迹共19件,其中相当一部分从未公开发表过。从毛泽东的各种手迹看,他给抗大的这些手迹虽不是为抗大所题的全部,但也堪称颇丰。  相似文献   

4.
说起我党开办的“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无人不晓,但“抗大”的“将军科”却又鲜为人知了。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由于沿途被蒋介石的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红军干部损失颇大。为培养补充抗日军政干部,提高红军自身的战略战术水平,1936年6月1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建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的前身)。6月21日,国民党第八十六师高双成部突袭瓦窑堡,红大即随中央机关撤出瓦窑堡,迁至保安县城。红大召收的第一批学员,全部来自中央红军和十五军团,分为三个科,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科。第一科有学员3…  相似文献   

5.
正毛泽东十分重视人民军队院校的创建与发展。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改名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成立,毛泽东兼任学校教育委员会主任和政治委员,对学校的教育方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等问题均作出了具体规定。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在《抗大三周年纪念》一文中明确指出:"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  相似文献   

6.
夏民安 《党史文汇》2013,(11):43-45
1938年12月1日,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屯留县东故县村成立了抗大第一分校(对外称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任命何长工为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为副校长,韦国清为训练部长、黄欧东为政治部主任。并决定一分校党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为:书记黄欧东,委员何长工、周纯全、韦国清、刘浩东。一分校的干部和学员,除在晋东南当地招收的400多名外,其余2000多名来自驻甘肃庆阳的抗大、驻陕西洛川的抗大等5个单位。  相似文献   

7.
<正>延安的新女性1936年6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前身)创办之初,女学员还比较少,她们大多是经历过两万五千里征途的红军女战士,如康克清、林月琴、李贞等。1937年1月19日,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在延安开始第二期办学,抗大办学从此进  相似文献   

8.
我于1937年春天从白区调到延安,进红军大学(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多次见到自己久仰的朱总司令.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朱总司令视察延安抗大三分校.1939年6月,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庆祝建校3周年纪念大会之后,副校长罗瑞卿率领抗大总校东渡黄河,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去办学校,在延安留下一部分学员和干部,  相似文献   

9.
正我手中收藏有一枚"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职员证章",即"抗大"校徽。摆弄此枚校徽,引发我无限遐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其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学校。1936年6月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改称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中央任命林彪为"红大"校长兼政委,刘伯承为副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杨尚昆为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红大"迁到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0.
正屯留县岗上村抗大一分校旧址,位于长治市屯留县东北,与八路军总部驻扎过半年的故县村(现属长治市郊区)隔河相望。现存5处遗址:真武祖师庙的特科营营部、1号院的校直属队队部、2号院的女生队队部、3号院12孔窑洞的女学员住室、2号院前的露天课堂。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延安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为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到敌后办学、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号召,1938年12  相似文献   

11.
举世无双的“将军科”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仅剩3万人,干部也损失颇大。为培养补充抗日军政干部,提高红军自身的战略战术水平,1936年6月1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建立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的前身),随即迁至保安县城。在保安县城红...  相似文献   

12.
正1936年6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年,国共双方确立了二次合作的方针,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校址迁往陕北延安。1941年7月,抗大总校在山西省兴县李家湾以第一二〇师教导团为基础,创办了抗大第七分校,附属一所陆军中学,共有学员2000多人。1942年,为"保存和培养干部,准备反攻",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抗日革命干部的摇篮,毛泽东是扶着这个摇篮的母亲。毛泽东一直关心着抗大的发展,而抗大的成长壮大从来没有离开过毛泽东的领导与指导。毛泽东是抗大的卓越领导者,是抗大的优秀教员。而抗大又是毛泽东宣讲革命政治军事理论的讲台,是毛泽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场所,是毛泽东联系广大干部群众的纽带。毛泽东对抗大的领导及教学实践表明,他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教育家。  相似文献   

14.
<正>1936年6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抗大前身)创办之初,女学员比较少,大多是经历过两万五千里征途的红军女战士,如康克清、林月琴、李贞等。1937年1月19日,为适应抗日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决定,将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为校名,在延安开始第二期办学,抗大办学进入一个新阶段。从这一期开始,大量青年学生进入抗大学习,他们编为第四大队,其中女生区队共有59人,大多为来自各地的青年学生。延安的新女性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适逢抗  相似文献   

15.
杨靖宇是伟大的抗日民族英雄,卓越的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领导者。1933年后,他历任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师长兼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在领导东北抗战中,杨靖宇治军有方,不仅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而且展现了杰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本领,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而著称。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山两地处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首先挺进山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在晋东北、晋阿北、晋东南等地区建立起了抗日根据地,从1939年1月至1945年10月,抗大总校、抗大第一分校、抗大第六分校、抗大第匕分校、抗大太岳分校、抗大太行分校、抗大太岳陆军中学、抗大第七分校陆军中学先后和山西的几个根据地开办,  相似文献   

17.
《奋斗》2020,(3):22-23
黑龙江大学“根于延安,源于抗大”,其前身是1941年3月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后经五次易地、十次更名,1958年成为黑龙江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黑龙江大学。在78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虽几经变迁,却始终守望延安精神与抗大传统,逐步形成了以“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主旨的黑大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学校办学治校的鲜红底色。  相似文献   

18.
正郭化若被江泽民主席誉为"一代儒家",是我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书法家兼诗人,曾任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军委一局局长,抗大三分校、炮兵学校校长,华野4纵政委、三野第9兵团政委、淞沪警备区司令员兼政委、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  相似文献   

19.
1937年1月,中共中央、军委、边区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迁往延安。为适应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是抗大的主要创办人,并亲自任教,讲授哲学、战略学,经常做政治形势报告,还多次给抗大的干部和学员做思想工作。当时在延安有个习惯,抗大每次集会,都有各级指挥员轮流值星,负责整理队伍,维持会场秩  相似文献   

20.
1936年5月,林彪率领红1军团随毛泽东东征回师陕北后,被调离红1军团,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后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当校长。从军团长到“抗大”校长,人们对林彪的职务转变,特别是对他在“抗大”不长时间内的言行,褒贬不一,众说纷纭,至今使人难以分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