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明初中国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主要是以朝贡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东南亚各国把造使者附载方物来中国进行朝贡,而明政府则以赏赐的方式收买其“贡品”。这种所谓的“朝贡贸易”到郑和下西洋时发展到鼎盛,出现了海外16国、遣使1200多人同时入贡的盛大场面。郑和下西洋不仅加速了中国与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发展,而且增进了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明太祖刚刚建立明朝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同东南亚各国搞好关系,他于洪武二年(1369)正月、二月连续两次派出使者到占城、爪哇等国,颁赐诸国王以玺书、大统历、织金绮缎、…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主要是经商往来。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后,两地的商贸更加频密,也由此开始了中国人大规模移居东南亚的时期。至18世纪中后期,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发展,东南亚地区(除泰国在形式上保留完整之外)几乎都沦为殖民地,遭受西  相似文献   

3.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它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华人移入与开发东南亚,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友好关系史的顶峰。  相似文献   

4.
郑和下西洋与福建华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郑和下西洋为明代对外关系史和中西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中国海外交通史上的里程碑,而且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福建华侨前往南洋贸易或谋生,早在唐末五代就已开始,历经宋、元、明初,已有不少华侨旅居南洋各地。由于郑和七下西洋,有三次经过福建,当时福建沿海有很多人随同前往,其中不少人留下定居,因而使得福建华侨旅居东南亚人数进一步增加,福建华侨与东南亚的关系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5.
明初中国政府为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奉行了一系列和平外交政策,包括派遣郑和七下西洋,遍历东南亚各国。郑和作为一位和平外交使者;在下西洋期间,不仅为满剌加立国,制止了强国对弱国的欺凌,而且在旧港剿灭海寇,保证了航道的畅通,同时在苏门答腊为国王平定了叛乱,维持了当地的和平秩序。郑和及其随从的和平外交活动在东南亚民众中影响很大,至今仍到处流传着有关他们的传说。这些事实说明,郑和作为一位和平使者,的确为发展中国与东南亚的友好交往立下了功勋。  相似文献   

6.
15世纪初,郑和出使西洋是中国与世界航海史和中外关系史上的盛举,已载入史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对郑和下西洋的首泊站——占城国却往往一笔带过,罕有论及。本文试对占城在郑和下西洋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以及明初中国——占城之间的经贸与文化交流关系作专题探讨。  相似文献   

7.
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是东南亚的重要历史转折点,它标志着近代殖民主义在东南亚侵略扩张活动的开始。在东南亚历史上,自14世纪麻诺巴歇帝国衰落以后,将近一个世纪,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继起。明代中国,虽然国力强盛,而且经过郑和七下西洋,影响及于广大东南亚地区。但明朝君主没有凭藉武力开拓海外殖民地的观念,所要求的“顶多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宗主权而已。15世纪初叶建立的马六甲王国,在国王皈依伊斯兰教后成为一个素丹王国,它是马六甲海峡地区一个跨岛大国,推动了海岛地区商业贸易和伊斯兰教的发展,但伊斯兰教势力…  相似文献   

8.
15世纪初郑和七下西洋,中国人以史无前例的规模走向海洋。在亲历下西洋的马欢笔下,当时明朝人所认识的西洋具体所指是"那没黎洋"——即今天的印度洋。七下印度洋全面贯通了古代陆海丝绸之路,联通了亚非欧,为区域史走向全球化做出了重要铺垫。鉴于迄今对郑和所下西洋的认识模糊不清,澄清七下西洋即七下印度洋,这对于郑和下西洋目的与史实以及明朝外交理念的探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东南亚》1992,(4)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之间,明朝政府派遣郑和等人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前后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这次航行,历时之久,到达国家之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史学界对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和影响,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七下西洋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从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研究状况来看,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以及对郑和下西洋的具体过程研究得比较充分,但对郑和下西洋的背景研究则显得不够充足,这实在是我国史学界在郑和研究方面的一大缺憾。笔者拟从明初政治局势这一角度,来探讨郑和七次奉使下西洋的背景,以求教于史界同行。  相似文献   

10.
王民同 《东南亚》2005,(2):52-55
今年7月11日,是我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友好使者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都在隆重纪念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壮举。本文就郑和下西洋对建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贡献进行论述,以加深认识我国将睦邻友好政策发展到一个历史新时代的重要意义。(一)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吸取了元朝西征、南征和东征,连年用兵海外的历史教训,认为: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没有理由向外侵略,除非是本国遭受侵略,不得不进行保卫国家的战争。由此而制订了睦邻友好的对外关系基本国策。朱元璋在即位后的第…  相似文献   

11.
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一带的华人移民到底起于何时,这是个一时难以找到结论的问题。但是,在明朝以后已经有大批华人定居马来半岛和东南亚群岛,却是无可置疑的。那么,15世纪初发生的郑和七下西洋这一世界历史性的重大事件,对于这些地区的华人移民在当时和后来不可能没有影响。影响到底何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本文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1993,(1)
东南亚地区是东西方的交通要冲,它贯通两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两大洲——亚洲和澳洲;马六甲海峡是东西方航路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东南亚各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千多年来东南亚地区就是中国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海上通道。我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发展同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友好往来,这已成为传统的睦邻政策。我国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无论从增进中国同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还是在开展对外贸易方面,东南亚都是重点地区。郑和致力于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货币是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见证,为我们研究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的视角。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印度洋,极大地扩展了古代丝绸之路。跟随郑和出洋的马欢撰写了《瀛涯胜览》,对于所至印度洋周边以及东南亚20个国家的货币流通情形均有描述,展现了16世纪全球化开端之前"世界经济"的雏形;结合葡萄牙人初到东方关于印度洋和东南亚各国货币流通情形的观察,以海上丝绸之路上流通的货币为重要线索,探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程,印证了16世纪以前一个白银世纪不曾存在。  相似文献   

14.
郑和下西洋时代西亚形势及与中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世纪初,明朝永乐皇帝派遣郑和7次下西洋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它并不包含从亚洲西南包围帖木儿帝国的战略动机。帖木尔帝国已经分裂,不再对中国西陲形成威胁。其继承者同明朝关系友好。郑和船队下西洋每次出动2 7万多人、2 60多艘千吨以上巨轮,驰骋西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吉达港,规模空前。当时地中海欧洲诸国对中国人民的航行竟毫无所知,亦无反应,原因何在?埃及马木路克王朝执行垄断香料贸易的政策,在西亚地区阻断了欧洲商人同东方商人的任何直接交往,形成红海难越、信息割断的态势。中国人迅速全部撤出西印度洋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民族与宗教最为多样化的地区之一,在所有宗教之中,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数是最多的,本文讨论了穆斯林在东南亚的早期活动,结合伊斯兰教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传播进行研究,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具有和平、包容和本地化的特点.而华人在伊斯兰教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郑和7次下西洋是东南亚伊斯兰教传播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6.
冯立军 《东南亚》2005,(4):45-49
一郑和去世己近六个世纪,但他以及他所从事的伟大航海事业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仍然有着深深的影响。600年来,郑和的名字几乎成了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祖国的代名词。在东南亚,许多华人、华侨和当地人谈起郑和就肃然起敬,称郑和是伟大的和平使者,具有泱泱大国的风范。在东南亚一带至今仍保留着许多郑和的遗迹: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山,在三宝山下有三宝井,井旁是后人为纪念郑和而修建的三宝亭,亭内供奉郑和神主,常有人前去烧香祈拜。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及另一城市怡保,据说也有三保庙。①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相传古时有纪念郑和的三保…  相似文献   

17.
明太祖朱元璋刚建立明朝时,为了肃清元朝近百年统治的影响,以取得海外诸国的承认,在外交上实行了一系列“怀柔远人”,鼓励海外诸国人明朝贡的政策。这种政策在明成祖朱棣继位后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明成祖除了广泛派出使者到海外诸国,招徕他们人明朝贡外,还不惜耗费巨资,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艺品遍赐海外诸国,从而大大提高了明朝的国际地位。当时在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影响下,就有东南亚4个国家的9位国王8次来华进行访问。  相似文献   

18.
周中坚 《东南亚》2006,(1):57-64
中国航海史同中国历史一样久远。其中公元前2世纪汉使南航和公元15世纪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海外远航前后两个标志性事件。汉使南航是中国古代明确见诸史籍的第一次海外远航。其后历经一千多年的持续发展,在继承前人航海成果的基础上,郑和下西洋实现了航海活动的全面突破和空前跨越,登上了中国古代航海发展的顶峰,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走向海洋: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位于世界最大陆地———亚欧大陆和最大水域———太平洋的接合部,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473万平方公里海域,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①,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  相似文献   

19.
郑和(1371—1433)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从明永乐三年(1405)到明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维艄挂席,际天而行”,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所到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平友好关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空前创举,也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历史事件,可以说它是世界地  相似文献   

20.
往事重提,是缘于两个发生在今年并被人们隆重庆贺了一番的纪念日。第一个纪念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自1405年起,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扬国威,通商贸,促友谊,成为中国人走出国门闯世界的“开山祖”,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今年我所在的同心出版社还特意出版了《与郑和相遇海上——乙酉六百年祭》以表景仰之情。第二个纪念日,是中国远洋渔船队下西洋20周年。1985年,过去只知道在自家沿海打转儿的中国远洋渔船队,乘改革开放长风,破闭关锁国重浪,开赴西非捕鱼捉虾,成为中国远洋渔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里程碑。中国远洋渔业总公司为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