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儒学复兴中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庆福  金小方 《求索》2007,(3):169-171
知识分子在现代儒学发展中需要承担什么文化使命,这一问题在百年来的儒学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知识分子是儒家思想的载体,《论语》规定了儒家知识分子在传播和发展儒学的过程中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在儒学的复兴中,有必要进一步考察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重塑知识分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事关民族复兴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从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儒学在全球文化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发展与贡献.在建设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历史工程中,必须继承创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和标志,新的儒学文化一定能极大的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政协天地》2012,(12):54-54
谈儒学复兴,首先是儒学的定位问题,其实质是中国文化走什么道路,向何处去的问题;争论的中心是现代中国文化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还是要改弦更张,走西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发生、发展和存在的,企业文化也是如此,它是以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为底色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可供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继承借鉴的东西很多。澳大利亚汉学家利特尔与里德合著的《儒学的复兴》就称颂中国传统文化具...  相似文献   

5.
《新东方》2016,(5)
近年来在山东、河南、北京等地推行的乡村儒学实验,通过儒家的孝道和五伦教育,来重建失范的乡村伦理秩序和文化生态。联系现代性理论,从大众儒学,或者生活儒学的角度来观照乡村儒学现象,或可以发现儒学复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向西方学习"与"回归中国"并非是不可得而兼之的选择,理智的态度是以我为主,海纳百川.复兴儒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必得对提倡的东西有一种敬畏的精神.要注意抓住儒学的优点,探索如何教会人懂得内在反省与潜心修养,人类的自我完善必须通过内省完成.它是一个细致的文化薰陶与长期积淀的过程.在今日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更需要冷静地进行新的探索,不能迷信大轰大哄,它不可能真正奏效.  相似文献   

7.
儒家思想,简称儒学,自先秦时期创立以来,贯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经王朝更迭和文化浩劫而不断发展,繁荣—衰落—复兴,至今不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它具有宗教的一些属性,但并非宗教,其在当下的复兴出路便是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8.
儒学复兴已成定势。儒学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大作用,须看清中华民族现状,以明确可能弘扬的旧学说与亟待开启的新境界。当代汉语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已有很大变化;经过人民革命,中国社会结构、相应伦理、各项制度已发生根本变化;中华民族的国际交往须遵守共同规则,中国人的社会存在中尚有不合乎这类规则的要求,因此需要儒学创新,从传统中开掘出合乎民族复兴要求的新说。儒学要寻求凝聚中华民族的方案,提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哲学,建设适合中国人国民性的道德哲学,特别需要从儒学自身资源中开启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过的法权哲学。  相似文献   

9.
儒学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当前,儒学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大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沃土之中。儒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交融,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对儒学文化的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立 《台声》2008,(2):36-38
儒学是两岸共同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文化的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与祖国大陆的文化发展。而且与台湾文化的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儒学在台湾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发展。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将有助于促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钟华 《人民论坛》2011,(11):184-185
儒学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体系。当前,儒学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大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儒学文化的沃土之中。儒学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交融,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对儒学文化的超越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复兴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儒学与禅学一直是两个比较引人注目的亮点。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和主流,在国学热中首先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是理所当然的。从《儒藏》的编纂、祭孔大典的举行、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建立以及方兴未艾的少儿读经活动等都可以看到,无论是学界、政界还是民间,都对儒学、儒家文化的复兴寄予厚望,并积极付诸于行动。禅学亦是如此。中国大陆兴起的禅宗热,从出版物就可见得一斑,在当代出版的各种佛学书籍中,  相似文献   

13.
马一浮先生在谈中国文化复兴,说多基于人心、人性,具有"强理而弱势"的特点。他坚信文化复兴,人人有责。人之为人,家之为家,国之为国,不可须臾离却儒家所讲的那些道理,因其符合人性之真、善、美的要求。人性之善是文化复兴的根据和坚实基础,而文化复兴正是人性之善在各实存领域中的彰显。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醒悟到前行之非,从而认识到儒学的真价值,进而回归到儒家所倡导的"仁义"之道上来。  相似文献   

14.
北宋中期,儒学得以复兴,出现了洛、蜀、朔等诸家学派争鸣的情况。其中苏轼是蜀学的代表人物。苏轼会通佛老、杂糅纵横之学,用儒学来统御诸家,以实现其用世的目的,因而成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组成部分。苏轼杂糅百家,他在著作《东坡易传》中提出一种"大全之道",即一种兼容异见、不以一己为是,宽大弘通的学术主张和思想态度,并以此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中。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古文化有很大相似性,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引进中国儒学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由于内核与外缘文化差异导致的对儒学理解与运用结果的不同以及自我意识、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与适应世界形势能力的差异,造成了中日两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冲击"时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日本把握住了世界发展大势而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强国,而中国却至今仍未完成全面现代化的使命.面对当今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如何把握这次契机,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使之为现代化的政治经济服务,实现中国文明的复兴,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儒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的观点是值得质疑的.对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各主要朝代演变过程的考察证明,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不占主导地位:同时.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被修正成为迎合统治阶级政治需要的一种统治策略,而真正称得上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正是这种兵家的谋略文化.  相似文献   

17.
儒学与海峡两岸文化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娄杰 《两岸关系》2008,(2):14-16
1月下旬,“儒学与海峡两岸文化根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两岸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一起就儒学与两岸文化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目的是用儒学力量凝聚两岸同胞文化共识,弘扬儒学精华以巩固两岸文化根基,促进两岸文化发展,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服务。  相似文献   

18.
儒学在近现代面临的挑战与复兴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的复兴已经有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实践成果。儒学正在展示它深厚的潜能,并以后工业文明的柔和方式不断放射其启迪今人的智慧之光,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儒学的复兴是缓慢的,却是富有后续动力的,它不依赖外部的强力推进,主要依靠自身的东方德智魅力和社会的认同,以温和的姿态进入现代生活。但目前它的复兴还处在起步阶段,前面的路还很长,困难仍很多。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不仅是经济硬实力兴起的过程,更是文化软实力兴旺的过程。当前,经济与文化的亲密互动,文化需求的海量增长,科技时代无比宽广的文化舞台,国际金融危机中蕴藏的文化生机和转机,预示着中国文化软实力将迎来一个新的快速成长的周期。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文化软实力已经处于井喷式复兴的前夜。准确把握形势新变化,认清文化发展新方位,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发展道路,对于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代复兴来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扬 《统一论坛》2009,(6):43-44
儒学是两岸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两岸共同的文化根基之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学的根在祖国大陆,同时也与台湾文化发展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