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杂的鲁迅现象不仅是文学历史现象,而且是不断被现实影响也在影响现实的思想文化现象。有些青年作家或说鲁迅“他离我们挺远的,没有指导意义”,或说“我离他太远,不可想象”①,倒也尚未成文。成文后发表的《远去的鲁迅》则表达了老年学者的观点,其忧思虽令人有某些同感,却也不尽以为然。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在海内外一度对新儒学的呼唤声中,在迈向21世纪之际,鲁迅“远去”了吗?  诚如《远去的鲁迅》作者所言,“从时间的观念看,鲁迅的生命实体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这确实是“无论是谁都必须承认的事实”②。文化巨人鲁…  相似文献   

2.
欧阳健同志《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一文(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此文),主要论点是:“鲁迅关于《水浒》所写的是‘侠之流’的‘强盗’,《水浒》供市井细民‘娱心’,‘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论述,是鲁迅论述《水浒》的精粹所在,又是被掩盖、被歪曲得最严重的部分。”笔者认为,所谓《水浒》“强盗”说、“娱心”说、“写心”说(作者还说鲁迅认为后两说是《水浒》的创作动机)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何标 《台声》2003,(1):17-17
《台声》作为沟通两岸的综合性刊物,20年来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仅以我撰写的有关两岸文学方面的作品来说,就发表过十几篇。记得最早一篇是1984年第5期刊载的《鲁迅先生与台湾青年张我军》,这篇文章首次公布了76年前台湾青年张我军登门拜访鲁迅先生的经过以及在交谈中鲁迅对台湾青年的高度评价;并附有张我军赠给鲁迅4份《台湾民报》原件的照片,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样难得的资料,出现在我写的《喜迎<乱都之恋>归来》、《6O年前北京———台湾一座“桥”:读<少年台湾>创刊号》,《张我军与“新野…  相似文献   

4.
老少贪官     
近读鲁迅《夏三虫》,迅翁说:“夏天近了,将有三虫:蚤、蚊、蝇。假如有谁提出一个问题,问我三者之中,最爱什么,而且非爱一个不可,又不准像‘青年必读书’那样的交白卷。我便只得回答:跳蚤。”掩卷沉思,我突然想到,如今老贪官“老当益壮”,越老越贪,少贪官“豪气”冲天,“魄力”惊人。假如有谁提出一个问题,问我两者之中,最“爱”什么,而且不准弃权,非“爱”一个不可,我便只得回答:老贪官。这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尽管我一个也不爱,还恨得咬牙切齿。平心而论,老贪官、少贪官都不是好东西,一个也不能饶恕。可相比较而言,少贪官更为可恶,更为…  相似文献   

5.
唐弢同志在《思想战线》1981年第4期上发表的《鲁迅和周木斋——四十多年前文坛上的一桩公案》,公正地评价了周木斋以及他和鲁迅的关系,批评了那种硬把周木斋打成“反动文人”的不符事实的臆造,读罢令人有舒一口气的快感。诚然,鲁迅与周木斋之间有过笔墨交锋,鲁迅对他有过批评,这是事实。而且,周木斋文中的一些观点,特别是挖苦鲁迅“不失为中国金钢钻招牌的文人”的说法,也是不对的。但是,鲁迅和周木斋本人在生前怎么会预料到,就因为这么一点“笔墨官司”,竟会使一个进步的贫困一生的知识分子成了一个“反动文人”的呢? 这样随随便便可以断人以莫大罪名而不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真伪     
1928年春,鲁迅收到一 位女大学生马湘影的来信,说年初在杭州孤山承蒙先生允许,给我经常通讯并指导…。鲁迅当即回了一信,说我已十年没到杭州去了,孤山见面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鲁迅又托住在杭州的青年作家许钦文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姓周的人,在城外教书,自称“鲁迅”,他说作过一本《彷徨》,销行八万册云云。 这段冒充鲁迅的历史轶事,最近在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中播出了。情节有点变动:鲁迅和许广平站在假鲁迅院外土墙边,听他如何陶醉自吹。他俩淡淡苦笑,一走了之 这个骗子属于“小儿科”,鲁迅并没有愤怒揭发,而…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三年四月,周木斋在《涛声》第二卷第十四期上,发表《第四种人》一文,对鲁迅先生以“何家干”笔名发表的《文人无文》提出自己的看法,鲁迅先生予以答复,还就木斋说的“听说‘何家干’就是鲁迅先生的笔名”,指出“这回是王平陵先生告发于前,周木斋先生揭露于后”①,以说明当时文坛的风气。显然,这里不是将人——王平陵和周木斋并论,而是将事——两个人都说“何家干”就是鲁迅的化名这件事并论。在我看来,这一点很有区别,不应该随随便便地拉扯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知识窗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影响全国的著名事件《中国青年》事件《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创办的一份杂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停刊。1978年9月11日,该杂志在复刊第一期上刊登了《革命何须怕断头》一文和童怀周编辑的一组“天安门诗抄”。《革命何须怕断头》介绍了19...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逝世一个月以后,《中流》半月刊,《作家》月刊,《译文》月刊,全出版了。这三个刊物不独是鲁迅先生生前所支持的,而且在本期全刊有鲁迅先生逝世时的各种照片和纪念文章。我把这三份刊物带到了万国公墓鲁迅先生坟前当场焚化了。尽管我这种感情是浅薄的‘、幼稚的,甚而至于“迷信”的,……但由于自己被当时悲痛的心情所激荡,竟是“明知故犯”地这样做了。在今天看起来,我认为也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g想不到当时竟被张春桥一伙中的什么人看见了,作为“材料”,接着就在他们所办的小报上刊载了一篇文…  相似文献   

10.
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曾被誉为“东亚模式”。然而,也有人断然否认。究竟有没有“东亚模式”?青年学者成峰撰写的《对“东亚模式”的再探讨》一文,对这一学界争鸣较多的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解读与质疑《“代沟”的社会正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1期发表的《“代沟”的社会正功能》一文(以下简称“《代》文”),是很有一些新意的,先且不论其文章立论是否成立,或文章是否具备内在的逻辑性,其创新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也是社会学“透视”的视角在行文中的一种实践。但正因为创新求异,所以在一些方面便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在仔细拜读了全文以后,笔者提出自己的一点疑问,与作者和读者探讨,以求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2.
1980年1月31日《光明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试论人性》的文章。文章硬说鲁迅有“非阶级”的人性论观点。 作者认为鲁迅在《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强调了人和文学的阶级性”,“同时又指出:‘有些作者,意在使阶级意识明了锐利起来,就竭力增强阶级性说,而别一面就也容易招人误解’。‘中国却有此例,竟会将个性,共同的人性(即林氏之所谓个人性),个人主义即利己主义混为一谈,来加以自以为唯物史观的申斥,倘再有人据此来推论唯物史观,那真是  相似文献   

13.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自题小像》点评:本诗是鲁迅于1903年在日本求学时所作,当时题写在他的剪辫照上,赠给挚友许寿裳。1936年,许寿裳作《怀旧》一文,自述说:“1903年他23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的……“并  相似文献   

14.
在《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阐明了“怎样正确对待外国文化”这一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辩证的否定决不是简单地拋弃,而是在否定之中有肯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表现在“对待外国文化”上,既不能照搬照抄,也不能盲目排外。在《拿来主义》第八段中,鲁迅先生用“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作比,巧妙地批判了对待外国文化的两种错误态度: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放一把火烧光,”这是否定一切,“欣欣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这是肯定一  相似文献   

15.
柴杰 《辽宁人大》2007,(5):30-31
兰海同志的《人大代表辞职怎能强制》(以下简称《强制》)提出“临湘市推出的‘先辞代表职务,再开行政调令’的措施,实质上是强迫代表辞职,是不妥的”。《强制》一文就临湘市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强迫代表辞职,“首先,它侵害了党员代表的合法权益。”“其次,它侵害了选民的合法权益。”“最后,这种做法有人大工作行政化之嫌。”笔者认为,《强制》一文提出的观点也不准确。依据当前代表工作的现状和代表工作的体制,为进一步完善代表工作,代表辞职需要一定的“强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鲁迅在青年时期,就走上了寻找革命真理的道路。1902年2月2日,他购读了严复译述的《天演论》,以后,又看了丘浅治郎的《进化论讲话》等书,对进化论发生了极大的兴趣。进化论是一股时代思潮,影响非常大。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以及严复等,受进化论的影响很明显,就是孙中山,他在《答翟永斯教授书》中也谈及“于西学则雅癖达尔文之道”,茅盾则说“进化论,当然我研究过,对我有影响”。鲁迅说得更明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20年代,编纂《性史》的张竞生、主张在美术课堂中公开使用人体模特儿的刘海粟以及谱写"靡靡之音"《毛毛雨》的黎锦晖,被传统势力指斥为"三大文妖"。在卫道士们看来,"三大文妖"及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等人无疑是开启潘多拉匣子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8.
墨子是春秋末期的学者。他的言论后被学生整理为《墨子》,其中“兼相爱,交相利”的观点曾为梁启超、鲁迅所推崇。毛泽东早年对《墨子》也很感兴趣,一九三七年,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实践论》所说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与同接经验两部分”,“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等观点都源自《墨子》中有关“闻知”(间接经验和“亲知”(直接经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青年的世纪”,这是黄志坚教授新作《世纪之交论青年》一书的首篇佳句。 作者认为,关于青年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历来推崇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芳林新叶摧旧叶”,“世上新人换旧人”。处于世纪之交的当今时代,这种社会新陈代谢的观点,已不足以表达当代青年  相似文献   

20.
苏燕平 《前沿》2004,18(2):188-190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 ,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 ,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 ,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