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渝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5):146-150
先秦巴蜀地区各族,除巴、蜀两族外,主要为百濮和氐羌两大民族系统。巴蜀地区的百濮,多为商周时代即已在当地定居的族群,也有春秋时代从江汉地区迁徙而来的濮人支系,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四川西南和四川东部。巴蜀地区的氐羌民族系统至少在夏商时代就已出现,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  相似文献   

2.
说“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丰富的史料,对汉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中“叟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颇有新意的看法。作者认为:“叟人”的情况复杂,有时是专称,有时是泛称。它指的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也不是部分氐羌系的部落或部族,更不是今天白族先民,而是指包括青羌、旄牛夷、徙人、青衣羌、西蕃、胡羌、氐、賨等古代民族。南中夷叟、叟兵指的是以今天彝族为主的夷系先民,其他地方的叟人、叟兵则是指不同的民族。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五世纪初的汉、晋时期,称今云南、贵州及滇、川、黔、桂连接地带的各兄弟民族为“西南夷”。“西南夷”中的民族成分是复杂的,而《史记·西南夷传》郤说“西南夷”各族“皆氐类也”。即皆为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这只能理解为出自氐羌系统的民族在“西南夷”中占大多数。公元前二世纪末,汉武帝开始在“西南夷”地区正式设置了郡县,并把一些汉族人口从内地迁至“西南夷”中进行屯垦。往后,这部分汉族人口逐渐与一些土著的兄弟民族相融合,使部分兄弟民族的情况有所变化;同时内地汉族对“西南夷”的了解也逐步深入,有关的记录逐渐增多。把先后的有关  相似文献   

4.
川西南藏族,分布在大渡河以南至雅砻江的下游地带。宋以来的文献称其为“西番”。人数共约五万一千多人。一九五二年十二月,聚居在木里的二万余人成立了木里藏族自治县,其余与汉、彝等民族杂居,未实行区域自治。川西南地带,属著名的古代民族走廊地区。费孝通先生指出:“这个走廊正是汉藏、彝藏接触的边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过政治上的拉锯局面。而正是这个走廊在历史上是被称为羌、氐、戎等名称的民族活动的地区,并且出现过大小不等、久暂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一) 关于“濮”的族属、来源等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氐羌系统的民族,也有的认为应属古代百越系统。有的认为起源于西南,也有的认为起源于中国沿海,北起山东,南到广西,延及云南。在此问题上,我与江应樑教授的观点相同,认为濮是属于古代百越系统的民族。这次到云南来,特别注意到云南出土的新石器,因为无论是西南,或是东南起源说都要以新石器时代文化作为基础,并结合文献史料和当时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其他考古学文化,都是东至东南沿海,而沿海贝丘遗址曾发现了彩陶,但不能以此就说彩陶起源于广东。古代不少民族顺横断山脉向云南迁徙,有的沿途由游牧民族  相似文献   

6.
国内学者对西南氐羌系统民族源流的研究成果较多,总体上看,一是研究重点多为对单一的氐族和羌族历史的考释,而对整个西南地区氐羌系统民族源流的研究不多;二是由于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不同,对史料的解读不一,导致了观点各异、分歧较大,且对氐羌、氐、羌的释义及其相互关系等最基本的问题没有人作过相对完整的探讨;三是研究视角单一,学者们大多从历史文献着眼,对现代的一些民族学调查资料、考古学材料、遗传学资料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7.
白马氐与白马羌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马氐与白马羌是汉晋时期西南地区较为重要的氐羌系统民族.对于其族属源流的研究学术界尚存不同意见.比较分析诸家观点,详考其族属历史典藉,可得出结论:白马氐与白马羌一属氐,一为羌,其发展流向各异,不能混而为一.  相似文献   

8.
乌蛮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一个上承氐羌系昆明、叟等民族,下启今天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民族的重要族群。对乌蛮史作系统、全面、细致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西南各民族的由来与发展,对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乌蛮族属、源流、分布、发展等方面,对乌蛮民族文化、民族关系等的探讨显得较为薄弱,对乌蛮民族发展的关联性关注不够,其研究方法和视阈尚需改进,因此对中国西南乌蛮史作一个全面、系统的细致研究实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一、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思茅地区位于祖国西南边睡,面积45385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毗邻,国境线长486公里。全地区14个世居民族中有彝、哈尼、拉枯、傣、侃、布朗、傈僳、景颇、瑶等9个民族跨境居住。人口超过十万的有哈尼、彝、拉祜、傣、佤等5个民族。聚居在思茅地区的各世居民族中有汉藏、南亚、阿尔泰三种语系,其先民来源于古代的氐羌、百濮、百越等族群。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到思茅定居的时间有先有后,但各民族都长期在思茅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劳动生产,推动了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0.
从云南考古材料看氐羌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民族史学界一般认为,先秦及两汉时期,在今天的云南省居住着百越、氐羌和百濮三大民族集团。云南民族史诸专家对于这些族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相比之下,云南考古学界对这些族群的考古文化特征还研究得很不深入。近年来,笔者与云南考古界同仁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对百越族群的考古文化特征,曾有《云南考古材  相似文献   

11.
"夷"、"羌"是汉唐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两个人群类别称谓.对汉文史籍记载的考证分析可看出,中原史家无论对同处一地域上的"夷"与"羌",还是对种族名称大致相似的"夷"与"羌",皆在史书中做出了较明确的区分.从汉文史籍角度对唐以前西南民族地区的"夷"、"羌"两类人群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夷"、"羌"是两个不同的人群系统.  相似文献   

12.
古代人的族属问题,由于汉文史志的记载比较零星,目前学术界对其争议较大。大致说来有百越系统民族说和氐羌系统民族说。过去对古代人的认识,从族称到分布以及与今天的哪些民族有渊源关系等问题,都存在不同看法。笔者近年专就这一问题进行考察,提出过一些观点,如...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徙莫祗蛮源于汉晋时期的氐羌系民族,初为唐所属,置于唐初所设的弄栋节度,后为南诏所并,聚居于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后随着南诏的扩张而不断向东向南发展。到大理国时期,以徙莫祗蛮后裔自杞人为主体,建立了独立于大理国的地方政权自杞国。以往对徙莫祗蛮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源流、族属方面,从多视角多层面对其民族关系、社会、经济文化等的揭示和研究不够。作为从氐羌系民族中不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支,唐宋时期的徙莫祗蛮正经历着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的发展阶段。探究这一过程,将有益于乌蛮民族历史,乃至于西南民族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14.
"西南夷"是《史记》等文献对中国西南原生民族的概称。探讨"西南夷"问题,对西南民族流变和中国民族发展与交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西南夷"约在距今3700年前随着西南青铜时代的开启,由氏族部落转化而成,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西汉在"西南夷"地区统治的确立,"西南夷"开始衰落,并在两汉之交蜕化为南中大姓与夷帅控制下的新的民族体系。"西南夷"并非源于外来的氐羌、百越、百濮等民族,而是以本地居民为基础形成发展而成。"西南夷"的概念,适用于"西南夷"存在的夏朝末年到两汉之交,不宜用之称谓汉晋抑或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西南民族。  相似文献   

15.
从先秦到秦汉时期,夜郎作为一个民族群体,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当中应该有三层含义,即人名、"国名"、族名;对于夜郎的分布区,应该要有核心政治中心分布区和民族分布区的区分;从秦汉时期就有夜郎迁徙到东南亚的历史记载来看,现代中国西南壮侗语族的民族和东南亚以百越系统民族发展而来的民族有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对于今天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就有了厚重的历史支持,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6.
彝族的族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5 5个少数民族之一 ,在全国有近 80 0万人口 ,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 ,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贵州彝族的族源问题 ,有来源于卢人说或土著说等多种 ,目前比较多的看法是来源于古代的氐羌。氐羌是我国古代一个人数众多、支系纷繁、分布辽阔、势力强盛的族群 ,最早活动于今甘、青、川、陕交接地区以至滇西的广大地方 ,并不断地向四周发展。早在传说时代 ,由黄帝领导的部分就从黄河上游积极向东发展 ,并与居于黄河中游一带的炎帝部落结成同盟 ,共同入主中原。后来夏、周的统治者也都源出今川陕一带的氐羌。当夏、…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多元"历史过程逐渐被揭开,中国各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古代民族研究不能再简单地理解"中华民族共祖"的丰富内涵。通过重读有关古典文献材料、系统梳理新近考古发现、专题探讨语系与族系的关联、汲取中国民族史与西南区域文明史研究新成果等多学科、多视角研究与讨论,把中国西南古代历史归结为"氐羌、百越、百濮""外来族群迁入结果"的叙事体系,已然无法立足。"三大族系说"是在20世纪中期"民族国家建构"运动中,处于"无献无征、考古无证"情境下产生的学术假说,已经证明是错误的。当前不少历史叙述,面对学术界的新发现、新成果,却不加甄别地沿用旧说,造成西南古代民族历史叙述上的混乱,必须将以修正。中国西南古代民族研究,要立足本土文化脉络与地方传统的梳理,摒弃"外来"思维,实现从"外来叙事"到"本土陈述"的回归。把材料还原到当地民族与文化大背景之中,才能正确地理解古代西南民族与区域历史和地方文化的关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历史进程。对"三大族系说"在内的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史上习以为常的"外来说"叙事传统,包括各种"大迁徙""大传播""大叙事"等"典范历史"与"民族常识"的反思与再出发,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历史发展基本逻辑的认识,推动学术创新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传统观点认为,云南古代三大民族系统包括氐羌、百越和百濮.但对有关史籍和考古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云南孟高棉语族民族的先民世居于云南西南部地区,在历史上被称为"苞满"和"闽濮",此"濮"非江汉之南的"百濮",后以"苞满"和"闽濮"为主发展成为了今天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等三个民族.而云南古代被称为"百濮"系统的民族实则是西周末年江汉之濮为楚所逼不断南迁的濮人,其后大部分与百越系统民族融合发展成为今天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民族.  相似文献   

19.
杨海涛 《今日民族》2008,(2):F0002-F0002
彝族源于古代生活于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彝族崇虎尚黑,以虎为图腾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记载甘肃古氐羌中的一支为“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古代彝族先民就有“以虎皮裹尸而焚”的习俗。这在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文献中所说的“老则化为虎”,说的是彝族认为。人年老死后经火化会还原为虎。  相似文献   

20.
杨海涛 《今日民族》2008,(2):F0002-F0002,I0001,I0002
彝族源于古代生活于中国西北的氐羌游牧族群。彝族崇虎尚黑,以虎为图腾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神话集《山海经》中记载甘肃古氐羌中的一支为“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古代彝族先民就有“以虎皮裹尸而焚”的习俗。这在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明代陈继儒《虎荟》中也说:“罗罗——云南蛮人,呼虎为罗罗,老则化为虎”。文献中所说的“老则化为虎”,说的是彝族认为。人年老死后经火化会还原为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