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又是一年开学季,火爆的不仅仅是送儿子上清华的“歇业通知”,更有我们各高校的“有温度的迎新通道”.9月13日下午,中国残联举办了“我来北京上大学”残疾大学生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残疾大学生代表们围绕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以及对大学生活的期盼,畅所欲言,这里是他们的发言摘登: 成为有价值的人 在一个环境久了,总可以通过交流,去融人大家.学校是最宽容的环境,而我们面临的困难,更多是心理的坎.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适应从校园到社会角色的转变,是我们必须面临的关卡.我们不需要特权,但至少要给残疾大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焦明远 木雕     
《中国残疾人》2009,(9):68-68
北墨说:焦明远,一个相貌俊朗,画工坚实,多才多艺的人,他本来可以有更加多彩的人生,只是因为“言语一级残疾”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来信说自己虽然残疾了,但一直致力于学习各种新技术,言语里有淡定,更有坚强,还有沁入人心的那股子不卑不亢,这不正是众多残疾朋友所需要的精神么?所以,残疾朋友们,你们可以说,……不能,那又怎样!所以,我相信,你总能在某一方面凸显自己。所以,只要你敢,只要你愿意,生活中处处春风……  相似文献   

3.
数有正数、负数,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效应有正效应、负效应。你可听说过残疾也有正残疾和负残疾? 一百多年前,德国哲学家尼采惊人地发现,残疾的确有两种,一种是常见的残疾,还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反面的残疾。我们姑且分别把这两种残疾叫做“正残疾”、“负残疾”。需请读者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讲的不是生理上的残疾,而是讲的心灵的残疾,灵魂的残疾。因为尼采讲的并不是医学,而是人生哲学。正残疾跟人们常见的残疾差  相似文献   

4.
曹军 《中国残疾人》2017,(11):42-43
为什么要“以产托养”? 智力残疾人被广泛地视为是“残疾人中的残疾人”,由于其具有不可恢复正常智力的特殊问题,导致其根本不具备完全独立生存的能力,终其一生需要有人辅助、需要有人陪伴、需要有人干预、需要有人服务.那么,智力残疾人是不是一定永远是社会的负担?智力残疾人一定永远是向社会索取索要的悲情形象?智力残疾人群体一定永远不会有自食其力的生存能力?答案是否定的.智力残疾人完全可以实现自助自养.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位民间医生,用祖传验方“中西”治好了远近好几十位久治无效的胃痛、拉稀、溃疡病人。由于“中西”的奇特效果,深受患者的欢迎和称颂。我也是残疾人,深知残疾人的艰辛,更同情贫病交加残疾朋友的痛若,为此,愿献出“中西”,希望正在受此类疾病煎熬而无助无望的残疾朋友得以解脱。 “中西”配方  相似文献   

6.
刻蜡纸     
曾连续三年报名上学而被拒之门外的我.于1974年19岁时初中毕业。因身体严重残疾不属“上山下乡”对象,故得到了许多人称羡不已的“留城证”。但由于我的残疾状况较重,“家庭妇女工厂”都不愿接受我,只能呆在家里,天天仰望屋顶。  相似文献   

7.
我1950年生人,今年52岁了。由于身体的残疾,身高只有1米46,算不上什么“高”人,但我的心却始终是在高处。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我虽有残疾,但从来没有认过输,也没有自卑过。从小有父母的教育鼓励,有老师同学的帮助,我总认为,只要健全人能干的事,我也都要试试。除非重体力劳动,用脑、用手,我都不甘示弱。  相似文献   

8.
功能棒     
我曾问一位朋友,他看到“我发明我快乐”这个栏目有什么感受,他说:“感动、心酸,感动的是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心酸的是这些简陋但实用的发明其实都有更好的代用品,只不过需要花很多钱。”也许是吧,但是人不能生活在对自己的感动和心酸当中,我为这些残疾朋友骄傲,因为他们乐观、因为他们积极、因为他们敢于实现、因为他们用哪怕有限的能力超越自我。就让我的这位朋友感动吧,残疾朋友们,走好自己的路,寻找自己的快乐。(唐汉)  相似文献   

9.
纪刚:“沈哥聊斋”主持人之一沈玮的不幸逝世,在广大聊友和残疾朋友中引起极大反响。那种悲痛在我眼前幻化成“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远在福建省长汀县的一位修鞋的残疾朋友用街头的公用电话打来长途,话音虽不清晰,但我听清了他说的4个字:我很悲痛。他的话道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不仅仅是残疾朋友,在沈玮的追悼会上,一位网友  相似文献   

10.
沈哥:各位聊友、残疾兄弟姐妹们,咱们这个小小的聊斋已经开了有些日子,屈指算来约两年有余,到斋中来的侃客总有300来位,接到的信件数以千计,沈哥我可就数不过来了。全国这么多残疾朋友,谁知道有多少朋友特爱看“聊斋”,有多少朋友特别烦“沈哥”,有多少朋友根本就不知道有《沈哥聊斋》这一号呢?甭管怎么说,沈哥我在此要向各  相似文献   

11.
从《谈心亭》和《康复有路》两栏收到的大量来信以及与残疾朋友的直接接触中,我深深感到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和他们的亲属存在着“治愈”残疾,成为健全人的美梦。他们在殷殷期盼,因为它,活着有了力量;他们在苦苦寻找,为了它,不惜劳体费神破尽钱财。然而这种美梦常常是无法实现的。梦幻一旦破灭,便转为失望和沉沦,便陷入万般的痛苦之中。美梦带给他们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残疾本身。他们不知道除了彻底“治愈”残疾和无奈“放弃”治疗之外,还有第三条“康复”之路。为了帮助这些朋友认识这个问题,今天两栏在此联栏刊发《摧毁美梦》和《重塑生命》两篇文章。《摧毁美梦》是脑瘫青年丁铁军多年亲身经历的感受,《重塑生命》从理性高度进一步阐述了这个主题。希望残疾朋友和他们的亲属能从中得到启示:正视现实,不做“治愈”梦,治疗中不忘“康复”路,去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  相似文献   

12.
“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我和残疾人有一种天然的血肉联系,就想努力为残疾人朋友多做一些实事和好事.” 记者(以下简称“记”):甘肃省的残联机构里有许多残疾人干部,您就是其中一位优秀代表,请问作为残疾人理事长您有什么样的工作理念? 孔令利(以下简称孔):我天生残疾,但是我觉得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在学校里,我一直做班干部,也是第一批入党的.工作后,在中学执教,担任了8年多校团委书记.可以说,我成长在阳光雨露下,是不幸中的幸运儿.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强调要建立非致残环境? 强调要建立一个“非致残环境”,这是预防残疾的重要问题. (1)“极度贫困环境”是一个致残环境.贫困和残疾不分先后,就像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一样古老而且难以回答.贫困不仅是残疾易造成的结果,也是促发残疾的原因.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加强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文化教育和生活、卫生水平,将大大有助于预防残疾.  相似文献   

14.
另一种歧视     
同学聚会,忽就扯到“现在你最崇拜或羡慕什么人”的话题。轮到我,想了半天,真想不出有什么人还能让我崇拜的了,倒是近来很是羡慕我的一个同事,文章朴素中处处显出文采,实在了得。“什么样的同事?”“一个残疾同事,岁数比我小很多。”马上有人点着我笑:“你真是在那个单位呆得太久了,竟羡慕起残疾人  相似文献   

15.
残疾和写作的关系,史铁生说残疾人和写作是一种天生有缘。我以为更是客观存在使然。首先,是残疾者的生存状态“。残疾”的定义就是不能以正常方式生活。残疾人有很多本能的功能退化或丧失了,生存的环境却没有改变,于是适应环境就变得艰辛困苦和不可思议,必然要遭遇身体、精神、  相似文献   

16.
沈哥:如今的中国进入了一个开放的时代,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逸择和发展空间。很多人抓住了机会,步入了令人羡慕的成功者行列。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为什么还要讨论“怀才不遇”呢? 这个话题是一位残疾朋友提出的。我觉得,恐怕相当一部分残疾朋  相似文献   

17.
自从有人类社会,就有残疾人。当女娲在黄河岸边用泥土捏塑一群群炎黄子孙时,残疾人就夹杂其中。每一个残疾人都曾诅咒自己的残疾,梦想成为健全人,这个道理是谁都可以理解的。然而,只有当一个残疾人不再天天诅咒自己的残疾,摧毁美梦,从心灵上重塑自我的时候,他才真正完成了对“残疾”脱胎换骨的改造,敢于面对人生,并可能大踏步地走到时代的前列。  相似文献   

18.
“身体残疾了,不能让他们的心灵再残疾。”这是奋斗在特教一线教师们的共同心声。但是,如何才能让他们的心灵沐浴在阳光之中呢?煲“信心汤”人无信心,百事难成。聋校的学生多有自卑感,具体的表现是:封闭自己,不愿交流。为此,课堂上我运用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成功例子教育他们,如海伦·凯勒身残志坚,张海迪勤奋好学,  相似文献   

19.
沈哥:各位聊友,不久前我接到甘肃华亭县小刘的来信,他在信中说:“我是一名先天下肢残疾的青年,身心一直感到非常痛苦。最近在报刊上看到了日本残疾青年乙武洋匡的报道很受震动。可是我没有关于他的书。你能不能介绍一下他的情况,以利于我了解他的事迹,增强我战胜残疾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视线     
9149名残疾孤儿受益“明天计划”日前从民政部获悉,“明天计划”实施第一年度,全国有9149名残疾孤儿接受了手术康复矫治,实际支出经费约为1.15亿元。从2004年5月开始,民政部启动了旨在改善残疾孤儿身体状况的“明天计划”,目前已有1500多名术后残疾孤儿被收养,为他们走向社会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