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灵枢》中手三阳经病候未提及脏腑,且相应腑病治疗中未包含手三阳经腧穴。从手三阳经经脉命名及循行、标本根结及合治内府理论角度,发现大肠、小肠、三焦与手三阳经气的联系不如与足三阳经气联系紧密,临床相应腑病治疗也多选取下合穴,而非手三阳经腧穴。但《灵枢》手三阳经病候某种程度上是大肠、小肠、三焦主病的代称,且手三阳经腧穴对相应腑病亦有疗效,只是临床较多用于治疗外经病。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厥道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此之“厥逆”指阳明厥逆,由阳明热盛、邪热内郁、气机壅遏而致;其“脏”、“经”指阳明之脏(腑)、经;“连胜则死”,指病在阳明之腑胃及大肠,为有形燥热证,病情重;“连经则生”指病在阳明之经,为无形实热证,病情轻;“死”、“生”是相对病情轻、重而言。  相似文献   

3.
既往认为胆是一个“藏而不泻”的奇恒之腑 ;然而 ,胆是一个“泻而不藏”的脏器 ,不应属于奇恒之腑 ;《素问·五脏别论篇第十一》中的“胆”乃“膻中”之误 ,“膻中”是奇恒之腑 ,“凡十一脏取决于膻中”。  相似文献   

4.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篇》曰:“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它不仅概括了肝的生理功能,同时也总结了肝的病理变化的特点。所谓“体”,一般是指实体或实质:“用”是指作用和机能.肝为藏血之脏,血为阴,故肝体为阴。肝主疏泄,内寄相火,为“风木之  相似文献   

5.
甘草在《伤寒论》一书中应用甚广,遍及三阴三阳六经,涉及条文130多处,所载113方除禹余粮丸无药一方外中有甘草达70方,占62%。或为君臣,或为佐使,配伍谨严,各显其效。因此,探讨仲景对甘草的运用,对我们今天研究甘草在临床上应用有一定裨益。现将《伤寒论》中对甘草的运用试述如下。甘草的功用一、斡旋升降脾胃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化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上下升降有序,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  相似文献   

6.
太少阴阳和三阴三阳模式是阴阳学说中两种主要的思维模式。对阴阳的分割,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就形成了两种阴阳模式。太少阴阳模式与四象模式或河图五行模式是等同的,用来描述事物阴阳变化的起始和终结的过程。三阴三阳模式受到了三才观的影响,除了对阴阳变化终始的描述以外,还增加了对阴阳中间状态的量变阶段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心主血,藏神,为君主之官,乃五脏六腑之主。临证所见,或本脏本经发病,或它脏它腑影响,常常出现心阳虚颓、心阴亏损、气血两衰、心火亢盛以及虚实兼挟等病理变化。本文试将仲景对心病的论治方法,归纳讨论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中药研讨会上,陕西省著名的癫痫、精神病专家张教授以“三脏”(肝、脾、肾)“三腑”(大肠、小肠、胃)的功能失常是造成癫痫、精神疾病的总根源为论点,发表了《论癫痫、精神疾病与“肉药”疗法》的演讲,使与会的专家、教授、名老中医受到震惊。多家报刊发表评论,称这是“独辟食药治病新天地”。  相似文献   

9.
肝气一词,含义多种,在使用中存在混乱现象。有的为生理性名词,指肝之脏气,即肝的机能活动。《内经》中所说的肝气,就是这种意义。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者木始治之,肝气始生”,“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灵枢·脉度》中“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五色”和《灵枢·天年》中“五十岁,肝气始衰”之“肝气”,都是指肝之脏气。有的以“肝气”概括肝气之病的病理及多种肝气病证名称。如李冠仙在《知医必辨》中说:“五脏之病,肝气居多, 而妇人尤甚。”“治病能治肝  相似文献   

10.
[摘要]《汤液经法》与《伤寒论》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汤液经法》强调天人相应,主要从人体正气、生理的角度来探讨疾病诊疗规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论述了经方的组方规律。《伤寒论》则是从临床角度出发,收集大量的临床病案,综合人体正气和外感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撰用《素问·热论篇》的相关内容,创造性地总结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体系,将外感天行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阳病和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三阴病,并在《汤液经法》经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论广”而成,重释了《汤液经法》经方的方义。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1666~1745)在祖国医学史上不仅以温病学家著称,而且对内科杂病亦颇有建树。对于疸病的治疗足可开人心窦,以为后学津梁。现就《临证指南医案·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版)剪录数案,归纳成八法,试析之。 一、宣腑湿热法 疸有阳黄阴黄之异,病位有在脏在腑之分,虽病因皆以湿得之,但湿之转化具有双向性,一从火化为阳黄治在胃,一从寒水为阴黄治在脾,治脏治腑二者不容混淆。临床所见阳黄者多,治腑的方法也较纷繁,医者常用攻下,或者执一清利,每致阴阳两伤而变生他证。叶氏深明其理,提出:“当宣腑湿热,但不宜下”,如:  相似文献   

12.
一、经络体外循行的交叉问题, 手六经循行,秩序井然,表里对称。足六经则出现循行交叉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交叉是与各经病候有关。如肝经是动“丈夫溃疝,妇人少肿”,胆经是动“心胁痛不能转侧”。为了贯串其循行路线,不免与邻近经络交叉,经络表里互通,各经有自己的走行路线,也有与邻经互通的路线,所以虽然交叉并不影响每经的由首至尾的循行,经络在人体是上下循行、内外交织的纲状分布,并不影响交叉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痹证”范畴,以腰腿掣痛、酸楚重着、麻木不适为主要症状.笔者以《伤寒论>六经辨证方法,将本病分为太阳腑证、热郁少阳、寒凝厥阴等证,运用经方桃核承气汤、大柴胡汤、当归四逆汤灵活变通,每获良效.今介绍病案三则,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素问·五脏别论》指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就说明六腑的生理功能是以通为用的,其病理表现多为满而不通。本文拟就通腑三常法的临床应用作一简介。 1.通胃肠:不论无形或有形之邪造成的胃肠壅塞不通,皆可用此法通积滞、化蕴结,以畅气机。  相似文献   

15.
虐待被监管人罪客观要件的研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成虐待被监管人罪,在客观上要求行为人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或者体罚虐待,并且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对于本罪的客观要件,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研究:一、对被监管人进行“殴打”含义的理解对于殴打的含义,学者们有不同的表述。有的学者认为,是指以暴力打击被监管人的行为[1] ;有的学者认为,是指用暴力手段打击被监管人的身体,使其受皮肉之苦[2 ] ;有的学者认为,是指造成被监管人肉体上的暂时痛苦的行为[3 ] ;有的学者认为,是指拳打脚踢或用器具打击被监管人[4] 。从上述表述来看,学者们一般将本罪中的“殴打”理解为用身体的某一部分(如手、脚…  相似文献   

16.
泻下法又称通腑法、下法,是中医治病八法之一,对于燥屎内结、停痰留饮,淤血内蓄、寒实积滞等邪正俱实之证,有荡涤肠胃,逐邪外出的作用,近年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急症。中风起病急骤,病变多端,临床见证除有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外,又常兼有消化排泄功能障碍所致的恶心呕吐、上腹胀满、大便秘结、胃纳减退等症状,祖国医学认为后者是“腑气不通”的表现。一些资料认为40~60%。的病人可有“腑气不通”见证,有些报告的比例还要大些。泻下法是治疗腑气不通证的有效手段,适当用于中风患者,往往能迅速改善病况,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因此在临床中颇受重视。现分三方面综述于后,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7.
析脏腑藏泻     
五脏主藏精气,但必须保持通达调畅的生理,六腑主传化物,但必须保持容纳摄控的生理。“藏”非封存密固不通,“泻”非专指排泄废物,脏藏需通泻,腑泻需纳藏,藏泻二之间相辅为用,不可分割,共同保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能量摄取与糟粕排泄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胡国俊认为脾虚湿蕴、肾虚腑涩、水泛毒结、肠胃积滞是慢性泄泻的常见病因病机,治疗应常运用消导通调之法,“通因通用”,清洁肠腑,恢复其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9.
清代新安医家郑重光治伤寒崇张仲景之论,宗方有执错简之说,并发挥新意。其对阳明病阐发较多,认为阳明分经、腑病,各有提纲;阳明病有风寒表里之分;阳明与三阴互为表里;重视阳明胃气的保护。郑重光将合病、并病条文加以汇集,以相互参证;提出阴阳之间乃至三阴之间也有合并病。其临床善辨伤寒阴证,治疗力倡温阳、温补之法,用药善用附子、干姜、人参、肉桂;精通脉诊,重视据脉辨证。  相似文献   

20.
冲脉有“经络之海”“血海”之称,胃及足阳明经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二者皆与气血运行相关。在中医学领域特有的“气理论”中,动气既可为“宗气”之异名,也可指“脐下肾间动气”。胸中宗气输布全身、运行气血有赖于胃这一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间动气则是基于“伏膂之脉”的发现,从而演化、发展了更为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冲脉与胃的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联系紧密,但胃通过经隧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冲脉还与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督二脉等建立联系。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冲脉与胃共同促进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宗气输布脏腑经络,冲气上逆与胃气上逆常并称冲胃气逆。冲脉“血海”之盈亏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充盈则血海功能正常,亏虚则血海失养,可致月事不以时下、胞胎不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