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闻的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坚定不移地追求新闻真实就成为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本能和职业品性之一。一个好的记者,必然具备很好的真实意识。这种意识决不容忍也不允许新闻报道中任何理由的“失实报道”或弄虚作假,不允许道听途说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其与虚假新闻之不相容犹如水火之不容;犹如正常人之于毒品,之于“爱滋”.  相似文献   

2.
陈倩 《中国司法》2012,(8):107-109
新闻侵权的产生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结果。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政府面对日益壮大的新闻媒体愈加“力不从心”,媒体自主性获得“新生”;而在市场经济中,无形的市场力量使媒体重心倾向以“星、性、腥”等“猎奇”内容来获得“注意力经济”。加之新闻时效性、客观性与新闻工作者主观意识的“不自主带入”性,新闻侵权案件日趋增多,媒体败诉率更是高达60%。2003年1月28日,《辽西晚报》在锦州“麻将案”中以“侵害杨某名誉权”为由败诉;2009年12月31日,李庄诉《中国青年报》及其记者名誉侵权一案也以媒体败诉告终。怎样规避新闻侵权?又怎样解除侵权对新闻媒体的困扰?鉴于不同类型新闻有其特殊的报道对象、特殊用语等,本文将从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出发对新闻侵权的潜在性表现作出具体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3.
图片新闻     
天津市河北区充分发挥“大宣教”格局作用,近日由区纪委、监察局牵头,与组织部、宣传部、文化局联合,组织全区的业余文艺骨干编创了一台以“党纪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文艺节目,生动宣传两个条例,大力歌颂廉洁勤政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图为“党纪在我心中”文艺汇演现场。陆福宽李春瀛摄影报道图片新闻责编/宋晓岚E-mail押songxl@zgjc.sina.net图片图片新闻  相似文献   

4.
一、“悖论”的出现新闻侵害名誉权与新闻侵害隐私权是新闻侵权行为的两种最为主要的方式,其中新闻侵害名誉权行为又可分为新闻诽谤与新闻侮辱。从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遭到损害”作为新闻诽谤的定义来看,我国现行民事侵权法与我国《刑法》一样,都将“散布虚假事实”作为诽谤行为的构成要件。这样,依据民事诉讼法上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新闻中的被报道方如果要主张新闻诽谤的存在,就应当证明“新闻失实”。1988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规定,对于起诉报刊侵害…  相似文献   

5.
张晓蕾 《政府法制》2009,(17):51-51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新闻舆论监督成为社会良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的新闻界在走向法制化的同时面临着重重困难:新闻“权力”的异化、正义与良知被遗弃、部分新闻工作者没有社会责任心、假新闻泛滥、有偿新闻屡禁不止、新闻官司倍增……在保持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的天平上,我们应该向哪一方倾斜,或者是怎样才能保持双方平衡呢?新闻活动中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6.
新闻作品,是指以文字、录音、录相等物质形式表现的反映单纯事实消息的作品。我国《著作权法》未曾使用“新闻作品”这个概念,而是用了“时事新闻”这一用语。对此,《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定义为:时事新闻,指通过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显然,这种能为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传播的物化了的事实消息,实际上就是时事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7.
近日,美国老牌媒体报道(如图),揭发自己报社名叫布莱尔的资深记者,多年来报道了36则假新闻给报社蒙羞的行径,令世人为之震惊。震惊之余却生出一种感动:《纽约时报》破釜沉舟地自揭家丑,实在是对新闻真实性的生命底线的捍卫。新闻和造假本是水火不容,但每年年底的“十大假新闻”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制新闻之我见杨建民法制新闻,是伴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法制新闻,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发展而渐成规模并独成体系的.它是法制新闻的一个分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报道领域、社会意义和时代特色上,它又有许多不同于纯法制...  相似文献   

9.
近年,新闻官司是越发地多了。针对不断涌现的新闻官司(多为名誉侵权诉讼),最高法院出台了多个有关审理名誉权案件的司法解释。然而,因相关的司法解释距新闻实践相去甚远,审判人员往往又缺乏对新闻规律的了解,致使新闻侵权之审判实践亦每每与新闻实践相悖。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人尽皆知。不实报道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理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新闻从业人员比谁都清楚,也比谁都更注重。然而,从新闻实践和新闻“失实”侵权诉讼审判实践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看,除少数新闻从业人员确因  相似文献   

10.
吕怡然 《检察风云》2010,(20):62-63
当今是多媒体时代,也是媒体多的时代。媒体非常多,与过去相比,无法想象。现在的信息传播。就好比是空气流通。到处都是信息在流动、信息在传播。所以信息的传播者,或者说我们的职业新闻人,本身也就不时地成为新闻,“被”成为新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因新闻媒介发表新闻或者其它作品而导致侵权纠纷的诉讼明显增多。据报道,至1989年底在全国这类“新闻官司”已有300多起。这些诉讼,除极少数刑事诽谤自诉案按《刑法》、《刑事诉讼法》审理外,一般都按照《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试行)》的有关条款进行审理,在多数情况下也是适用的。但是由于新闻活动的特殊性,在有些“新闻官司”中也存在着现行法律或者司法解释不能适用的情况。兹根据笔者近年来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新闻界、法学界的学者。  相似文献   

12.
有阵子,“廖祖笙儿子摔死案”成为网络上的一个热点。但网络上的观点几乎都与7月21日《佛山日报》刊登的《广东佛山一中学生涉嫌盗窃刺伤教师后跳楼身亡》报道相反。作为报人,一看这样的新闻就知道是通稿,从署名也知道稿源出自何处。对于佛山这个“新闻通稿”,有学者阐述得非常  相似文献   

13.
方正 《江淮法治》2008,(15):37-37
安徽省寿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宣传方式,尝试以“同期声”的方式报道常委会会议。该县电视台在对县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进行报道时,配合画面,播放常委会组成人员“原汁原味、未经加工”的审议发言。新闻播出后,反响强烈,好评不断。  相似文献   

14.
程新友 《检察风云》2014,(24):30-31
最近,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以涉嫌敲诈勒索、强迫交易、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依法分别对“21世纪网”总裁刘冬、副总编周斌、《理财周报》社发行人夏日、主编罗光辉、《21世纪经济报道》社湖南负责人夏晓柏等25人批准逮捕。11月20日,21世纪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沈颢、副总裁陈东阳、副总裁兼财务总监乐冰等人被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依法批捕。21世纪网特大新闻敲诈案把今年的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推向了高潮。新闻敲诈这一现象前所未有地受到各方关注。  相似文献   

15.
新闻媒体以其舆论监督等特有的社会职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先行官”和“推进器”。然而,我国新闻立法方面却相对滞后,使新闻媒体的采访权、知情权难以得到应有的尊重,正常的报道工作缺少相应的法律保障,媒体的社会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监督保障的社会功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法制新闻作为一种专业新闻,一方面它担负着新闻的职能,即传递信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与其他类型新闻不同的是,它还要挖掘新闻背后的法制思考,不能仅仅满足于案情介绍和判决结果的报道,同时还担负着普及法制知识的重任。本文借用《南方周末》邱兴华案报道为文本来解读法制新闻的特点和采写要求。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按题材分,新闻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社会新闻等等,而人大新闻则属于政治新闻的范畴。何为"人大新闻"?目前尚无定论。我以为,所谓人大新闻就是以报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以“真实、全面、客观”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为基础形成的信源引用规范遇到了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技术变革,这些以传统报纸新闻业运行逻辑为根基衍生出的引用准则在数字媒体新闻生产报道中的界限并不总是那么清晰明朗,表现在溯源真实的多重性、信源平衡的多维性、转载与“合理使用”的模糊性。新闻聚合平台时代新闻媒体的引用规范,尚需在法律规制框架和传统媒体较为成熟的制度基础上进行适应新的传播语境的改革。展望未来,数字新闻生产良好秩序规范不是某一主体的责任,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协作。可借助技术进行信源核实与追踪,建立一套可行的信源引用制度,同时将平台的责任纳入到内容治理中来,以平台“前后”关口核查义务为基础保障内容生产者和用户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主要是围绕“官报”的产生与运作的一些话题,官文书和官报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新闻检查的严格控制使社会信息闭塞,思维活动僵滞,所谓的“民报”也只能是“官报”的翻版,民问非法小报实在微不足道。古代新闻传播的狭隘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近代社会的愚昧落后,也给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进程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如何从阴影中走出来,踏上新闻现代化的康庄大道,是当前新闻学界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当前的新闻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担一直颇有争议。通过对法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 出:应由被报道方承担新闻侵权构成要件中客观要件的举证责任,报道方承担其中主观要件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