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开始了俄国向近代社会转变的历程,迈入近代社会的路径并非只资本主义一条,俄国也没有注定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正如俄国没有历经古典奴隶制而直入封建社会一样。民粹派主张俄国走一条独特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并为此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在19世纪70年代,民粹派的革命活动构成了俄国革命运动的主流。在马克思主义登上俄国历史舞台后,民粹主义运动逐渐让位于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但民粹派的思想主张并没有消失,还在俄国社会长期存在。有学者认为社会革命党的纲领具有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①还有学者认为,民粹派对…  相似文献   

2.
对外开放是新中国的一贯政策。由于美国对华封锁,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开放成了一种片面、畸形的开放,主要面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外开放成为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中国那种片面、畸形的开放难以为继,需要寻找新的开放突破口。与此同时,基于自身利益,美国也希望打开中国的大门,实现中国市场对美国资本的开放。这样,对外开放与中美关系正常化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终于同步实现。  相似文献   

3.
外因在巴西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金计初巴西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外力推动之益匪浅。唯物辩证法并不排除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本文试图分析外因在巴西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一)外力破...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崛起的确已经成了21世纪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历史进程,作为美国最著名的保守派思想库自然少不了对中国这个“对手”进行研究和讨论。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传统基金会以亚洲研究中心为主要研究机构,近些年来招募了大量中国问题专家,加强对华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到18世纪完成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世界性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时期。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一般是指社会发展由自给自足的手工业自然经济,到近代大工业、社会化生产的资本主义经济。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民族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并非新现象,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驱动这一进程的基本因素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其主因有二:冷战结束使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取得了优势;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对劳动取得了新的优势。科技进步为这一进程的加快创造了客...  相似文献   

7.
为收集近代华侨投资国内资本主义企业的历史资料,加以系统地整理,以供研究近百年来的中国经济史、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以及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参考,我们先后(1958—1959年)在国内主要侨乡广东、福建两省的五十个市县以及上海市等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整理了《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汇编》一部。根据上述资料,作者曾撰写《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的几个问题》一文(见《近代史研究》1980年第一、二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战略,主要发展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但是, 中国并没有放弃资本主义市场,关闭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大门,而是在美国禁运的夹缝中竭尽 所能地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贸关系。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政府的重点是尽可能地从资本主 义世界抢购抢运物资。战争爆发后,面对更严厉的禁运,中国政府利用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采取 重点突破、以民促官、以货易货等策略,发展了与英国、日本、法国等多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 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的封锁。  相似文献   

9.
近代初期,中朝两国一直维持着历史上传统的封建宗藩关系,中国一般不直接插手朝鲜本国事务。但19世纪70年代朝鲜开港后,随着日本及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渗透朝鲜,中朝两国关系逐渐出现复杂微妙的变化,清政府也逐步开始对朝鲜的内政外交施加影响。以对抗日本的侵略势力。因此,近代中朝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中日两国在朝鲜的争夺和角逐,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相似文献   

10.
从美国早期利用外资修铁路看东北亚运输主干线的筹资对策成方舟,钱丹一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利用外资,特别是在铁路建设中吸引外资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人甚至把铁路发展说成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现代铁路是1...  相似文献   

11.
9月中旬爆发于美国的民众“占领华尔街”抗议示威活动不仅迅速在全美蔓延,而且不断向世界扩散。比较直观地看。美国民众与金融业的矛盾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和阶级矛盾激化、两党政治矛盾和恶斗是引发抗议活动的主要因素。目前,抗议活动尚处于内聚人气、外溢影响的发展阶段,未来能否发展成为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活动尚待观察。但从时代背景看,抗议活动暴露了资本主义的深层危机和美国政治经济模式的深层弊端,也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新趋势。抗议活动虽不可能发展成为美国大规模社会动乱.但对美国政治、社会乃至内外政策的影响将会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呈现不少新的特点。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全面理解这一问题,已引起国际经济学者浓厚的兴趣。作者从美国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的原因、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适时更新及其创新特点以及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再认识等4个层面进行了阐述,指出我们应充分看到这些变化,又指出,尽管如此,自我调节仍改变不了资本主义体系的深层结构和内在逻辑,因而最终的历史结局也无法改变。  相似文献   

13.
一、序言从战前开始,东南亚各国的华侨资本就与欧美殖民地资本主义并存,并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结构不断发展,时至今日人们对华侨资本仍然十分关注,这说明它具有相当顽强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看,东南亚地区先有中世纪的阿拉伯商人势力,其后有葡萄牙、西班牙等封建性的殖民地资本主义势力,再后又有英国、荷兰、美国等近代资本主义的统治交替消长,直到战后荷兰、英国资本退出东南亚。其中,只有华侨资本与近代资本  相似文献   

14.
拥有6000万人口的菲律宾与我国同属亚洲发展中国家,近代都曾先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战后几乎又同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这种较为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两国在改革和促进本国高等教育过程中,必然遇到许多共同的课题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因此,本文将结合菲律宾高等教育的历史进程,阐析其起源、特征,以及战后大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最后联系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阐述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日本和中国均面临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状况下,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推翻了封建幕府统治,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戌维新却遭到失败,未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是何原因导致日中两国迥然不同的维新结局?这是因为日中维新运动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不同;两国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和维新派力量的强弱有别;两国内部政治结构与经济结构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越南的诞生     
书作者:美国伯克利市,加利福尼亚新闻大学,K·W·泰勒。本书基本价值在于首次用英文详细追溯了现在的越南北部地区在中国统治时期的历史,从汉代后期到唐朝,为期九个多世纪。由于详细考察了这些世纪的历史进程的记载,泰勒博士(Dr·Taylor)才能够超越把“中国人统治”看做一种统一体的表面印象,并指出了社会的这种逐渐演变只不过是  相似文献   

17.
《东南亚》1991,(1)
推动泰国近代历史进步的最大动力,莫过于土地制度的变革,也恰恰是因为这一变革的特殊性,使泰国走上了曲折而漫长的现代化历史进程。本文试图通过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比较研究,分析一下近代泰国土地制度变革的背景、过程和历史影响,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自由市场与西方民主是美国实施全球战略的两个主要制度依托。如果说冷战时期存在着苏联模式与西方模式两种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话,那么,苏联的解体意味着苏联模式的历史终结,而美国主导的西方模式随之似乎成了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中国和俄罗斯在1990年代初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俄罗斯一开始就将美国式民主和自由市场作为其经济政治转型的目标模式,中国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战略下融入国际市场经济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实现经济政治体制的转型与改进。20年后,这一历史进程的结果已经显现,以市场化为目标的中俄经济政治转型走向了不同于美国模式、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与之背道而驰的经济政治体制——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与非西方式民主。  相似文献   

19.
TPP因美国参与而备受瞩目,并增加了未来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向的不确定性。作为横跨太平洋两岸的三大经济体,中国、美国和日本对TPP的立场和态度有所不同。美国积极参与TPP谈判,试图主导这一制定新一轮贸易游戏规则的新平台,借此构建亚太地区新的竞争性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日本将TPP视为进一步开拓亚太市场,提升FTA战略实施水平,强化美日同盟关系并提升亚太地缘政治的战略需要。中国必须正确认识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战略转变以及TPP扩张带来的潜在影响,对TPP谈判持开放心态,做好相关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20.
美国公共事务公司1998年11月推出乔治·绍罗什新著《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引起广泛关注。该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作者的哲学思想和开放社会理论,第二部分讨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社会凝聚力等问题。现将有关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缺陷的论述摘介如下: 一、中心与外围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