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辽宁是一个文化大省,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辽宁地区民族众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所拥有的满族、锡伯族等特色民族文化都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此外,辽宁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前列。面对众多的文化资源,我们更有理由、有条件实现辽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  相似文献   

2.
佛塔是佛教建筑之一,它的梵文名字是“者利”。西双版纳傣族佛塔都是“舍利塔”,珍藏“佛骨”、“佛牙”。其体积不大,形式却多样,多砖石结构,塔身为实心,表面敷石灰涂料,部分还绘彩贴金,建筑风格独树一帜,驰名中外。西双版纳佛塔,有的塔寺合一,有的独立于高地。独立的塔,附近都建有塔房,供赕塔时休息;一般还设有戒堂,供赕塔时各地佛爷聚会。勐龙曼非龙佛塔最具代表性。塔建立在曼非龙寨子后面的山顶上,塔身为圆锥形,塔基呈梅花状。它通体  相似文献   

3.
傣族文化中的稻和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傣族有着丰富多采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其中水稻和竹的栽培、应用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是最具特色的,本文仅就这个问题略作论述,以求教于专家学者。一傣族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山海经·海内经》曾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爱有膏菽膏稻,百谷自生,冬夏播琴。刀黑水即金沙江。这一记载说明,古代金沙江两岸的地区就有野生稻谷的分布。近年来,不少日本学者都从作物学的观点来研究稻作的起源,日本国立民族学  相似文献   

4.
何勇 《创造》2001,(5):14-14
在认真分析形势,充分研究县情的基础上,大姚县委、政府在大姚实现小康的工作目标中,把振兴民族文化事业列入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提出构建民族文化名县的发展思路。大姚县域内有 22个民族,其中彝族和傣族的民风民俗最具特色。民族历史文化发达,文物古迹众多是大姚民族文化资源固有的优势。   根据对民族文化名县建设的可行性分析,结合大姚县经济发展现状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要求,“名县”建设要充分依托现有资源进行开发。具体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统一认识,制定规划。民族文化名县建设是一个历史…  相似文献   

5.
《今日民族》2006,(10):F0004-F0004
西双版纳傣族园坐落于素有“孔雀羽翎”之美称的橄榄坝,是云南旅游大省建设中一颗脱颖而出的新星,是中国知名旅游品牌、国家4A级风景区。主景区由曼将(篾套寨)、曼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花园寨)五个保存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为重要部分组成,是集中  相似文献   

6.
林荃 《今日民族》2003,(5):37-39
古塔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中颇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它既展现在城市、乡镇,也展现在郊野,形成独特的风景线。因此,我们在城镇建设、改造与规划时,不能不关注云南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古塔文化。追寻古塔文化在云南,历代建筑的佛塔、风水塔很多,仅大理地区就有一百多座,保存下来的古塔也有40多座。从全省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4项,著名的古塔就占4项,它们是大理市唐代、五代的崇圣寺三塔、昆明市宋代大理国地藏寺经幢、西双版纳州景洪南宋曼飞龙塔、昆明市明代金刚塔;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9项中也有许多古塔,如大姚县唐代白塔、…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西双版纳集聚了13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傣族章哈""基诺太阳鼓""布朗弹唱""傣族医药"等各民族文化都在当地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肥沃的文化土壤。可以说,到西双版纳的游客既是冲着当地的美景,也是冲着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而去的。而当地人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又是怎么想的呢?在西双版纳,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傣医院的医生,还是一般的演职人员,从他们的言谈中,  相似文献   

8.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各个民族由于历史上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以及由于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语言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审美观也就有着不同的特点。认真地探讨这些特点,对于批判地继承各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新风尚,是很有益处的。傣族文学集中地体现了傣族人民的审美观傣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他们大都在平坝江边傍水而居。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风光秀丽。大自然给人们提供了优厚的生活条件,也培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上海世博会“云南活动周”期间,名为“记忆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的目光。18名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现场展示了白族布扎、纳西族东巴画、傣族剪纸、傣族竹编、  相似文献   

10.
汪洋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4):138-142
孔雀舞是中国和缅甸的傣族边民所共享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起源于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傣族孔雀舞在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取得的重大发展和该文化事象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有关。傣族孔雀舞在中、缅两国境内的传承方式和发展现状存在的差异与两国不同的文化政策有重要的关系。孔雀舞在中国境内的发展为缅甸边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同时,缅甸境内更加传统的架子孔雀舞为中国架子孔雀舞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境交流所产生的耦合效应对于边境地区的和平跨居、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有学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为继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之后的第三国策,这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守望精神家园的崇高使命。傣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保护?以傣族传统手工艺为例:手工艺品是物质的,而制作手工艺品的技艺是非物质的,有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就有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传统手工艺品只有作为人们需要的物品进入市场,传统手工技艺才能得到可持续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邓永进 《思想战线》2008,34(3):81-86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活态文化大量存在,且顽强传承.究其原因有六:一是环境封闭、严峻、独特;二是傣族众多、聚居、发达;三是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四是区城自治、民族政策落实;五是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六是傣族性格逍遥、自信.  相似文献   

13.
王曼 《青年论坛》2011,(3):140-142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宗教在傣族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各个领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傣族宗教的最大特色是外来宗教与本地信仰并存。傣族宗教是傣族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本地信仰与其中浸透着外来成分的小乘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多元结合体。  相似文献   

14.
《今日民族》2011,(2):34-35
傣族干部岩罕么是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曼列胶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他带领职工一起将曼列胶厂从一个小集体企业不断做大、做强。1996年,景洪市勐罕镇曼列村民小组组建了一个集体企业——曼列胶厂,  相似文献   

15.
民族博物馆保护传承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传承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共存,实现民族文化多样性共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共同构成了璀璨夺目的民族文化大观园。云南是世界罕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此,保护任务十分艰巨。云南民族博物馆作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专业机构,不仅重视对云南各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在国民党反动派、傣族封建土司的压榨、摧残下,无法生活下去的不足万人的基诺族人民,在搓约的领导下,联合哈尼、瑶、拉祜、布朗、傣、汉等民族,以基诺山为中心举起了反帝反封建武装起义的大旗,战火燃遍今景洪、勐腊、勐海等西双版纳山区,威震中缅边境内外。先后发动了石干子、曼卡、江心湾、秧林、曼帕、冷尼河、帕尼、龙帕、倚帮及小勐宋、曼蚌、帮张等十数次大小战斗。他们以最原始的武器,最大的民族牺牲和顽强的战斗精神,纵横转战在深山老林之间,历  相似文献   

17.
杜伟  杨雪 《今日海南》2007,(9):44-45
黎族民间童话形成于黎族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这些童话中的自然美、民俗美、艺术美与心灵美融为一体,组成一幅壮美的黎家风情画,是我国众多民族童话宝库中瑰丽的珍宝,它们完全有资格和实力入选"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保护好山西这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不仅是文物大省,而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厚的宝库。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称作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或口头文化遗产,近年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范定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应,指的是那些主要不依靠物质或物质载体无法涵盖的文化遗产,如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其内容十分丰富。整个民族文化遗产,应包括文物与典籍之类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一随着近年来学术界的“文化热”,民间的“收藏热”以及文化产业、旅游经济开发,人…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6月13日,在中国第九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云南省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田野影像"之《手工造纸——记东巴纸与傣族白绵纸两项国家级非遗手工技艺》,在云南民族博物馆首映。该项目由云南民族博物馆专业人员,历时半年,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东巴纸和傣族白绵纸的传统造纸技艺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全程纪实性拍摄。  相似文献   

20.
张雍德 《今日民族》2005,(10):34-38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中部,是有名的面积达23万亩的勐遮大坝子。坝子西端的尽头,突兀地横亘起一道圈椅形的面东山脉,阻断了坝子向西延伸的脚步。山脚下有一处名叫曼来的傣族寨子,行政上属勐遮乡;被曼来寨称为“广景来”的高山之巅,也有一个名叫曼来的哈尼族寨子,行政上属巴达乡。两个曼来寨虽迁徙的山间民族和定居的山间民族仅距8公里的盘山公路,但海拔却由1239米陡然上升到1734米。因历史上两寨有着相对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同时为了将两个同名寨子分开,人们便习惯性地称前者为上曼来,称后者为下曼来。上曼来210户哈尼族居民分为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