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明代思想文化典籍陆续传入日本,逐步对近世日本思想文化产生影响,本文概述明代兵书与善书对近世日本的影响。兵学思想方面,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等一批明代兵书于这一时期传入日本并流入民间,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一些民间知识分子开始解读、研究戚法中"节制"等重要概念与选兵、练兵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兵制改革的思考。明代善书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过程中,其中的佛教、道教思想与日本神道思想发生了冲突,民间知识分子在介绍传播善书时,运用日本的传统信仰与习俗重新解释善书,善书由此逐步为日本民众接受。研究明代思想文化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普及的历史,可以重新认识近世日本在理解与接受明代思想文化过程中进行选择、重新解读与吸收融合的史实。  相似文献   

2.
一、中日哲学思想交流之历史回顾人类学家把全球文化按其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分为若干区域。中国和日本因为具有相近的文字,相似的信仰等而同属东亚文化圈。可以说,文字在中日思想交流过程中的桥梁和沟通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日本人最初使用汉字学习中国文化才是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时期成为中日思想文化交流的真正开端。在此阶段中,两国思想文化交流的内容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中心。  相似文献   

3.
日本吸收中国文化养分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核心"礼"的内容也随着文化交流浪潮大量涌入日本。文章通过探讨日本传统礼仪中中国经典礼仪思想及礼仪行为的吸收情况,考察中国对日本传统礼仪的影响作用。首先探讨日本吸收中国礼仪文化的历史轨迹,以期明确中国对日本传统礼仪产生影响的宏观历程,进而使用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考察经典礼仪书中日本吸收中国礼仪思想和礼仪行为两个方面的论证加以论述,得出了日本传统礼仪在礼仪源流、礼仪理论、礼仪实践三个方面均受中华礼仪深刻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正>山东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于1986年9月,是国内较早成立的日本研究中心。中心旨在对日本历史、思想、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研究进行研究,促进中日两国的相互理解,并服务地方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开展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的的智库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献高言献策。中心共有成员22人,全部为山东大学在职教师,中心设有思想文化研究团队、社会文化研究团队、比较文学研究团队等,并设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图书资料室拥有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赠书架、日本山口大学教授赠书架,藏书丰富,专业性强、图书质量高。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法政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日本哲学研究会、日本语  相似文献   

5.
中国学术界关于日本茶道文化的研究似乎缺乏两个视角,即日本历史的视角和日本文化整体结构的视角。将茶道放到日本历史背景中考察,会发现其形成于日本室町时代中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是乱世的产物,有着明显的隐逸倾向。茶道具有非日常性、社交性、礼仪性和精神性等特质,在日本文化的整体结构中居于支流位置,很难将其称作日本文化的代表,"空寂""闲寂"的审美意识,也不可能是日本人的主流审美价值观。尽管如此,茶道作为日本文化中的特殊角色,仍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从新的视角对茶道文化的考察,或许对今后的日本文化研究具有某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作奎 《俄罗斯研究》2019,(2):180-200,封3
日本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中国学界尚缺乏研究。本文分别从全球层面、欧洲层面、次区域合作层面以及双边层面四个维度,分析日本推动同中东欧国家关系的主要目的和框架安排,总结日本目前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的主要措施:机制化建设、资金和技术支持与援助、推进经贸关系发展以及文化合作。同时,本文对日本针对中国"16+1合作"而采取的四大基本政策——价值观外交、安全领域合作、高技术领域合作、推进民主化和转型工作也一一进行分析。在比较分析中日双方对中东欧政策的基础上,针对中日两国对中东欧国家的不同政策特点与优劣,提出一系列推进"16+1合作"的政策建议:加快投资协定谈判,做好自贸协定谈判调研;开展第三方合作、取长补短;对接中东欧和欧盟关注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官方金融机构和私营或中小机构融资相互结合等。  相似文献   

7.
编者的话     
正通过研究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的建立与演变,概括总结中国古代战略文化的特点,并将其与当代国际关系的现实有机融合,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路径。本期"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专栏刊登的是两位年轻学者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张一飞突破了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战略文化"战""和"两分法的局限,提出并通过案例检验了"镜子"思维这一新的特征。赵思洋则突破了古代东亚体系研究中的"中国中心"倾  相似文献   

8.
正实学是一种以"实体达用"为宗旨,提倡"实心""实理",反对"空谈""重虚",以"经世致用、利用厚生、实事求是"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潮流和学说。17世纪初期实学相继在中国、日本、朝韩、越南等国发展,逐渐成为一门国际性学术,在近代东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建设东亚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文化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作用,具有超越时空及跨越民族、国家界限的价  相似文献   

9.
日本社会小说作家山崎丰子的大部分作品中贯穿着反战思想,其中既包含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内容,又有对日本对外扩张行径的反思,深入挖掘了战争中日本国民的紧张与不安,探讨了人物内心深处对"归"的渴望,唤醒了人们对战争残酷性的共识。本文以山崎的"战争三部曲"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对贯穿于山崎文学中的反战思想进行研究,详细剖析其"归"的主题和"哀"的基调,对日本是否具有"反战文学"进行深入讨论,了解事实真相,厘清文学概念,促进日本社会对历史的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10.
软实力理论现已成为研究国际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越南是中国的近邻和外交前沿,近年来中美日印四国在越南的外交举措频频,但对中美日印四国在越南软实力比较的研究成果还较少。本文从在滇越南留学生的角度研究上述四国在越南的软实力,采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尽管目前国内外研究机构都认为中国的软实力在快速提高,但在越南,美国和日本的软实力以较大优势领先于中国;在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中国仍处于"老三"的位置。本文还提出了提高中国在越南软实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京都学派哲学研究是卞崇道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围绕京都学派哲学的定位与评价、京都学派研究的基本特征、京都学派哲学的现代意义等一系列问题,论文通过梳理卞崇道教授针对该学派的学术研究,阐述了其始终致力探讨的“树立他者意识,站在他者立场,客观地认识、研究日本思想文化”的方法论,并高度评价了卞崇道站在“东亚”乃至“全球”的视域来认识日本与中国的思想文化,构建起21世纪的东亚哲学的远大目标。  相似文献   

12.
日本志怪小说《青头巾》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其"青巾"、"证道得脱"的主题有明晰的佛教文化传承谱系,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中日两国民间传说、市井文化和佛教思想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通过对"佛法与情欲的冲突"、"禅密冲突"等既有观点的进一步反思,在回答大谷雅夫教授三个诘问的基础上,认为该小说是以"佛魔一如"思想为核心,以教人不断破除欲执、语执、法执为根本旨归的"佛教叙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日本哲学界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已不再纠结于按照西方哲学的定义来讨论"日本哲学"能否成立等问题,而是通过追索哲学在古希腊的本来定义等行为,将哲学视为人类探究普遍真理的创造性过程,从而提出了日本哲学在未来的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反映出日本学术界对于主动参与新世纪世界哲学建设的强烈意愿。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日本哲学"仍然被限定在以西田哲学为代表的日本近代以后哲学的范围内才被承认,但近来关于牟宗三等新儒家思想与西田哲学及京都学派的比较研究在中日学者间开始进行,这有助于搞清儒学、佛教等东方传统思想与西方近代哲学之间既冲突对立,又互相借鉴吸收的动态过程,并进一步探讨创建一种超越东西方各自文化传统的新的"普遍性"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朱中博  周云亨 《当代亚太》2011,(1):36-51,35
江忆恩的战略文化研究在概念界定、实证分析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值得反思和借鉴的地方,但在战略文化定义及大战略划分过程中却狭义化了大战略概念,且在文本分析和案例选择上有所偏狭,因而其"中国战略文化是极端现实主义"的结论并不完全正确。通过对大战略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以明代以及中国历史上其他八个正统王朝的战争数据为分析依据,笔者得出,中国战略文化的低暴力特征体现得甚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的教育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古代教育对日本教育的思想、制度及方法给予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束缚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近代日本教育在中国的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日本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其哲学思想和超然适己的生活态度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人学士,也深刻地影响并渗透进中国文人的骨髓。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文人的文学创作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正冈子规自幼喜欢汉诗写作,子规汉诗中的"大鹏"、"蝶梦"、"无为"、"无何有乡"等诗句是从《庄子》中的直接引用,在思想和意境上有同《庄子》所表达思想的相像,又有些许不同。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使用怎样的语言,习惯使用怎样的语体和表达方式可以反映使用人的心理态度和文化.日本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青年文化"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由于日本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的巨大影响,国内学者也开始研究日本青年文化以及对我国青年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本文从分析对日本年轻人语言使用倾向(包括使用语体和是否使用"年轻人用语"两方面)的调查结果人手,试图发现在语言使用上年轻一代发生的变化,初步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角度和课题.  相似文献   

18.
橘朴是日本近代的中国问题专家,其有关中国研究的代表性和深度,就连鲁迅也曾经赞叹不止,其研究成果对当时日本的对华认识及研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但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橘朴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转变。这时的橘朴作为"伪满洲国"重要的政治理论家,不但有意识地担负起了在政治上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进行辩护的角色,发挥了自己的政治煽动性,还一手炮制了所谓的"实现王道""实现民族协和"的口号,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扩张野心,建立"伪满洲国"进行了很好地配合,彻底转变成为了为日本侵略"满州"提供理论政策的"政治思想家"。  相似文献   

19.
《竹取物语》是日本最早的物语作品,它诞生于日本从"唐风文化"向"国风文化"的转型时期。在《竹取物语》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容中,既包含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具有日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研究《竹取物语》不仅有助于了解日本物语文学的叙事特点,还能进一步认识平安时期日本文化转型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日本社会广泛形成的丝绸之路文化认同与中日交往密切相关。这种文化认同的内涵在于佛教文化以及日本文化的中国溯源,其形成机制则是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为前提,以日本现代化发展成熟时期的文化消费方式的革新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为条件,通过电视、电影这类新媒体传播途径,以中国佛教传入、融入日本并成为日本固有文化传统的中日古代文化交流为基础,以对传统和文化记忆的重新阐释为方式等不同机制的相互作用而促成的文化现象。从中日交往的时效来看,彼时的中日外交关系产生了即时性的效果,为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打开了局面,而中日古代文化交往的结果却早已历时性地为此做好了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