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思辨的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唯灵论的:一是把现实世界抽象为精神实体,精神实体统治着现实世界;二是以理性的精神原则来阐明社会的普遍利益,从而造成普遍利益与私人利益冲突基础上的社会公共生活的虚幻性。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宗教、政治以及经济唯灵论"抽象"背后所隐藏的现实的物质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其通过对思辨哲学的批判,把思辨哲学的无人身的理性还原为现实的人,继而把无人身的纯理性的运动还原为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最终把虚幻的普遍的利益还原为现实的人的现实的活动基础上的利益关系,从而勾勒出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胡象明  刘浩然 《求实》2017,(3):66-75
官僚制理论是西方公共行政学说的基本理论。官僚制寄希望于通过专业分工来保证组织效率。对官僚制的阐释、批判与修正几乎贯穿着公共行政学百年发展史。从新公共行政到公共选择理论,再到新公共管理,学者们围绕着官僚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批判,认为官僚制禁锢效率、忽视公正、背离民主等。在对官僚制的批判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历史和现实贡献。对官僚制理论批判与启示的梳理,对于中国公共行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官僚制不过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一般工具,与国家相同,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官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官僚制具有形式主义,特殊化,神秘化的特征。它并不是普遍利益的代表,而是与市民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马克思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的政治实践。巴黎公社打碎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废除了资产阶级的官僚制度,确立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4.
传统官僚制的制度结构决定了官僚人员的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在专制的权力结构中,官僚人员的行政人格呈现依附性和自利性的矛盾;在封闭的利益结构中,官僚人员在分享统治利益的同时竭力寻求制度外的私人利益;受"公私不分"观念的影响,官僚人员以实现统治者意志来实现家族利益和私人利益。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概念,初步建构了自己的民主思想。马克思阐明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为真正的民主制提供了哲学前提。马克思通过否定黑格尔的君主主权论确立了人民主权论,奠定了真正的民主制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民主制将通过立法权和普选权实现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统一,私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超越官僚制:现实抑或乌托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介绍以韦伯范式为核心的传统官僚制模式的内容与缺陷的基础上 ,分析了以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后现代公共行政思潮为主的现代行政学理论对传统官僚制模式的批判与反思,以及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开启的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实践对传统官僚制的现实超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本文认为对官僚制的超越仅仅是一种乌托邦理想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目前都只能表现为对官僚制的进一步修缮 ,而不是抛弃官僚制的基本制度框架与组织结构本身。文章最后分析了官僚制的现状与未来及其对中国行政发展的启示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秦龙 《求实》2008,1(2):10-15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国家观批判中认定国家是"虚幻共同体"形式.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是国家这种"虚幻共同体"存在的深层原因.官僚机构("虚假国家")的存在更增添了国家这种"共同体"的虚幻性.国家作为"共同体"并不是整个社会普遍利益的人格代表,而是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体现.这种"虚幻共同体"不能真正成为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它辜负了其组成成员对它的普遍期许,必然要被"真正的共同体"所取代.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对于理解当代人类处境,减轻国家等"虚幻共同体"对人的奴役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立足于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对官僚制的内涵、演变过程作了简要的梳理与分析 ,并针对学术界对官僚制理论的讨论与评析 ,以中国的社会现实为基点提出了一些商榷性观点。在这一论述过程中 ,着重分析了官僚制在时下中国的地位及其适用性 ,以及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走向和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公共利益是私人利益的聚合或代表,是一种表现为共同的内我和共同的形式的私人利益,是一种个人能够从中获得价值的利益,同时私人利益能够部分自动地实现公共利益,互相实现的私人利益促进了公共利益的产生。但因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私人利益并不必然导致公共利益,甚至会违背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两者呈现出既统一又矛盾的紧张关系,达致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一个恰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6,(2)
马克思的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马克思国家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马克思现实生活变化与思想变迁,而曲折的演进形成的。马克思的国家观从批判中起步,在实践中从黑格尔理性唯心主义国家观转折为唯物主义国家观,最后创新的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本文从马克思国家观的发展历程入手,全面梳理了马克思国家观的形成和发展轨迹,丰富马克思国家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近代理性主义的批判性反思是终其一生的。他从现实和历史出发对整个近代理性主义的抽象性和意识形态本质及其社会历史根源进行了全面批判,这也是对哲学与世界、理论与现实之关系的根本反思,彰显了马克思与传统哲学所不同的观照世界的方式。马克思既批判了理性观念成为现实之统治的抽象逻辑,也批判了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意识形态本性,并且揭示了其抽象性和意识形态本性的现实基础和产生机制在于资本的本质和逻辑。  相似文献   

12.
罗伯中  刘放桐 《探索》2006,1(2):174-178
国内学界通常错误地认为马克思早年先后经历了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三个阶段;他早年的政治哲学立场是卢梭式的民主主义立场;其哲学基础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唯物主义命题。通过对马克思早年所有文本的研究,可以发现“真正民主制国家”意义上的政治批判才是马克思早年的理论活动的中心;而马克思的立场与卢梭等等近代哲学家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虽然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基础,但在官僚制国家与真正民主制国家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3.
反贫困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文本研究中一个亟待展开的课题。文章以批判与重构为线索,采用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反贫困思想嬗变问题展开研究。研究发现,从批判立场视角看,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反贫困思想经历了从反封建官僚专制统治造成贫困到反资产阶级剥削压迫造成贫困的过程;从依靠力量视角看,是从依靠当局调整到主张无产阶级联合反抗;从斗争方式视角看,主要是从注重进行道德谴责与理性批判到积极应用武装革命和武器斗争;从理论基点视角看,体现在从抽象思辨逻辑论证到具体现实分析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奠,公共选择理论对于传统公共行政的理性批判最为深刻,它将政治行为纳入到经济分析的模式中,对公共领域中的投票效率和投票规则、代议制的弊病和寻租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公益物品理论进而从提供和使用公益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最优模式的考察出发,否定了政府干预方式的必然性。公共选择理论和公益物品理论对于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而言是有益的理性批判和研究视角的转换,但两者要在严格意义上动摇并且更替官僚制范式尚需更长期的实践检验和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5.
对于当前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而又处于后工业化世界大潮中的中国而言,我国仍处于官僚制理性不足的阶段。因此,要在中国这一特殊行政生态下进行行政改革,尤其是构建服务型政府,必须以理性思辩的眼光重新审视理性官僚制在我国的现实合理性,建构真正的现代理性官僚制,同时也要吸纳西方新公共管理的优秀思想,从而实现对理性官僚制的部分超越。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学说与方法,它已日益显现其在韦伯意义上的官僚组织研究中的适用性.在韦伯意义上,官僚组织主要是基于理性原则的假设,它是人类理性选择和有意识规范的结果.社会也普遍通过意识形态和道德教化一律灌输官员的"公仆"意识.但是,现实的经验表明官僚组织与官员的有意识似乎受到某种集体无意识的支配,其行为方式也会表现为病理性特征.这些都是传统官僚组织研究忽视或否认的,精神分析却为我们掀开官僚组织与官员作为"自我"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7.
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合法性理论,以其独具特色的政治观、阶级观和国家观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政治存在作出了政治本体论层次的探讨,超越了以往仅仅局限于精神层面的合法性论说,真正实现了政治合法性理论的科学化和革命化。统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合法性理论,其基本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充分体现出来,即政治合法性的三个评判标准:生产力标准、民主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  相似文献   

18.
张琛 《世纪桥》2011,(15):83-84
自发秩序原理是哈耶克学术研究的立论起点,从自发秩序出发,他论述了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同时批判了"建构理性"而继承了"进化理性",确立了"有限理性"的知识观。哈耶克的自发秩序理论,对处于发展关键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理论参介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琳 《世纪桥》2014,(12):45-46
弗兰尼茨基作为实践派的重要代表,在批判斯大林主义基础之上构建了其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即对其社会主义观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批判市民社会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秩序运作模式的市民社会思想出现于17世纪末和18世纪的欧洲社会思想的重要和激进的转向之中。 (1)洛克、孟德斯鸠、黑格尔等近代思想家们围绕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形成了丰富的市民社会思想。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 ,在对前人思想作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以社会本位观为核心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认为 ,市民社会代表实在的私人利益 ,政治国家是实现市民社会要求的手段。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考察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基本立场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市民社会的经济实质 ;从市民社会内部寻找克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