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自吐蕃时期传入中国藏族地区以来,曾以佛教赞诗、格言、诗歌、散文注释等形式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藏族地区独特的历史语境和文化氛围下,通过不同藏族作者的翻译与改写,摩诃故事逐渐融入藏族文学发展史中,演变为具有"藏文化特色"的经典故事.《殊胜赞》《胜天赞》及其注释是摩诃故事在已知藏文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打开了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史诗的最初窗口;随着佛教在中国藏族地区的再度复兴,部分藏族史书将摩诃故事迦尔纳的出生情节"挪用"到第一代藏王的身世建构之中,推动了聂赤赞普"印度出身说"在藏族历史书写中的流行;格言诗集方面,萨迦班智达在《萨迦格言》中首次将印度史诗与藏族格言体裁相结合,成为摩诃故事在藏族文学发展中的新形式;《诗镜》自13世纪传入中国藏族地区后,对藏族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其广泛传播无形中助力了摩诃故事的流传;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藏族地区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摩诃故事:根敦群培译《薄伽梵歌》集中体现了摩诃故事的思想精髓,为当时的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及印度教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拉敏·益西楚臣著《般度五子传》全文以诗体形式写成,体现了藏族作家的创造性,是近代藏族文学作品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其哲学思想和超然适己的生活态度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人学士,也深刻地影响并渗透进中国文人的骨髓。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文人的文学创作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国古代思想的影响。正冈子规自幼喜欢汉诗写作,子规汉诗中的"大鹏"、"蝶梦"、"无为"、"无何有乡"等诗句是从《庄子》中的直接引用,在思想和意境上有同《庄子》所表达思想的相像,又有些许不同。  相似文献   

3.
日本志怪小说《青头巾》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和宗教意义,其"青巾"、"证道得脱"的主题有明晰的佛教文化传承谱系,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中日两国民间传说、市井文化和佛教思想交汇融合的集中体现;通过对"佛法与情欲的冲突"、"禅密冲突"等既有观点的进一步反思,在回答大谷雅夫教授三个诘问的基础上,认为该小说是以"佛魔一如"思想为核心,以教人不断破除欲执、语执、法执为根本旨归的"佛教叙事"。  相似文献   

4.
杨维春 《法国研究》2015,(2):53-59,34
帕特里克·卡雷的法译《寒山诗》是法国这个汉学重镇的第一个法语全译本,体现了译者作为著名汉学家、佛教典籍翻译家、诗人作家的专业考证、深厚学养与精准把握。同时,该译本也存在着一些原文理解上的误读和译文表达上的误译,反映出译者在译语环境中的翻译选择。这个译本,既可以使我们了解法国汉学家和翻译家在寒山诗经典化译介中的用力之勤,也可以为中国文学外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5.
杰出的俄语诗人布罗茨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英语散文家。他生前最后一部散文集《悲伤与理智》是他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通过对这部文集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对布罗茨基散文的内容和形式、风格和特色有更深的认识。诗歌和散文之间早有"散文诗"和"韵律散文"等交叉体裁,而《悲伤与理智》一书的文体更可定义为"诗散文"。布罗茨基曾言茨维塔耶娃的散文"是她的诗歌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有论者也认为布罗茨基的散文同样是他的诗歌之"继续"。事实上,在布罗茨基的创作中,诗和散文这两大体裁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二者间并无分明的主次地位或清晰的从属关系。以《悲伤与理智》一书为代表的布罗茨基散文创作所体现出的鲜明个性,所赢得的巨大成功,表明布罗茨基的散文不仅是其诗歌的"继续",更是一种"发展",甚至已构成一种有其独特风格和自在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进行着新文学的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有迹可寻,但中俄学者对此都未曾留意。部分俄罗斯作家或直接塑造,或偶尔提及中国文化英雄,如在《秉烛夜游客》和《回归太白》中对李白形象的塑造,以及俄罗斯作家对庄子和老子的曲解。另一些俄罗斯作家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俄罗斯文化相拼贴,如"欧亚交响曲"系列小说、《2008》和《阿狐狸》。俄罗斯当代作家通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构建中国形象,从而回归了俄罗斯18世纪末"中国是‘哲人之邦’"的套话。这既具有当下的针对性,又折射出"新欧亚主义"的观念,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出发点,但他们在俄罗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7.
《竹取物语》是日本最早的物语作品,它诞生于日本从"唐风文化"向"国风文化"的转型时期。在《竹取物语》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容中,既包含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具有日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研究《竹取物语》不仅有助于了解日本物语文学的叙事特点,还能进一步认识平安时期日本文化转型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法国文学界(例如瓦莱里)对波德莱尔的新批评,从根本上奠定了波德莱尔的形象。在民国时期,继梁宗岱之后,戴望舒成功地过滤波德莱尔式的"颓废"和"恶"。戴望舒选译波德莱尔《恶之花》中的24首诗,强调了波德莱尔的理想主义,并在译诗中极严谨地传达了波德莱尔诗歌质地和形式上的多重优美。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荐     
《新民周刊》2012,(32):91-91
《爱琉璃》这是香港作家潘国灵继《第三个纽约》、《城市学-香港文化笔记》后的第一本爱情札记《爱琉璃》。顾名思义,全书以琉璃为线索,作者化身拾荒人拣拾散落四周的"爱情琉璃"。作者试图从5个角度,4种文体描画爱的真实面貌。潘国灵以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信手拈来古今中外多部名篇,细细品味其中的爱情意味。从《诗  相似文献   

10.
高丽末期著名学者李穑入主成均馆之后,积极推广朱子学说,研读、讲授《论语》等经典。他还为国王讲授《论语》,并创作了富有特色的《论语》"经筵诗",他的其他诗文也大量引用了《论语》,理学意味很浓厚。由于李穑的这些努力,《论语》的传播随着性理学的发展而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其在高丽末期政治、文化生活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南朝齐梁之际惠皎的《高僧传》较之早出的僧祐《出三藏记集》在取材上多有借鉴,但在叙述方法上却大有不同.在《高僧传》代表性篇目《鸠罗摩什传》中,惠皎记述了更多人物,借助人物间的对话、矛盾与冲突,展现了鸠罗摩什从小乘到大乘转变的心路历程,再现了当时佛门内部不同思想交锋的情况.惠皎改变了早期僧传作品倚重史料收集,不重细节刻画的倾向.《高僧传》的记述,不仅在篇幅字数上有大量的增加,为高僧形象的"立体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且《高僧传》的文本在注重史料的同时,更具文学性.这种文学性的手法,并不是完全的故事虚构,而是通过冲突性的情节,对手形象的塑造,着力再现高僧的"精神本真",呈现时代的"内在精神".惠皎自如地穿梭在文学与史学之间,一方面更好地贯彻作者弘法传教的著述意图,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虚构,更加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佛教内部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慧皎突破了传统高僧传记的撰写观念,运用"出文入史"手法,着力探寻历史人物与时代思想背后之"真实",对后世高僧传记的撰写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新的叙述方式,受到了中国传统"纪传体"史学观念与创作手法的影响,亦是佛教传记文学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2.
在雨果的文学创作中,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他首先是一位诗人,他浩如烟海的诗作中所包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至今仍然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发掘。在法国诗歌的发展史上,可以说,雨果起继往开来的作用,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后的许多法国诗人都曾从他那里吸取过养料。他在诗的內容和形式上对法国诗乃至西方诗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一个显著的方面就是他对史诗这个古老文学体裁的继承与创新。本文拟着眼于对《惩罚集》和《历代传奇》这两部作品的分析略述雨果史诗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明代思想文化典籍陆续传入日本,逐步对近世日本思想文化产生影响,本文概述明代兵书与善书对近世日本的影响。兵学思想方面,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等一批明代兵书于这一时期传入日本并流入民间,成为这一时期日本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一些民间知识分子开始解读、研究戚法中"节制"等重要概念与选兵、练兵的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兵制改革的思考。明代善书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过程中,其中的佛教、道教思想与日本神道思想发生了冲突,民间知识分子在介绍传播善书时,运用日本的传统信仰与习俗重新解释善书,善书由此逐步为日本民众接受。研究明代思想文化在近世日本社会传播普及的历史,可以重新认识近世日本在理解与接受明代思想文化过程中进行选择、重新解读与吸收融合的史实。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挖掘越南作家保宁饮誉国际的小说《战争哀歌》的人文主义与反战传统的渊源,论述其对亚洲和平的重要意义。国际上(包括越南国内)对《战争哀歌》的研究仍然停留在粗浅的水平,本文则从越南文化史、文学史以及中越文化交流史的长远视角出发,挖掘其深层的历史文化渊源。围绕《战争哀歌》对"招魂丛林"的描述,本文探讨越南历史上招魂仪式的文化意义,以及《战争哀歌》与越南文豪阮攸的《招魂文》的相似之处。此外,本文还将《战争哀歌》同越南文学史上的名著即18世纪邓陈琨的《征妇吟曲》进行对照,发现二者所表现的主题更是惊人相似,在揭示战争创伤、谴责战争罪恶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本文针对亚洲地区近些年来的紧张局势以及各国鼓吹战争的声音,讨论保宁本人及其《战争哀歌》的反战行为与思想,呼吁人们品读这一世界名著,维护亚洲和平。  相似文献   

15.
山飒是旅法著名作家,她的作品在法国已获多种奖项,其中,《裸琴》一书用人"琴"合一的方式演绎了一段穿越时空的爱恋。通过对山飒小说——《裸琴》进行细读,可以发现其内容、形式和思想等方面建构的独特性,从"琴"人合一、文本的双重架构、诗意小说的建构、对历史的还原感悟以及女性视域下的《裸琴》等角度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裸琴》别样的美。  相似文献   

16.
关于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理念目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自认与同时代的新儒学学者不同,以思想家和实践家自居。他所著的《东西方文化及哲学》是一部概述人类文化和论述以儒家价值思想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复兴的一部文化哲学理论著作。梁漱溟希望通过这样一部文化哲学著作来探索中国现实社会的具体实践方案。其乡村建设理论正是对梁漱溟思想的正确解答。通过本文我们大致能了解梁漱溟乡村运动的中心思想。他所体现的理念目标何在?以下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相似文献   

17.
一 序 朴趾源,字仲美,号燕岩,1737年(英祖十三年)3月5日生于汉城两班贵族家庭,1805年(正祖二十九年)10月20在汉城本抵谢世。1780年(正祖四年)随使团来中国,赴清乾隆帝70岁“万寿节”。途中游历京、热、冀、辽各地,记述所见所闻经济、政治、文化、民俗诸事,撰成游记。纪实文学巨篇《热河日记》。其中,《许生传》、《两班传》、《虎叱》、《金神仙传》等是短篇小说名篇。他还填了一些词、赋、诗等。其作品和论著在韩国文学史和社会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18世纪的朝鲜朝有许多文人墨客进出于中国、日本…  相似文献   

18.
美国诗人庞德谙悉古今,善于旁征博引,撷取各民族文化之长为己所用。他的诗歌理论在很多方面得益于东方文化,其中借鉴吸收了日本俳句诗写作的结构特点。20世纪初,在日本热风靡西方的背景下,庞德开始和日本文化结缘,而后,他创作出一些类俳句诗,并以此为启发创建了"叠合理论"的新文艺理论,而这也正是庞德实用主义思想和日本俳句结合衍生发展变化的结果。虽然庞德对日本俳句的了解并不透彻,但是他以日本俳句为启发而开创的意象派新诗运动给东西方文化交流带来的深远影响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独抒胸臆——从《次康节首尾吟韵》看宋子●徐志啸中国宋代理学家邵雍(字康节、号尧夫)曾写有“首尾吟”一诗(共130首,七言律诗,收入其所著《击壤集》中),该诗每首头尾均为“尧夫非是爱吟诗”句,别创了诗之一格;对邵雍心仪甚久并深受其思想影响的韩国李朝时代...  相似文献   

20.
"和谐世界"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新中国外交思想的外交理念,"民主联盟"是一种宣扬美国价值观,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一种文化外交理念."和谐世界"与"民主联盟"在东盟问题上展开的角逐,也代表着中美两国软权力的较量.本文通过对两者在东盟问题上实践的目标、影响、阻力和前景四个方面进行对比,对两者进行一个较系统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