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0 毫秒
1.
1956年,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后,毛泽东提出了警惕形成“党内贵族阶层”观点,并分析了“党内贵族”阶层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为了避免形成“党内贵族阶层”,毛泽东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虽然这一思想演化的结果与“文革”有密切联系,但是我们还是应该从整体上来肯定它。  相似文献   

2.
古田会议前,在党和军队建设的过程中,红四军领导层和指战员在红四军党的"七大"上发生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关系重大、影响深远.正是这场争论,才有了中央的"九月来信",才有了古田会议的召开.争论的缘起是前委和军委运作中的关系协调问题;争论的焦点是关于军委的设置问题;争论的实质是要不要维护前委代表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争论的结果是中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周恩来主持起草了中央"九月来信",妥善正确地处理了"朱毛之争",维护了党内团结和党内和谐,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田会议.研究红军初刨时期党和军队建设中的这段鲜为人知又十分重要的历史,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的团结,维护党内和谐,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自基层民主自治实践以来,村民自治中的贿选、两委矛盾一直存在.在推进村民自治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以草根民主推动村民自治;另一种是以党内民主推动村民自治.通过对河南村民自治中"四议两公开"经验的总结,可见以党内民主推动村民自治更符合现阶段实情,即通过赋予党员大会和全体村民这两个上位权利主体审议权和决议权,能有效解决"两委会"决策中可能存在的争议,引导村民从"法制-遵守"模式走向"权利-表达"模式,建立起民主的利益协商机制,盘活既有权力结构,重塑基层利益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4.
魏磊 《探索》2002,2(2):10-14
毛泽东、邓小平的民主集中制思想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从总体上为中国共产党构建了民主集中制的理论框架,并形成了扩大党内民主和反对个人崇拜的理论亮点。邓小平侧重总结我党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经验教训,并特别关注制度建设问题,因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毛泽东、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之所以如此丰富和鲜明,主要是因为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诸多现实启示。其中关键的一个方面是必须下大力气发展党内民主。不大力发展党内民主,或是党内民主发展得不好,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5.
正1949年2月5日晚,和毛泽东例行会谈,在场者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和朱德,以及翻译师哲,苏方出席者有И.В.科瓦廖夫同志和Е.Ф.科瓦廖夫同志。关于党内状况毛泽东继续日间关于党内状况的谈话,再次强调,在党内开展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斗争时期,苏区损失了90%的土地和党员。  相似文献   

6.
"党内法规"这一概念是我国的独创,其提出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但其被频繁地使用和高度的重视是近十几年来的事情,如果从传统的法律概念出发,将"党内法规"纳入法律范畴似乎不甚合理。但是现代法律概念的研究中"软法"的兴起,为"党内法规"归入法律范围成为可能。如若某些法学家鉴于"软法"的兴起而提出的改革法律概念的倡导得以实现,则"党内法规"属于法律则是毫无疑义的了。  相似文献   

7.
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问题,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党的领导核心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理论,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党内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8.
陈庆林 《世纪桥》2010,(23):19-19,59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党内民主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其中包括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等内容。虽然目前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与中国革命和全面建设时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性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愈益显示出新的时代价值。虽然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论述的内容多是针对当时的党内民主建设,但是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中所体现的立场、原则和方法,甚至包括其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对于今天的党内民主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多年的卫士长李银桥在回忆毛泽东的人际交往时,留有这样的鲜明印象:党外友人颇多私交,党内同志多系公往,唯一的例外是陈毅,有诗交,属私交.此话大体不差,只是在党内同志的诗交名单上,至少还应加上胡乔木.胡乔木生于1912年,与毛泽东相差19岁,属于两辈人;胡自20世纪40年代初期起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两人是上下级的关系.毛泽东和他的诗交带有这种亲切而"不拘形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发展党内民主是促进党内和谐的基础.九江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增强党员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党务公开机制,推行"两重两轮"票决制和推行"公推直选"等途径,进一步增进了党内和谐.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作出了开创性的巨大贡献,突出表现在他首次使用了“党内民主”这一概念,指明了党内民主的作用和目标,创造了党内民主的有效实践形式,建立了党内民主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12.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存亡的转折点.它纠正了当时我们党在最具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长达四年的统治,初步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张闻天以其特殊的身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和毛泽东在党内领导地位的确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何克祥 《探索》2011,(5):28-31
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最早提出了党内生活科学化和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的思想。党内生活庸俗化对党的建设科学化具有严重危害,因此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党内生活庸俗化的产生既有思想根源,也有干部人事制度和现实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原因。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一方面需要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克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另一方面需要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要解放干部,先党外,后党内从1974年底开始,特赦战犯的消息渐渐传开,人们从斗争形势逐步趋缓看到了希望.党内外反映强烈,战犯都要放了,革命几十年的老干部就更要释放.毛泽东胸有成竹,说:先党外,后党内.他指示解放干部,让华国锋、纪登奎、汪东兴、吴德4个人负责.他批评专案组,说:"搞了这么多年,不能结束,好像你们不搞出几个反革命就没有成绩!"解放干部深得人心.这是华国锋任副总理后做的第二件事.  相似文献   

15.
重温恩格斯关于怎样才能有"党内和谐"的思想,可以使我们今天对"党内和谐"建设的看法更加清晰.我们所要的是在维护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原则下的和谐,为此要开展党内斗争,发扬党内民主,进行以批评为主要形式的党内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党内监督的基础性法规.它以发展党内民主为主线;着眼于党内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把"一把手"作为监督的重点对象;首次规定党代表的监督权利和监督责任;并且重视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条例>鲜明地体现了党内监督与权利制约的规律、政党政治运作的普遍规律以及共产党执政规律.  相似文献   

17.
布哈林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党内民主制度的缺失.而对党内民主"党内爱国主义"式的狭隘理解的偏差及其愚忠,更增添了布哈林这一悲剧人物的悲剧色彩.反思布哈林悲剧对当前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时碧 《世纪桥》2011,(21):7-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党内民主的正确思想,明确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中共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党内民主思想源自马列主义党内民主理论、毛泽东党内民主思想,但决不是照搬照抄。在深刻总结国内和国外党内民主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党内民主的现实实践,针对党内民主方面的实际问题,不断地提出了党内民主思想,不仅实现了党内民主理论的伟大创新,而且推动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内民主的发展。它是当今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指南,同时,也为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人民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民主革命时期,党内政治生活长期处于教条主义和宗派倾向的活动方式之中,从而使中国革命长期徘徊在"走俄国人的路"的盲动之中.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以"着重思想建党"的方针而逐步形成党内生活政治化和科学化的"四个基本规范"和"四个着力抓手",建构起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党内政治生活方式,也完成了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艰难转变.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党内的请示报告制度,是毛泽东根据革命斗争发展和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在解放战争中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反分散主义"运动中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