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942年1月,郭沫若创作了享誉剧坛的著名历史话剧《屈原》,4月初起在重庆公演,引起了强烈反响。著名爱国人士黄炎培的两首贺诗,激起各方人士纷纷赋诗唱和,《新华日报》为此开辟“《屈原》唱和”专栏,由此形成的“《屈原》唱和”热,堪称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中的一大盛事。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富,国民党政策重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积极抗日变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接连制造反共摩擦和军事进攻事件,直至194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围歼新四军的皖南事变,使九千抗日健儿血染沙场。在加紧军事反共的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战文化运动的压…  相似文献   

2.
湖南是楚国旧地,又是毛泽东的故乡.毛泽东诞生在与湘江相邻的湘潭韶山冲.而在2000多年前,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诞生在长江之畔的秭归.毛泽东一生习诵《离骚》,推崇《楚辞》,崇敬屈原.毛泽东从屈原作品中继承、发展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诗风,这对他的革命实践和诗词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毛泽东与屈原心相通、情相投、气相随....  相似文献   

3.
夏昕 《新湘评论》2008,(6):44-47
人物介绍:白城仁是我国著名作曲家,193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55年10月到湖南工作。曾任湖南省歌舞剧团团长、调研员、艺委会顾问,湖南省音协主席、名誉主席,中国音协理事、常务理事,省政协三、四、五、六届常委,第七届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他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歌曲,创作出了声乐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小背篓》、《苗岭连北京》、《湖南民歌联唱》,器乐曲《苗岭的早晨》、《竹山吟》、《阿妹上大学》,合唱交响诗《屈原》、《山鬼》等等。  相似文献   

4.
夏昕 《学习导报》2008,(6):44-47
人物介绍:白城仁是我国著名作曲家,193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55年10月到湖南工作。曾任湖南省歌舞剧团团长、调研员、艺委会顾问,湖南省音协主席、名誉主席,中国音协理事、常务理事,省政协三、四、五、六届常委,第七届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他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歌曲,创作出了声乐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小背篓》、《苗岭连北京》、《湖南民歌联唱》,器乐曲《苗岭的早晨》、《竹山吟》、《阿妹上大学》,合唱交响诗《屈原》、《山鬼》等等。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和傅抱石是分别驰骋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和国画领域的两位风云人物,他们一个以诗集《女神》、剧作《屈原》等名作著称文坛,一个以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大涤草堂图》等巨作名闻画坛,而且各自在文学史、美术史建立了显赫的地位,深受世人瞩目。他们自结识后,  相似文献   

6.
丁毅 《党的文献》2006,(4):80-81
毛泽东一生嗜好读书,《楚辞》是他最喜欢读的古籍之一,而其中屈原的作品更是他常读的。毛泽东一生多次谈到屈原。毛泽东初读屈原作品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1913年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次年合并到第一师范)读书时。根据之一,是毛泽东在这一阶段学习期间留有课堂笔记《讲堂录》,在这  相似文献   

7.
讲授《屈原列传》一文的时候,总恍惚着把屈原当作司马迁,一个“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一个“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相似文献   

8.
创作于1942年1月、取材自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事迹的5幕历史剧《屈原》,是我国现代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当年它在报纸上发表特别是经剧院公演后,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社会反响巨大。此后,它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直至1979年在日本第4次公演  相似文献   

9.
《湘潮》2013,(2):F0002-F0002
溆浦县位于湖南西部,地处湘西与湘中结合部。是一块古老而红色的沃土,其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即置义陵县,东汉废,唐改置溆浦县,县名沿用至今1000余年。爱国诗人屈原曾流放溆浦并在此长期生活,写下了《橘颂》、《山鬼》、《涉江》、《天问》等不朽名篇,也诞生了党的妇女工作早期领导人和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向警予烈士。  相似文献   

10.
第三集 韵盖楚骚 (屈原塑像。行吟阁) 2300年前,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为爱国而遭到放逐 的伟大诗人屈原来到东湖之滨,"行吟泽畔",写下了光 耀日月的不朽诗篇。 (叶剑英。叶剑英《吟屈原》诗手迹) 1979年4月,元帅诗人叶剑英来到东湖宾馆,写下 了这首颂扬屈原的七绝:"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 有婵娟。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相似文献   

11.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被逐,渔翁十分同情他的遭遇,劝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随波逐流,顺应世俗,攀援而上。屈原回答说,我宁愿跳入江流,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能让自己的清白品格蒙受世俗的污染。日前,我在《光明日报》读到一则短文,也是讲的对高洁人格的固守。文中言时下许多著名歌星,面对成名后的喜悦和迎面扑来的诱惑,唯恐自己经受不住世风的影响而变坏,纷纷舍弃形形色色的社会七彩舞台,寻求保护,扎进军营,穿起军装,甘愿接受军规的约束,当了部队的文艺战士。且不论歌星们此举动是自律还是他律,总不失为固守…  相似文献   

12.
现保存的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所做的唯一的一本学习笔记《讲堂录》,记于1913年IO至12月间,计47页94面,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全文,还写有《离骚》内容提要,可见当时毛泽东对屈原作品攻读之勤和喜爱之深。1915年5月,毛泽东与罗章龙第一次约见在走王台,谈了两三个小时,内容涉及很广,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乃至宇宙、人生等等。谈到古典文学,他们都对《离骚》很感兴趣,毛泽东还主张对《离骚》赋予新评价。什么“新评价”?时无记载,现无从得知,但从中至少可以推想到一点:毛泽东不仅对《离骚》多次深读,还读了~…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古代经典,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屈原所赋《离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诗人。很多人知道他,除了因为读过他的一些作品,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吃粽子,相传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都是为了纪念屈原。然而,在节日的欢闹之余,恐怕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屈原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创作《离骚》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牢骚”析     
发牢骚,一般总认为不是件好事,其实也不尽然。大诗人屈原著名的《离骚》,据学者们说,离、牢同声,就是牢骚的意思。可见,发牢骚有时也能发出千古绝唱来。牢骚之价值,大抵不在乎发与否,而在于发什么和怎样发。还是说屈原吧。他之所以作《离骚》,是因为“疾  相似文献   

15.
讲正气,早在我国古代,就为志士仁人所倡导,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外敌入侵时弘扬畜死抗敌的爱国正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民族正气。我们的先人一贯重视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国殇》等光辉诗篇中凝聚着深厚的爱国之情,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诗人为祖国竭忠尽智,对国家的存亡始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以他一生不懈的斗争和以身殉国的坚贞行为,表现了惊天动地的爱国正气。苏武誓死不降,…  相似文献   

16.
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是传统佳节——端午的节日符号。作为屈原故里秭归的党校理论宣讲员,我觉得宣讲屈原责无旁贷。然而,应不应该宣讲、与宣讲什么、怎样宣讲、宣讲是否受欢迎、是否有效果,却不能等同。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屈原生活的时代离我们较远,难以理解;有人认为屈原的传世之《楚辞》晦涩难懂,不似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般拥有大量读者;还有人认为,讲屈原就是秭归的事,外地人谁感兴趣啊。尽管宣讲屈原文化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我努力做了一些尝试,没想到却收到了  相似文献   

17.
纵览古今中外伟大作家的创作情况,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受到民间文化的哺育,认真学习过民间文化的。民间文化与作家创作,是“合则双美,离则两伤”的。先来看看中国的情况。试想,如果屈原不用楚国的民歌形式写诗,会创作出《九歌》、《九章》、《离骚》、《天问》等伟大作品吗?倘若关汉卿不深入下层成为“书会才人”,不吸取民间杂剧的营养,其作品怎么会得到人们的喜爱?同样,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蒲松龄等假如眼睛朝天,藐视民间的评书、评话和民间故事,会出现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18.
“倚天不出,谁与争锋?”也许大多数人第一次知道“倚天剑”,都是通过金庸武侠小说.殊不知,这把“倚天剑”最早出自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舆,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毛泽东对这四句十分喜爱,曾对其进行过两次手书. 宋玉,战国末期楚国人,在楚怀王、楚襄王时担任过文学侍臣,是稍后于屈原的辞赋家,与屈原并称为“屈宋”.其作品主要有《九辫》 《风赋》《大言赋》 《高唐赋》 《神女赋》 《登徒子好色赋》等,多收录于《楚辞》与《昭明文选》中.毛泽东熟读《楚辞》和《昭明文选》,对于宋玉的作品十分熟悉.如果说毛泽东对于屈原的评价是建立在人格与文才之上的;那么,其对于生平并不太翔实的宋玉的评判,则是更多地建构在其作品之上的.那么,毛泽东与宋玉作品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相似文献   

19.
晓林 《党建与人才》2003,(10):59-59
年轻时读《史记&#183;屈原列传》,仰慕其高志洁行、忠义之节,痛惜其入朝见嫉、遭谗远谪,恨奸邪之害贤,叹世道之不平。历经忧患之后,重读其文,感慨之余,又生疑问。  相似文献   

20.
《湘潮》2016,(10)
正"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1961年秋,毛泽东赋诗《七绝·屈原》,刻画屈原的爱国情怀,揭示其檄文如匕、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毛泽东推崇屈原,不仅专门写诗赞之、潜心研之,而且将其作品作为国礼赠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等外国友人。毛泽东为何如此推崇屈原?研究中不难发现,她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缘于两位巨人穿越两千多年的"神交"。。当年屈原虽遭流放,仍"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一代伟人毛泽东,从韶山走出来,"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发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