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高等学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问题 高等学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是教育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招生制度是对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的准入标准和入学管理办法的政策和法规的总称。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符合现行劳动法规规定允许就业者)准入劳动力市场选择工作就业管理办法的若干政策和法规总称。  相似文献   

2.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毕业生包分配积弊甚多。近年来,经过多方面的改革和试验,初步形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机制,即:以柔性指导性计划取代刚性指令性计划,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逐步扩大毕业生的择业权,用人单位的选择权和学校推荐权,使就业市场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接口。据社会用人单位反映,目前高校毕  相似文献   

3.
大学毕业生思想教育是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大学生德育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人才产品走向人才市场的关键一步,也是事关社会稳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一件大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教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毕业生择业方面的自主性越来越强,而且择业过程中所遇到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指出,“改革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并逐步推行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几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毕业生就业中的基础作用,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逐步扩大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范围,改变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供需不见面,没有选择权和被选择权的被动局面,形成了毕业生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就业办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宽松的环境。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毕业生就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并成为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公安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安院校的毕业生一直实行定向统招统分的格局已被打破。“供需见面 ,双向选择” ,“公务员资格考试将变为竞争考试”于 2 0 0 2年起在公安院校毕业生中试行。因此 ,加强对公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就显得极为重要 ,也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体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责与权益划分的体系与制度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办学体制、领导与宏观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与就业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领导与宏观管理体制———通常简称为“管理体制”,主要反映高等学校与政...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针对高校招生与就业的现状,搭建高校招生与就业工作的平台,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机制,以实现高校招生与学生就业的道路畅通,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近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某些制度性、结构性、观念性的矛盾和问题 ,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必须及早采取措施 ,通过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加快毕业生就业市场化进程、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制度等对策来缓解就业高峰来临时可能出现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及高校的持续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紧张。当前,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全社会多方面资源的协同努力,破解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促进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并且日益突出,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能否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国家的长远建设和社  相似文献   

11.
根据西方传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大学所应履行的毕业生就业责任是有限度的.在我国具体语境中,在选择就读大学与就读专业上并没有完全体现大学申请者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自主意志,高等教育作为一项服务其性价比在高校大扩招后明显偏低,所以我国高校从学理和道义上都肩负着相当大的毕业生就业责任.在当前教育实践中,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崇拜导致了大学在履行其就业责任时的困境,这一困境包括显性的就业率做假,隐性的普通大学教育偏离通识教育轨道等.走出困境需要研制科学地衡量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准的指标体系,需要改变大学就业水准同其招生指标硬挂钩的制度安排,需要坚守普通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加强对大学教学质量和收费水准的宏观监控.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当前,福建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存在偏向体制内或较高薪酬待遇、偏向省内城市就业,求职期望过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通过加快构建与完善体制创新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大力推进"双轨制"并轨改革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建立更加彰显社会公平的行业间收入分配制度,同时,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适度下放权力,促进高等院校优化专业结构。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大学生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当前,福建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存在偏向体制内或较高薪酬待遇、偏向省内城市就业,求职期望过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通过加快构建与完善体制创新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大力推进"双轨制"并轨改革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制度创新,建立更加彰显社会公平的行业间收入分配制度,同时,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适度下放权力,促进高等院校优化专业结构。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和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就高校团组织如何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调研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毕业半年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大样本抽样调查,结果发现2009年大学生就业状况总体呈下降态势,但是就业率和月薪都没有跌破2007年的水平;2008届本科毕业生在就业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以继续求学来缓解就业压力,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呈现稳定状态;2009年毕业生专业结构性失业的程度较为严重,失业率前10名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文学、法学、医学和教育学等专业大类。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解决专业结构性失业问题,对各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监测,从国家、地区、高校三个层面建立大学生就业的专业预警机制,设置"红黄绿牌"专业,以个别专业的招生指标控制为主要杠杆,辅之以在校生的专业调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改革发展阶段,最终发展到现在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遵循市场规律的就业制度,并按照毕业生就业的规律、特点来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使有就业愿望的广大毕业生得到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实行的是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和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制度。在这一制度指导下,大部分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落实了工作,但少数毕业生找不列单位,或者学非所用。这里面有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够完善,相配套的毕业生需求信息、职业介绍等中介机构还没完全建立,社会存在腐败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万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准备,已于今年元月一日正式开始实施了。它的实施对我们工会到底意味着什么?根据劳动法的要求,工会应当做哪些工作?工会要改变哪些传统做法,以适应劳动法对工会的要求?这未必是每个工会工作者都十分明确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劳动法开始实施之日,与广大的工会工作者们共同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一劳动法是对劳动制度改革成果的肯定,是从法律上对新确立的劳动关系主体的确认。计划经济体制下(以下我们暂且称之为旧体制),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关系的建立,完全由劳动部门统一包下来,公民只要没考上更高一级的学校或是大中专毕业生,就统一由劳动部门分配就业。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两种经济体制建立劳动关系的手段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不容乐观。作者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毕业生就业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在不能改变现今社会环境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影响的现状下,笔者以学校体制的改革及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在如何提高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方面提出了学校及学生可以采取的一些具体对策,以此促进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0.
城市"蚁族"是指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条件差、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大。"蚁族"现象的形成是由当前高等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就业观念偏颇,相关法律缺失以及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原因造成的。改善城市"蚁族"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新教育思想,改革教育体制;畅通就业信息,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地方政府应积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回地方就业创业,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