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莉君 《学理论》2011,(36):248-249
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增多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通过大学生上网状况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主要网络行为特征,从正确看待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实现当代大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网络道德观。  相似文献   

2.
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从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出发,从目前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出发,提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一些建议,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使大学生能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道德观。  相似文献   

3.
陈永华 《学理论》2013,(15):380-381
网络伴随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在方便大众的同时对人们道德的考验也愈加明显。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网络道德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9)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高校应对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有效措施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道德与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31)
大学生网络言语失范问题日益严重,规范网络言语环境,建构网络时代的言语道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法律和道德难题,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从表现、成因等方面探讨了网络行为主体、网络自身、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从法律、道德、技术等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王海艳 《学理论》2012,(6):150-151
"90后"大学生已日渐成为我国高校的主体。他们是伴随着网络发展长大的一代,网络成了"90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必备。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90后"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网络语言的不规范、网络依赖严重、侵权行为严重以及受西方消极文化的侵蚀。其主要原因在于网络建设的不完善以及"90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高校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4):161-164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道德问题。由于网络社会中难以形成道德他律,网民的道德行为主要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维系。道德自律精神是解决网络道德失范的最佳手段之一。笔者认为要从确立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地位,调整和充实高校德育内容,加强网络法制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引导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进行“慎独”教育,等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精神。  相似文献   

8.
杜红英 《学理论》2009,(15):256-261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国网民数量也跃居世界第一,而大学生又是网络社会的主流群体。本文用调查问卷方式,从研究这一群体的网络道德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网络范的原因并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与途径,为解决这一问题及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张秀  潘勇 《学理论》2010,(6):163-165
网络社会的迅猛发展,给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了强烈的冲击,面对网络社会的挑战,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从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和途径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希望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3,(35)
互联网的普及为大学生成长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其开放自由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导致部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低俗、法制意识弱化和网络心理异常。应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督管理和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等对策来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谢睿萍 《学理论》2012,(14):273-274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改善,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及网络道德的缺失也正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有: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迷失,社会责任感缺失,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等等。在互联网时代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是:加强网络监管;建立高素质的网络道德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和辨别能力;开展大学生网络教育。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出现异化现象。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发起问卷调查,从大学生上网习惯、网络道德行为、网络道德观念等方面分析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异化现状,从而为重塑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而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张朝霞 《学理论》2015,(3):248-250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更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人本理念,尊重人在生存与发展中的本源价值;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满足大学生的不同层次的内在需求;培养和提升大学生道德认知系统的稳定性,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现实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4.
郭晓莉 《学理论》2009,(15):262-263
当今社会,伴随着网络的普遍使用,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凸显出来。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消极影响表现在价值观念的错位、网络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言论不负责任等方面。解决办法就是要正视它,通过积极的方式去引导、调整和重新规范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5.
赵萱 《学理论》2012,(22):239-240,243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这其中既有实现自由发展、扩大道德认知来源等积极影响,也有网络成瘾、网络人格异化、网络行为失范、网络剽窃的消极影响,我们要利用好这一“双刃剑”,扬长补短,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6.
对四川省8所高校1414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比较普遍,对网络法律法规的知晓度与认同度以及对网络道德的认同度都较高,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知识教育还比较滞后,社会资本还不够丰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网络法律法规、网络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知识以及社会资本都有助于防范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  相似文献   

17.
王新鹏 《学理论》2011,(13):319-320
高校是网络信息化最普及的场所,大学生对网络载体积极利用的同时,也存在不良的网络道德表现,比如游戏成瘾、网恋、信仰危机等,最终导致大学生的身心遭受伤害。目前在我国大学普遍开展网络德育教育,但是还存在网络德育引导不足,制度规范力度不够,道德失范等不足。研究了高校学生不良的网络道德表现,分析了我国高校网络德育开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网络时代下高校网络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26)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高校德育教师的认真配合与积极参与,高校德育教师可以通过树立先进的网络道德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创新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方法,借鉴传统道德等途径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在提供丰富的资源、开阔的视野、方便交流的同时,也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网络语言、网络诚信、网络交往等方面出现道德失范。大学生自身、网络技术、社会大环境、学校教育等方面是引发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实现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完善法律法规、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等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网络: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先进文明的同时,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首先,网络的开放属性造成信息多元化,加剧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冲突。网络信息多元造成的网络道德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多元信息当中存在一些不良的,甚至是有害的内容,必然会对大学生造成精神和心理上的污染与影响,进而会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多元信息必然带来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与现有的主导性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矛盾和冲突,甚至会盲目地认为"西方一切要比中国好"。其次,网络中道德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的现象,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最后,对网络的过分痴迷会降低大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