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法规室刘呈祥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准确把握党员权利的内涵和要求》指出,党员权利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是为党工作、实现党和人民利益的政治性权利,而不是个人私权。各项权利的功能指向都是为了参加党内活动、参与党内事务,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利。保障党员权利的目的是为了发扬党内民主,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  相似文献   

2.
传统儒家"重公抑私"的公、私权观强调公权的至上性与优先性,导致了私人权利的萎缩。这种公、私权观构建了传统政治生活的和谐,但其内在的逻辑矛盾阻碍了传统社会的现代化。随着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兴起,私权崛起,法治凸显,传统儒家的公、私权观必然走向分化。  相似文献   

3.
前线文摘     
《前线》2005,(11)
理论新见在任何一个国家,公权和私权都难免发生冲突,而冲突的结果是走向缓和还是更加剧烈,则取决于如何处理公权与私权的关系。那么,公权与私权到底孰轻孰重、孰先孰后呢?唐德龙在2005年第5期《中国社会导刊》上发表文章称:公权必须对私权常怀敬畏之心在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公权的干预是必要的;在私权过分膨胀的情况下,公权的干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在以公权为主导的社会,公法观念和公权观念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从事公权领域的个人利用手中资源获得利益的空间太大,而个人的私权诉求在公权面前则显得力不从心,且不说公权经常被用来充…  相似文献   

4.
生命是“无价之宝”,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前提。以个人生命安全利益为内容的生命权在整个权利体系中居于最高位置,是个人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虽然法律赋予了自然人生命权并对侵害他人生命权的行为予以惩处,但是面临着更多的生命被侵害的危险,法治文明玎个人权利的保护应该进一步完善,尤其要赋予同样生命以同样的尊重。  相似文献   

5.
结社自由属于当代人权公约及宪法中所规定的基本人权,是一种具有"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双重属性、用于保障人与人之间形成固定关系的重要权利.在法律性质上,结社自由既是个人的自然权利、消极权利,更是个人联合或结合的权利.在形成"人的联合"方面,结社自由保障了个人社会交往与社会合作的自然本性,有利于使孤立的个人得以集结,并最终为建立市民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西方国家的公民表达的是每个独立的个人都有他的抽象的天赋权利.这些天赋权利不仅表现摆脱贫困这样的经济性权利,更表现在享有政治权利方面,而西方的完政框架保证了这些公民权利的可实现性.相比之下国内群众的概念就完全不同了,在这个概念下公民所内含的政治生命力消失殆尽,所以建设中国的公民社会,应该从重塑公民观念入手,而社团的整合功能正是联系群众到公民的桥梁.  相似文献   

7.
刘云林 《探索》2003,(5):68-70
伦理学研究应该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这种转型具体表现为在伦理行为主体的确定上,不仅应将个体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社会也应该成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在个人和社会的互动中,个体应该积极履行社会所规定的道德义务,社会也应竭诚赋予履行道德义务的个体以相应的道德权利;在道德的功能定位上,既要充分发挥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功能,同时又不应忽视道德对行为主体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8.
私法精神对行政权行使的渗透,使得行政权呈现私法化趋势,表现为行政组织的私法化、行政任务的私法化、行政行为的私法化以及行政救济的私法化;与此同时,在原本强调平等、权利、自治、契约的私权领域,行政力却介入其中,并对私权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出现私权行政化趋势,但其所涉范围、程度等有一定的限度。在上述两种现象的背景下,作为以行政权为研究对象的行政法学,其内容也必将发生变革,需要不断予以完善与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应跳出纯粹的公法范围,以全新的视野来研究行政主体、行政行为、行政救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同时还要研究行政权对私权介入的条件、程度、标准。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过程同时是权利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而"权利"是指与权力相对的"正当"或"正义",从本质上看,城市化进程中的权利冲突基于正义供给的差异。一个不自由的城市归根到底会缔造一个充满压迫的社会,当城市最终成为社会权利的集合而非国家权力的单元时,城市个体的权利发展与城市的权利发展才能真正融为一体。从这样的角度看,城市化进程的权利冲突的化解不仅仅停留在私权的化解,更要着眼于权利冲突背后的公权保障;在城市与公民的双向权利发展中,逐步实现城市权利主体与内容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黄三生 《求实》2006,32(Z1):13-14
人权一般泛指人按其本质应该平等享有的权利.狭义的人权指的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存、发展和自由等权利;广义的人权既包括基本权利,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公民权利,是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的统一.现代意义上的人权的口号和要求最初是由欧洲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来的,然而其人权理论有着先天的不足和局限性,即把妇女排除在人权之外.  相似文献   

11.
李昌凤 《学习论坛》2007,23(8):74-77
法治的核心价值在于私权保障。当前我国对私权的侵犯最大的危险来源于国家公权,一些法律规范又将对私权的歧视制度化。保障私权实现的关键在于从立法上划定公权和私权的界线,有效控制公权的过度膨胀,确立"私权优位"原则,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私权的有效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2.
加强城市房屋拆迁中被拆迁人权利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化浪潮中大规模的城市房屋拆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居民整体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的同时,也引发大量的拆迁纠纷和拆迁冲突。由于缺乏有力的权利保障和救济机制,被拆迁人的合法权利难于保障。我们应从立法、行政、司法等领域加强和疏通对处于弱势地位的被拆迁人的权利保障和救济,还公民私权以应有的尊严。  相似文献   

13.
张海燕 《理论学刊》2012,(5):108-111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的确定是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核心,其前提是明确环境公益诉讼的性质是一种专门公益诉讼,不应对其进行环境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的二元界分.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应当包括检察机关、政府环境管理机关、环保团体和公民个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应当根据公权主体优于私权主体的原则,按照政府环境管理机关、检察机关、环保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先后顺位来行使环境公益诉权.  相似文献   

14.
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宪政的终极目标是在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平衡中实现个人权利的保障。在价值基础、实现方式上,社会管理和宪政存在内在的逻辑,公民社会权利是两大目标实现的逻辑起点与终点。以社会权利为视角,分析社会管理和宪政内在联系,可以发现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公民社会权利实现方式的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就是公民社会权利的保障。以社会权利建设为导向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社会,“善良的“是国家对个人的要求.洛克在反对中世纪教会专制和绝对君主论的基础上提出:自由人在契约的基础上建立或废黜政府是合理的,因此,国家对个人的要求是受到大多数人对国家的要求限制的.诺齐克在洛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的自由只有在自然权利的道德边际约束下产生的国家中才能得到保障,只有国家对个人自由权利的无害,才能确保个人对他人的无害.因此,国家对自由人的要求只能是“无害的“而不是“善良的“,“善良的“只能是个人对自己生活的道德要求.诺齐克没能解决当一个人无法保障自己的自然权利时,国家如何保障其自然权利的问题.只有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道德边际约束递减律,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一、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和己取得的成绩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由于社会的一切资源完全为政府所控制,个人只能依附于政府才能生存,离开了政府就会寸步难行.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就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审批权力减弱、个人生活权利的空间逐渐扩张及个人对政府依附性减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生态权利与生态正义——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权利在今天应该被看作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文章探讨了生态权利与财产权利的关系和冲突问题以及生态权利的购买或生态补偿问题,探讨了生态权利、生态价值与生态正史之间的关系.生态权利和生态价值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要求把生态问题列入正常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之内.  相似文献   

18.
任海青 《唯实》2011,(10):78-81
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发展的时代,在保护环境前提下发展和在发展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民法在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对私权的制衡和限制,维系权利的动态平衡,以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网络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国家层面来看,网络信息安全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技术屏障,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维护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技术保障;从社会层面来看,网络信息安全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有助于提升舆论引导力和政府公信力;从个体层面来看,网络信息安全是维护个人网络信息权利的基本前提,应该从立法、制度、技术、伦理等多角度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20.
《党史纵横》2002,(8):47
听力,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和能力.然而,对于耳聋和聋哑人来说虽享有掌握听力的权利,却没有掌握听力的必要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