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系统理论?让我们先从两个事例说起; 一九七六年,苏联曾有一名驾驶员驾驶一架当时颇负先进盛名的米格25飞机逃到日本。经日美联合拆件检查,发现飞机上有些零部件从单个来看并不是最先进的,甚至比美国的落后得多,但飞机的爬高能力和飞行速度却是当时世界第一流的。这是由于制造者考虑的主要是整个系统的性能,而不斤斤于某一零  相似文献   

2.
从宇宙看,地球太渺小;从人类的活动看,世界又太巨大。每日每时不知发生多少离奇曲折、复杂险恶的事件,其中国际间几大间谍特务机构,如赫赫有名的美国中央情报局、苏联克格勃,它们的行为活动更诡谲凶残。一旦偶尔泄漏一点真情,便会引起一阵风波。 过去,暴露中央情报局内幕的大半是曾在那里任过职的官员;揭露克格勃的又多是逃往西方的变节分子。真相外泄后,官方的应付办法不外否认、抵赖、遮掩、辩护等,内部则采取补救措施,让事件慢慢冷却。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用“红色电话”是1967年。正值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和外交部长葛罗米柯进入克里姆林宫的一间地下室,供苏联领导人和美国总统尼克松直接联系的“红色电话”就安放在里面。据当时的翻译维克多·苏霍德列夫回忆,柯西金看到“红  相似文献   

4.
一个当了奶奶的妇女,才第一次出嫁。这是苏联社会中一个奇怪而又矛盾的现象。在第2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主奖的苏联故事片《初嫁》,叙述的就是这样一位妇女的坎坷命运。 不满十八岁的主人公冬尼娅同一位浪荡子相恋,当她怀孕生下了一个女儿时,浪荡子却抛弃了她。冬尼娅不得不含辛茹苦地独自抚养  相似文献   

5.
十一月四日尼加拉瓜大选后,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美国以苏联米格战斗机可能运进尼为理由,进行军事威胁,一时间尼美关系十分紧张。怎样看待这场风波?本文对尼美关系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回答了读者关心的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国情报部门是怎样识破美国间谍的?本刊特约记者杨京德巴黎专电不久前,法国要求美国召回5名在法国从事间谍活动的美国人,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此事公诸于众,这在法美关系史上是一件极不寻常的事。消息披露后立刻在法国引起了轰动。2月22日,法国《世界报》在头版...  相似文献   

7.
7月9日,俄罗斯与美国完成了一场交换间谍的行动,这是冷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换谍事件。尽管这场间谍风波从最初被媒体曝光到双方完成交易仅用了十几天,但其戏剧性的过程让外界如同欣赏一部间谍大片,更让人生出一种重回冷战的感觉。在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的40余年间,这种性质的换谍行动犹如美苏进行的一场场游戏,曾频频在国际舞台上上演。  相似文献   

8.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时代的宣告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与此相应,国际经济间谍大战也愈演愈烈,身处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同样未能幸免. 一、经济间谍瞄准中国中国改革开放十四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持续稳定发展的国家之一.在欧美各国和日本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处于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国这个大市场特别引人注目,于是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的情报信息也成为国际经济间谍的猎取对象. 我国虽然整体科技水平比较落后,但并不等  相似文献   

9.
梅兰芳是大家都知道的表演艺术家。但这本书介绍的有关梅兰芳的情况,恐怕现在许多人都很少知道。 梅兰芳1930年到美国,1935年到苏联,都是为了演出。据说,前些年曾经有一个研究外国文学的同志问这本书的作者梅绍武,解放前你父亲真的去过苏联么?  相似文献   

10.
1.1991年世界发生了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这样两件大事,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海湾战争虽是一场局部战争,但却牵动了全球,影响到国际力量的配制及其相互关系.海湾战争的过程表明,苏联影响国际事务的能力已无足轻重.美国尽管在这次战争中显示它已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扬言要"在国外领导一个新的世界".但海湾战争又从另一个侧面暴露了美国实力的下降和地位的虚弱:过去是美国人出钱,仆从国出人打仗,现在是别国出钱,美国出人打仗.苏联的解体,改变了战后国际关系四十多年的历史进程,更是划时期和历史阶段的重大转折.去年12月签定的"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正式宣布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已  相似文献   

11.
尤里·安德罗波夫(1914~1982)被认为是苏联历史上最神秘的总书记和国家元首。他在卫国战争中组织游击队打击敌寇,他指导镇压了"匈牙利反革命事件",他在令人毛骨悚然的克格勃当了15年第一把手,随后当了15个月苏共中央总书记便与世长辞。  相似文献   

12.
华盛顿专电 一位喜欢说幽默俏皮话的美国朋友,最近同记者谈到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爆炸、七名机组人员全部牺牲时,煞有介事地说,你可知道,还有第八名牺牲者,他的名字叫“美国航天计划”!美国的航天计划难道经过这样一次灾难,就此夭折,一蹶不振?这未免言过其实。美国一家杂志不久前刊登了一篇文章,认为“挑战者”号爆炸事件,使美国航天计划遭受了一次“蒙头转向”的打击和挫折。这个评价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3.
中美1979年建交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里根上台后,分歧进一步发展,1982年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和斗争达到相当尖锐的程度。美国政界的各路诸侯和专家学者,纷纷发表意见和评论,献计献策。我国政府十分关注这方面的动向。当时,美国一家有影响的周刊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题目是“中国无法不吞下这颗苦果”,说中国现在的主要敌人是苏联,担心苏联威胁,有求于美国;美国继续卖武器给台湾并不存在风险;中国政府可能大嚷大叫,进行抗议,但到头来还是没办法,不得不吞下这颗“苦果”。  相似文献   

14.
华盛顿专电 1990年9月9日上午10时,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富丽堂皇的总统府内,美国总统布什伸出手迎着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走去。“你好!很高兴又见到你。”布什握着戈尔巴乔夫的手说。  相似文献   

15.
美国总统里根3月16日下令 派遣3200名战斗人员前往洪都拉斯,帮助这个国家对付所谓尼加拉瓜的“入侵”。连日来,洪都拉斯飞机多次轰炸尼加拉瓜边境地区,双方发生激烈战斗。尼洪之间曾沉寂两年的战火再度燃  相似文献   

16.
潜艇137     
苏联道歉 十月三十日,星期五。瑞典外交部国务秘书莱夫兰德一早打电话通知苏联大使馆:讯问定于下午一点半在卡尔斯克鲁纳市举行。 十二点左右,苏联大使馆回电话,要求准许苏联大使馆两位外交官到场。莱夫兰德表示,苏联外交官可以出席旁听,但不准帮腔。 出乎意料的是:这两个苏联外交官到达卡尔斯克鲁纳市后,下了飞机,却根本不打算到瑞典军方安排  相似文献   

17.
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是社会比较稳定的时期。勃列日涅夫有意维护苏共高级干部的权益,以巩固自己的领袖地位。这样不仅造成"老人政治",而且使干部队伍素质低下。勃列日涅夫通过克格勃强化思想控制,通过军警压制社会群体性事件,以大量出口石油换取美元,通过购买粮食等物品解决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用经济政策向民族地区倾斜的办法缓和民族矛盾。勃列日涅夫时期实现了社会稳定,但积累了矛盾、掩盖了问题,苏联的最终解体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8.
人们对美苏关于中程核武器谈判中的“零点方案”并不陌生。但正当美苏围绕着这一方案不断进行对话、力求达成协议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最近又推出了关于短程核武器的“零点方案”,大幅度改变了其原先的强硬立场,使目前的美苏中程核武器谈判有可能出现新的进展。 苏联在短程核武器问题上立场的变化有一个过程。去年10月美苏首脑冰岛会晤后,美国首先提出在消除欧洲中程核武器的同时必须考虑短程核武器问题的主张,以消除苏联在这一领域拥有的“ 9:1的  相似文献   

19.
张文木 《党政论坛》2009,(10):47-47
一 实力逻辑是是美国200年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经验。 美国在崛起的过程中,考虑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削弱欧洲,尤其是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要保证有一个最好是能够从东面牵制欧洲的力量,显然苏联成为美国实现这项战略目标的最佳搭档。  相似文献   

20.
彭迪 《瞭望》1986,(52)
一九八六年,人们曾经希望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和平年,但这一年过得并不很和平,尽管没有增添太大的动乱。国际上发生过一些风波,主要问题还是出在美国和苏联。 这两个超级大国一年前好不容易从高级对骂转为高级对话。两国首脑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去年十一月在日内瓦首次会晤以后,人们都期望接着有第二次、第三次,以促进国际关系的缓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