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党史研究》2013,(1):127-128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朱汉国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日益成为深化国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它的研究对象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重点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建设和社会变迁等三大部分,应以剖析社会结构为基础、以论述社会建设为核心、以揭示社会变迁及其规律为目标。社会构成研究应包括人口数量的剧增与人口结构的渐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弱化、社会单位体制的  相似文献   

2.
将社会史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引入党史研究,近年来逐渐得到党史学界的重视,并且在某些研究领域也开始运用。在如何利用社会史研究成果来深化党史研究问题上,北师大教授张静如先生曾在《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上发表题为《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的研究论文,强调应当“利用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的成果,从社会生活诸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形成某个重大历史现象的复杂的综合的原因,并描述其产生的影响在社会诸生活领域的反映。”文中还特别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的研究为例,认为深化对苏区的研究,可以从社会史研究的角度,审视“近代中国农村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关系、中国农民的特点、家庭制度、血缘关系、宗教影响等诸多问题。”把苏区研究置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 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前,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不甚明确,有的将其与邓小平理论直接等同,有的包含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有的包括了毛泽东思想。因此一直缺乏一个比较有权威性的基本概念。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全面阐述以后,学术界对这个概念基本达成了共识。在深入研究中,一些学者就这一体系概念的科学内涵、研究对象和构成要素的探讨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明清水利史研究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史学界"眼光向下"的学术趋势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转向水利与地方社会相结合的研究,关注水利条件下的民众生活、社会结构与权力体系的变迁等方面,形成了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繁荣景象。本文主要对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状况作一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农田水利为出发点,探讨地方社会的基层管理体系、权力结构和社会生态秩序及其变化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侵权法的“归责原则”有三种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它是规定侵权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侵权法所规定的指导思想;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在侵权的各个构成要件中发挥评价作用的要件。上述第一种定义是妥当的,后两种定义不完全科学。全国人大法工委民法室所称的“归责原则”其实是在追随第一种学说。《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四类“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6.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张静如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社会史》日前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4月2日,该书的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20余位专家和部分作者出席了座谈会。张静如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现代社会史》的撰写经过及编写目的,希望通过研究中国现代社会史来综合说明中国现代社会整体的历史发展,并为研究社会诸方面的专史提供一定的基础。与会学者对该书的出版表示祝贺,高度评价了张静如教授在社会史研究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认为该书资料翔实、语言平实、分析透彻,从经济、政治、教育与文化、阶级与阶层、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7.
柳建辉 《新视野》2001,3(4):8-10
任何社会在运行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系列变迁。我们这里所研究的社会变迁是以政权更替为主线,以社会形态演进为中心,以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为主要内容,来考察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中国社会进步变迁中的主导作用。一、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社会深刻变迁的进步产物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在东方乃至全世界发生过广泛影响。但是,从18世纪特别是19世纪以来,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大大落后了,逐渐成为任人侵略宰割的半殖民…  相似文献   

8.
衣着是社会变迁的特殊载体。1949年至1999年,北京城市居民衣着消费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正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时期。以加工布料为主的单调时期,反映了政治伦理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从“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的变革时期,反映了中国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个性化、成衣化和高档化的成熟时期,折射出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审美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中国言实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郭学旺教授所著《毛泽东与中国社会的变迁》(以下简称《变迁》一书。这是一部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为基础,深入研究中共党史和毛泽东的著作。《变迁》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为指导,从动态角度观察和研究毛泽东领导下和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近现代社会各个部分的演化。该书围绕毛泽东诞生时期中国社会的境况、毛泽东为改造中国社会所进行的多方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展开论述,既有理论上的宏观探讨,又有微观问题的独到发抒。作者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做深入研…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的中国 ,应该说是社会形态转变最为剧烈和频繁的一个世纪 ,特别是 4 0— 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标志 )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大、也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社会变迁。虽然这场社会变迁距今已经具有半个世纪 ,但是对它的认识和评价远没有终结。正如哈耶克所说的“政治舆论一向、并将永远与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紧密相关。”正确评价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建及其向单一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转轨 ,不仅仅是一项历史研究 ,还将对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当我看到鲁振祥同志…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社会变迁的本土化特征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戚攻 《理论学刊》2001,9(3):64-67
新中国社会变迁本土化特征的形成及趋势在 2 1世纪的展现 ,有着历史与现实的逻辑联系和本土资源要素与外部条件整合的必然性。当新中国社会变迁采用“革命”与“进化”两种方式交错与重叠时 ,社会变迁的内外均衡关系一再被打破 ;因而 ,中国社会变迁在加速与再加速发展总态势的牵引下 ,其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叠加性的交替与持续 ,既提供了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又孕育出新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黎俊祥 《世纪桥》2012,(19):30-32
史料笔记中包含着大量的社会史研究资料,涉及民俗史、城市史、社会经济史、社会生活史、社会变迁史、灾荒史等诸专题研究领域。笔记中的社会史资料相较其他类型的资料而言,具有丰富全面、细致生动、客观可靠等特点。但笔记资料较为零散、搜寻不易,限制了对笔记资料的利用。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社会史研究组成部分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无论是在通史研究领域还是专题史研究领域都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近来,李文主编的社会史"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2)》一书,既体现出研究者扎实的社会史研究基础,又对社会史学科建设的理论问题作出了阐释,凸显出著者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进展突出地表现在研究的论题逐渐由宏观转向微观 ,研究的内容由表象的陈述 ,转向对社会结构、社会心理、社会变迁等深层次的探讨。以下就大家讨论较多的几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一简单的介绍。一、关于社会结构研究关于社会结构的研究 ,是近年来社会史研究中的热点。江沛分析了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他指出 ,民国时期的华北农村社会 ,处于新旧交替碰撞时期 ,其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颇具规模的人口流动 ,日益弱化的宗族形态 ,家庭范式的趋于小型 ,农村阶层变动剧烈 ,秘密结…  相似文献   

15.
余玮 《世纪风采》2012,(10):29-32
“五讲四美”曾经是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流行语。 这口号一提出来,很快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公认的指导原则。当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参加了这个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群众性活动。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12,(2):54-55
12月1日的《社会科学报》刊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强近日在上海的一次学术年会上的演讲。他说,中国的近代化或者是现代化发端于19世纪,如果以社会转型来界定其内涵的根本内容,那么这个过程到今天仍未结束,19世纪中叶产生的“富强”观念以及19世纪末期引进的“进化”观念。曾经影响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7.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马克·斯劳卡就曾预言:“那些有可能永远地模糊真实的和虚拟之间的界限的技术,将对政治带来影响。”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已经逐渐渗入到了社会政治生活中,引起了政治行为、政治关系以及政治内容和体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2000年第1期刊登郭耀煌、林立公的《20世纪留给人类的思考——访著名学者刘吉》。刘吉认为,20世纪最突出的大事之一是发生了新的科技革命。丹尼斯·贝尔最早发现了这一趋势,提出“后工业社会”来临,托夫勒提出“第三次浪潮”到来,来斯·皮特提出“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的说法,近年又有“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概念产生。对于这一由新的科技革命引发的人类发展的历史性转折,中国学者需要做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概括,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鹦鹉学舌。他对此的看法是:这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正在形成产业,并最终成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实学研究会、河南行政学院、开封大学、中原宋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东亚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8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古都开封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韩国、日本的学者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学术论文40多篇。与会代表围绕“东亚实学与21世纪”这一主题就东亚实学与经济发展、东亚实学与东方文明、东亚实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东亚实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与会学者认为,东亚各国的实学研究,韩国、日本起步较早。本世纪30年代韩国就已开始了实学研究,但由于20世纪前期的殖民统治,使韩国实学研究的现实指向意识遭到了挫折,直到20世纪的60~  相似文献   

20.
“社区”译自西方“community”一词,是组成社会的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单元,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西方学者所描绘的社区有四个基本的构成要素:相对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