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十六大报告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中第一次运用了政治文明这个概念 ,并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重要思想 ,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要认真贯彻这一思想 ,必须全面领会其科学内涵。本文试图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一、政治文明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直接成果的积极因素的沉淀 ,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文明。上层建筑发展过程中积极因素的沉淀 ,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文…  相似文献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武器 ,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必须建设“三个文明” ,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理论文萃     
《新长征》2001,(10)
社会主义需要建设政治文明沈宝祥在2001年8月6日《学习时报》撰文指出,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要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无论从文明的角度还是从社会主义的角度看,都是这样。人类的文明是全面的,既有物质文明,又有精神文明,还有政治文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使用的“文明的国家”、“现代文明已经发展的国家”等提法,其内涵都包含了政治文明。马克思在一个关于现代国家的著作计划中,有“集权制和政治文明”的表述。他不但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提法,而且把政…  相似文献   

4.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思想,是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方针.是邓小平同志把唯物辩证法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因此.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和把握邓小平同志“两个文明一起抓”这一唯物辩证法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确立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政治文明”的探索回顾及理论新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文件第一次写进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这样重视政治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总结新时期新经验的新提法、新思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概括、新发展。我反复深入学习党的文件中关于政治文明的新论述,心中怡然充满喜悦。这不禁使我回想起了早在上个世纪八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新的总体布局以及相关问题谈谈若干看法与建议,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这“四个文明”的伟大实践。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努力保持社会安定稳定,必须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步伐,必须始终保持党和党员的先进性,当好社会表率。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石 《求是》2003,(21)
党的十六大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框架,特别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摆在同等重要地位,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目标之一,意义非同寻常,这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势在必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三个文明之间相…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就把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从原来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扩展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基本路线的目的是“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又大大丰富了“文明”的内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很富新意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9.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了宪法,表明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和我们国家的重要任务,这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既是对社会主义文明内涵的极大丰富,又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这次修改宪法,明确把“三个文明…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党建理论的新发展,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引导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科学理论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三个文明”是高度统一的,坚持这种统一性并把它贯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使之形成历史合力,这是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事业的历史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 ,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文明观、伦理观和价值观,只有科学地认识和研究生态文明的生成路径,才能有效实现从传统工业文明向新的生态文明的转变,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相似文献   

13.
论政府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文明上承政治文明,后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社会文明的框架内,构成了以政府为中心、法律权威为根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结果的横向文明体系。政府文明有独特的基础,有发展的基本原则,有独立和完善的思想内容。发展政府文明是政府的最高理想,只要相互协调各种关系,这一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文明结构中,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文明是社会和谐的保障,精神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由工业文明催生的崇尚物质财富消费的生活方式与工业文明本身不可持续之间的对立,是今日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诸多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产生的真正根源.要想摆脱危机,必须超越工业文明形成的价值观、发展现与世界观,开辟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纪元.为此,首先需要清醒地认识,主导性需求升华是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阶段性发展的最根本性标志,因此,人类的根本出路在于,从物质性需求升华为社会性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主导思维与行为方式从工业文明的零和博弈转变为共赢.在上述发展目标调整和思维与行为方式转变的基础上,下述一些举措应是当务之急:科学地设计健康,可持续的人类物质财富消耗标准;创建全球治理的新体制,寻求B模式新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在世界范围内恰当再分配的途径与机制,实现全人类物质性需求的基本满足;建立指导社会文明建设的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一体化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人类对生态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经济发展含义的演进逐渐深入。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崭新形态,它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可通过构建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环境和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载体建设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政治文明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在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文明的思想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党内民主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青 《理论学刊》2004,(3):7-11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其核心和精髓是人民民主。发展党内民主,既是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发展党内民主不仅仅是作风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问题。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启动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关键是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改革和完善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改革党内民主的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19.
政治文明涵义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把握政治文明的内涵,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前提.本文对政台文明概念的由来、内涵以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作了有益的探讨;意在为促进我国三个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文化具有内在于主体精神的公共性,是形成制度文明的重要机制。当代中国制度文明建设,必须以发展的文化作为纠偏机制,从而实现其价值平衡和价值补偿。因此,文化与制度文明存在深刻的契合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推动了制度文明作为一种中介性层面成为物质文化系统和精神文化系统互动的桥梁和传承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