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简讯     
深圳转变发展思路深圳市今春"两会"的热点话题是社会建设,主角是"民生",目标是"幸福"。为此深圳在国内率先提出,在"十二五"末初步建成"民生幸福城市"。这意味着,深圳的发展思路出现"拐点"——从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转向社会发展的"最前沿"。  相似文献   

2.
马兵 《行政论坛》2014,(6):14-18
文章利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通过检索表达观念的关键词的方法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民生观念的演变进行经验分析。根据数据所形成的关于此阶段民生观念建构的变化曲线,从而验证出民生观念从革命的逻辑向生产的建构逻辑转换,而随着"抓革命,促生产"的话语系统进入并掌握了生产领域之后,民生观念逐渐地发生了异化,又转向了"革命"逻辑。而彼时的民生建设的实践效果完全印证了这一变化曲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生观念的建构理路展示出了民生层级性与价值终极性。  相似文献   

3.
刘军 《学理论》2012,(16):3-4
哈尔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和要求,客观总结了过去五年哈尔滨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和宝贵经验,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市加快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明确提出了要实现"四大形象标志"和"四大民生指标"。特别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县(市)"有条件的都要规划建设中等的现代城市,提升城市化水平",这对方正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问题、加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求知》2017,(9)
<正>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发动机",雄安新区的设立意义非凡,其建设必定举世瞩目。一、雄安新区设立的背景1.破解人口密集城市发展难题。根据"适度城市化"理论,当人口增长超出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出现就业困难、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较差、环境恶化、犯罪率上升、社会秩序混乱以及大量的贫民窟等现象时就被称为"没有充分工业化的低质量城市化",也叫"消极的城市化"或"过度的城市化"。目前北京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2,(1)
民生"三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而提出来的民生建设新目标和评价改革新标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情怀。民生"三感"内涵丰富,虽各有侧重,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着内在逻辑。在新时代,民生"三感"的提出影响广泛而又意义深远,从理论角度上看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而从实践角度上看则有利于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步伐、助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城市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外延.从横向上来看,城市化包括了物质层次和文化层次两个方面;从纵向上来看,城市化包括了内化、优化和外化三个阶段.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是城市化的本质要求和最高目标,而城市化的动力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制度也成为了重要的影响因素,政策的调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城市化的缺陷,城市化的和谐发展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7.
《瞭望》2010,(39)
<正> 第二次城市化转型就是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城市化转向为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化、对自然干扰最小的城市化 "如果说改革开发前三十年我们成功地实行了GDP挂帅,大部分‘胡萝卜’(指考核与激励)给予GDP高的地方,那么后三十年我们大量的‘胡萝卜’应该围绕着节能减排、围绕着生态文明。"在仇保兴看来,中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就是城市的第二次转型,这种转型从目的上来说,就是从追求经济效益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8.
民生的政治属性、价值意蕴与政府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既是当前党和政府的施政重心,也是学界的理论热点。从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目的、民生问题的解决始末以及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转等角度来看,民生在本质上具有政治属性,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进而,由民生而至民生政治,其价值意蕴凸显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人的尊严幸福以及富民利民的政治目标。由此,政府在民生建设中至少要担负四重责任:以均等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民生建设的基点;以公民的利益诉求作为民生建设的依据;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民生建设的推手;以民主建设与民生建设互为杠杆。  相似文献   

9.
民生政治: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合法性向度与发展理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16,(6):30-34
民生政治是考量国家治理体系合法性的重要价值面向,在民生政治建设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主导者"和"协调者"的双重角色,政府围绕公共服务这一条主线,逐渐实现民生政治建设的整体性治理。民生政治是行政善治与国家治理合法性的价值诉求,善治回应是以民生政治为基础的国家治理程式。落实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现代政党的理性执政是国家治理体系合法性自身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民生政治发展理路,主要呈现为民主与民生的互动对公民理性的吸纳与塑造,在政治话语与法治论域中民生权利的调适与转换,民生建设与民权保障的价值寻绎与审视,民生改善与政治认同的治理导向和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10.
杜敏  李理 《求知》2020,(10):49-51
正基层社会治理是城市治理的重心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所在。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努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这为我们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飞地"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由于行政区划和管辖权不统一、职责不明、责任不清而存在基层治理和服务的真空区域。如何解决好"飞地"基层社会治理属地化问题不仅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党的领导基础和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服务型政府是"执政为民"的政府,具有"民生优先"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加快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服务型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与发展民生的重大责任,在实践中以"三大转变"力促民生改善,用统筹协调破解民生难题,从制度创新上保障民生需要,通过共建共享完善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1,(7)
哈尔滨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和实施改善和增进农村民生的政策措施,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解决生计、保障民生为目标,到改革开放时期从"温饱型民生"转变为"小康型民生",再到新时代农村"小康型民生"建设飞跃发展。充分彰显了党在哈尔滨领导农村民生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和奋发有为。回顾并厘清历史脉络、总结经验,旨在为今后党领导哈尔滨的农村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高价值追求,但马克思并没有直接阐释自由的本质内涵。因此,我们探讨自由问题需要从劳动与休闲的双重向度辩证理解,即从生产劳动中争夺自由时间,并由消极休闲转向自由劳动。一方面摆脱资本主义"时间的统治",争夺更多可从事高级活动的自由时间;另一方面摆脱"劳动的奴役",实现以人的自由发展为内涵的自由劳动。相对于必要劳动来说,自由劳动属于一种休闲,而相对于作为必要劳动调节机制的消极休闲,它是一种积极休闲。积极休闲的转向本质上就意味着自由时间与自由劳动的融合统一,强调人在自由和休闲中劳动,同时在劳动中感受到自由和休闲,这是人类劳动的本真状态,也是人类自由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4.
秦德君 《党政论坛》2001,(10):26-27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种要素,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必须经历的过程.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肇始于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城市发展的模式、形态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个性的,而不能是单一的.城市的规模、建筑等,是一个城市的"形",而城市的人文素质与人文内涵,则是一个城市的"神"、一个城市的生命、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品位、一个城市的绿色文化原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 ,理性地推进农村城市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关键内容在于城市产业的发展 ,在这一视角上 ,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实质上是中国城市产业发展的过程。从中国的现实看 ,中国的农村城市化显然无法跨越 ,因而必须走推进工业化来实现农村城市化的道路 ,深圳市龙岗区就是走在这一条道路上的一个先行者。 当对 1999年龙岗户籍人口构成进行分析时 ,我们判断龙岗仍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 ,因为在所有的户籍人口中 ,非农业人口仅占 38.2 4% ,而农业人口仍占据 6 1.76 % ;但是 ,在对同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进行…  相似文献   

16.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为适应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中国残疾人政策必须实现全面转向:在理念上,从"他者"转向"以残疾人为中心";在目标上,从"物质生活"转向"美好生活";在水平上,从"保基本"转向"适度保障";在重心上,从"就业"转向"康复";在体系上,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在评估上,从"技治主义"转向"获得感";在供给上,从"单一政府"转向"社会化";在定位上,从"国际模式"转向"中国方案",进而构建"以残疾人为中心"的、多层次的、可持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对"改善民生"的历史唯物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善民生",从根本上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唯物论命题.改善民生的理论基础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根本途径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价值追求在于人民生活需要的满足.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满足人民群众的当前需要并引导其向新的层次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长三角五地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取向的实证研究发现:与老一代相比,新生代虽然在留城发展选择上相差无几,但在城市面向的非农发展取向选择上要显著提高;这一结果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变迁结果在两代农民工两个层面上的不同表现,事实证明新生代并非是优于老一代的"精英一代",对于新生代来说关键在于要将其对城市生活更为向往的"新"特征积极引导到自身"新"能力的建设上来。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应走多样化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十五”期间按照城市化发 展的一般规律,推进城市化 进程,各方面没有明显的认识上的不同。但对如何推进城市化,城市化道路如何走,城市化方针如何定,重点发展哪类城市等,各方面的认识差别较大,意见很不一致。我们的观点是,应放弃按不同规模确定城市发展重点的方针,从全国统一的城市化道路,转向区域多样化的城市化道路。实行在国家统筹规划下,按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结合其社会、人口、地理环境的实际,确定重点发展的城市类型,从而促进全国各类城市的多层次发展、同步推进。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城市化方针,不…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继续社会化是新生代农民工面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发展的"合理化选择行为",而融入城市是这一选择行为的根本目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过程中,价值观状态的"夹缝"式、行为模式的形式现代性、职业技能水平的低层次性、社会角色转换的边缘化等方面继续社会化问题日益凸显,严重阻碍了新生代农民适应城市生活。城市与政府应积极协调社会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这些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