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实践》2020,(7)
正【原文】"法与时转则治。"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关系不断变化,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2020年第12期发表的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出处】出自《韩非子·心度》原文: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  相似文献   

2.
正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就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出全面部署,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遵循。"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既要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定,也要结  相似文献   

3.
正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近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印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适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纪律建设的重大举措,释放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强烈信号。"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党规党纪唯有顺应形势发展和实践需要,不断加以完善,才能更好发挥管党治党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  相似文献   

4.
居安思危     
申洁 《前线》2016,(1):86-87
正【引用】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原文节选】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晁错论》  相似文献   

5.
正【引用】"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2016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夫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于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事行不必同,所务一也。夫民贪行躁,而诛罚轻,罪过不发,则是长淫乱而便邪僻也,有爱人之心、而实合于伤民,此二者不可不察也。——《管子·正世》  相似文献   

6.
“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第六十章,因此句微言大义,言近旨远,其确切含义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较为赞同唐玄宗之注解:“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即治理国家与烹饪小鱼一样都应不折腾,少翻动,否则会“民伤”、“肉碎”,法弛国乱而无所得。  相似文献   

7.
正【原文】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泄。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泄,故能宽容,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诗》曰:"徐方既同,天子之功",此之谓也。【译文】君子严于律己,好像用绳墨量木材,对待别人,就应该用引导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引用】"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201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原文节选】"臣等窃闻尧之命舜曰:‘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皋陶之论治曰:‘率作兴事,钦哉,屡省乃成。’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  相似文献   

9.
沈聪 《前线》2016,(8):78-78
正【引用】"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  相似文献   

10.
《前线》2014,(6)
<正>【原文节选】"今日自一命以上,孰不知作邑之难。既知其难,要当专心致志,朝夕以思,自邑事外,一毫不可经意,如声色饮燕不急之务,宜一切屏去。盖人之精力有限,溺于声色燕饮则精力必减,意气必昏,肢体必倦,虽欲勤于政而力不逮,故事必废弛。"——陈襄《州县提纲·专勤》  相似文献   

11.
正【引用】"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  相似文献   

12.
道不欲杂     
正【引用】"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相似文献   

13.
魏晔玲 《前线》2016,(6):76-76
正【引用】"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民心之得失,在为上者使之耳。民心既得,虽危而亦安;民心既失,虽盛而亦蹶。欲得民心,是在有以维持而联络之。——《弢园文录外编·重民中》  相似文献   

14.
《前线》2014,(6)
<正>【原文节选】"余斋曰:清澹者,崇德之基也。忧勤者,建业之本也。古来无富贵之圣贤,无宴逸之豪杰。""余斋曰:"忍饥寒以厉操难,不匮衣食而无苟得易,故节勤者,养廉尚志之一助。"——徐祯稷《耻言》【原文释义】徐祯稷说:"清静淡泊,是崇高德行之基础。忧虑勤劳,是建立功业之根本。自古从无大富大贵之圣贤,亦无宴饮逸乐之豪杰。"又说:"忍受饥寒以砥砺情操难,衣食无忧而不苟取者易。所以,节俭勤勉,是培养清廉、崇尚气节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高斌 《前线》2016,(12)
正【引用】"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原文节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吕氏春秋·诚廉》  相似文献   

16.
谭丁 《前线》2016,(4):78-78
正【引用】"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原文节选】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  相似文献   

17.
经典语录     
正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战国·商鞅《商君书》)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西汉·刘安《淮南子》)  相似文献   

18.
正【引用】"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文中引用【原文节选】故夏之即叙,周之于攘,太宗之翦乱,皆乘其时而善用其势者也;古公之避狄,文景之和亲,神尧之降礼,  相似文献   

19.
正【引用】"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文中引用【原文节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  相似文献   

20.
谭丁 《前线》2016,(4):79-79
正【引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