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为什么说红军长征是"3+1"的长征?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  相似文献   

2.
“长征”称谓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的长征,开始时,是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又称红一方面军),从江西中央苏区向陕北革命根据地战略转移这一亘古未有的壮举.后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红军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省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长征就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遵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向陕北革命根据地大本营转移这一伟大历程了.  相似文献   

3.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历程,也是红军长征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历程.在阿坝州境内,红军经历了四个"最":①红军长征在阿坝州境内召开的重要会议最多.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19次政治局会议,在州境内先后召开了两河口政治局常委会议等10次政治局会议.②红军长征在阿坝州境内经过的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4.
红军姐妹分离六十年后重逢余宗琼(羌族)陕西宁强县政协委员、老红军陈亚民,当年她父举家参加了红军长征。陈亚民的父亲陈锦章烈士,是陕西汉中地区第一个中共党组织的创建人。1935年5月红军长征到阿坝州茂县土门时,陈亚民在当时条件下,不得不把年仅4岁的亲妹妹...  相似文献   

5.
在红军长征的史料记载上,长期都认为当年的长征途上,红军只经过11个省。但是最近几年来发现的大量史料证明,红军长征曾到过青海。因而,关于长征经过的省份应为12个。1936年6月,红军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先后起程向阿坝挺进。7月9  相似文献   

6.
长征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地区大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红军长征的胜利,其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红军长征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拟就长征精神的伦理内涵及其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长征精神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红军长征行程数万里,沿途万水千山,关隘阻隔,天上有敌人的飞机,地下有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其艰难  相似文献   

7.
正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漫漫的长征之路,到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和宁夏西吉将台堡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军长征历时2年,纵横15个省,总行程6.5万里,其中,中央红军行程2.5万里,经过11个省;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的长  相似文献   

8.
在许多有关论述中央苏区红军长征的史书论著中,都称长征初期的主力红军为“红一方面军”或“中央红军”。严格说来,这是不很确切的。因为,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在开始长征时,已经改变了部队的名称。根据历史文件记载,1934年10月10日,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时,以朱德为主  相似文献   

9.
正红军长征2年,在阿坝州停留了16个月,翻越8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雪山,3次穿越人迹罕至的大草地,召开11次政治局会议,经历数十次大小战斗,建立了中国革命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政权,红军长征总纪念碑也在阿坝。  相似文献   

10.
长征精神永放光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60年了。60多年前,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错误领导,中央苏区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军事上节节失利,根据地不断缩小,被迫突围,实行战略转移。其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都受到严重的挫折,形势日益恶化,不得不另行开辟新的根据地。1934年8月,红军第六军团奉命西征,拉开了长征的序幕。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随后,红军第25军、红军第四方面军和红军第二方面军(原第二、第六军团)也分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进行长征。在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粉碎了国  相似文献   

11.
四过黔南的历史,是红军长征史上转战贵州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黔南地区革命斗争历史的重要篇章。1934年秋,由于党内"左"倾指导思想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举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先后参加长征的红军部队有:红六军团(先遣长征)、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合并改称)和  相似文献   

12.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领导中国工农红军,从南方各个革命根据地相继开始长征。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率先胜利完成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也胜利到达西北,中共中央和红军三大主力胜利结束长征。在长征过程中,党和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特别是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等严重情况。为了赢得长征的胜利,中共中央在长征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领导红军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使长征的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座永远的丰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助理薛庆超撰写的长篇纪实作品《长征中的重大决策》,详细披露了长征中一系列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本刊从本期起连载这一纪实作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而对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离苏区开始战略转移这一行动,后来的大多数史著和历史学家都称为“长征开始”。其实,红军的战略转移一开始并不是就叫“长征”。当时,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所确定的战略方针,是到湘西去与红军第2、6军团会合,开辟“新的苏维埃根据地”。因此,当时红军总部所发布的命令、训令均把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之为“突围行动”和“长途行军与战斗”,并没有称其为“长征”。  相似文献   

14.
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挥,中央苏区未能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实施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到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军将士在长征中历尽了千难万险,克服了重重困难,我概括为“四多”。  相似文献   

15.
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整整两年时间。红军的战略方向和落脚点不是一开始就具体确定了的,而是随着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逢勃发展和战争形势的变化,几经迂回曲折,艰苦斗争,才实现长征的战略计划。其间大体经过三个阶段:一,被迫“搬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0月中旬,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60年弹指一挥间,但长征路上的许多往事,我至今历历在目。(一)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10月19日)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党史工作同仁: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今天,我们在红军长征出发地长汀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理论研讨会,进一步研究长征史实,缅怀长征英烈,重温长征意义,弘扬长征精神,很有必要,很有意义。在此,我代表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对理论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积极承办这次会议的有关单位表示衷心感谢!对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诚挚问候和崇高敬意!  相似文献   

18.
1934年10月,红军的三大主力陆续长征,开始了革命的转移。跨过了千里冰封的雪山,穿过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吃草根、咽树皮,历经艰难险阻,纵横11个省,行程两万多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完成了革命的转移,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2016年10月21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长征的那个年代,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境地,社会危机四伏,日寇野蛮侵略,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向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到了危急关头,中国革命到了危急关头,中华民族到了危急关头。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  相似文献   

20.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次年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长征期间及以后的几年中,有关的报道、回忆录见诸于众多的中外书刊.那么,孰为红军长征的最早报道文章?据笔者所知,大致有以下诸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