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曾长秋 《湘潮》2007,(1X):1-4
马克思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趋势出发,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不但从政治革命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而且将理论转变为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重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针对东方国家可能走特殊的革命道路而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佐证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就是“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过程,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30年的实践证明了“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并非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再次深刻地检验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同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有其思想来源一样,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有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本文试图从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和列宁提出的一国革命胜利理论中,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来源,论证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马克思主义跨越阶段理论的发展和运用。 一、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指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而直接跨进社会主义。这一理论,是马克思经过研究19世纪70年代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之后提出的。  相似文献   

4.
万琛 《理论导报》2010,(11):16-17
本文根据历史事实和经典原著,分析论证了马克思晚年提到的俄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的前提,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严格遵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断定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同时,分析论证了俄国十月革命是在帝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特殊环境下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理论基础是列宁主义,与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没有因果关系。十月革命并未证实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设想。  相似文献   

5.
新科技革命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主要源泉和社会进步的最强大的“火车头”,从而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发展的“卡夫丁峡谷”提供了可能性。全球化的发展又使得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科学技术的国际传播机制,广泛地吸收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努力改善工具系统的物质形态部分,创造出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并最终跨越“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几个突出理论问题──学习邓小平同志社会发展理论的体会陈铁民一马克思晚年探讨了东方社会不同于西方发达社会的独特发展道路,认为俄国如果革命在适当时机发生,就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公有制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的预言,本...  相似文献   

7.
虽然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借用的一个比喻,但“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命题实际上是俄国民粹派提出来的。所谓卡夫丁峡谷,是资本主义的弊端、波折或苦难之意。在马克思的心目中,“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是一种概率很小的可能性。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名义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被跨越,但实际上并未成功。跨越思维的失误在于违背了制度变迁的基本规律,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论述,在经济水平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轻率地否定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并将社会主义建设与世界市场分离开来。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1、“卡夫丁峡谷”的含义 卡夫丁峡谷是指古罗马时期意大利中部萨姆尼鸟姆人居住的山区西南部的一座小城卡夫丁城外的隘口。公元前321年罗马军队出征萨姆尼鸟姆人时,中了埋伏,战败于此,在狭窄的、林木丛生的隘口受到狙击,被迫投降,鉴订和约。后来,“卡夫丁峡谷”成为欧洲历史上的著名典故,意为历史性的灾难,马克思借此比喻不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俄国社会“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则需要严格的历史条件。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历史条件,可以看出,在当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不可能的。俄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也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思想的证明。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的观点进行了综述.一是关于“跨越思想”的内涵,主要有“苦难跨越论”、“制度跨越论”和“阶段跨越论”三种观点;二是关于“跨越思想”的理论性质,主要有“设想论”和“推导论”二种观点;三是关于实现跨越的条件,主要“具体条件论”和“一般条件论”二种观点;四是关于“跨越思想”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俄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与马克思的“跨越思想”没有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特别是俄国和中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对“跨越思想”的科学性证实.在当代中国是否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上,主要有还没有完全走出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4,(1)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重大意义,在于首次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把握时代特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既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又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伟大设想。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成功实现跨越革命的典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开辟了最终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通途大道。  相似文献   

12.
许静波 《世纪桥》2002,(6):46-47
跨越卡夫丁峡谷,或者说“不通过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特指“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1]1881年,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给马克思写信,要求他对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景问题特别是农村公社的发展发表自己的看法。查苏利奇在信  相似文献   

13.
百家言     
《求是》2010,(3)
<正>高巍翔:中国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成功范例,展示了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4.
负着“牛轭”与通过“轭形门”《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2期所载谭宗级的文章,第4自然段中的"强迫他们负着'牛轭'通过峡谷",似应改为一强迫他们从卡夫丁峡谷的'轭形门'下通过"。此系所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编译所误造成。该《全集》中7处注释卡夫丁峡谷...  相似文献   

15.
1881年63岁的马克思在回答俄国社会发展前途时指出: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象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不必一定要通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是有可能通过革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①,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的这一光辉思想,是他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说”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不同诠释,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共和国前30年与后30年的发展分别以“社会危机”与“巨大成就”的截然不同的结果体现出来。“五形态论”对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与直接“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特征的混淆,使得共和国前30年出现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社会危机,“一大二公”的高度计划的极端公有制模式也成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桎梏。“三形态说”澄清了两种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混淆,正确回答了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模式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认为,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使其由理论变成了实践;毛泽东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运用并发展了这一理论,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重新认识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增伟 《求实》2004,3(3):9-13
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冷到热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赋予它越来越多的内涵和意义.对马克思"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意义不能无限扩大,要准确把握"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内涵,这对于我们如何学习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晚年着眼于俄国农村公社的现实考察,提出了"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的伟大设想,发展和完善了唯物史观。长期以来,学术界就"卡夫丁峡谷"问题引发了激烈争论,但是问题本身并没有因此而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当代形态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出场,在实践上实证了马克思的科学判断。我们重新解构"卡夫丁峡谷"问题,辩证地、历史地、多维度地正确厘认"卡夫丁峡谷问题"的自身价值,对于正确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卢静  董一冰 《世纪桥》2014,(10):37-38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提出了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解释,阐明了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出的一切优秀成果的观点,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深刻领会了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精髓,赋予了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新的时代内涵,从而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和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