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中央号召各级干部下基层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已经过去一年了。这一年多来,党群关系密切了,人们有目共睹。这说明,干部下基层是十分必要的,今后应该长期坚持下去。 干部要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光是身在基层还不够,还必须心中有群众,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各地各部门都在开展形式多样的下基层活动。应该说,大多数领导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身体力行,走村串户,摸实情,给群众办实事,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赞扬。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干部到基层去喜欢摆官架子,即使下到基层,也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脚上不沾一点泥星,看的是“形象工程”,做的是“表面文章”。群众戏称他们为“领带西装、皮鞋锃亮、头发油光、一口官腔”,对于这样的干部,群众不但不愿意接触,甚至于见了他们躲着走。因此笔者以为,干部要多些“泥土味”,力戒“官僚气”。党员干部身上要多点“泥土味”,关键在于四点。  相似文献   

3.
袁浩 《民主》2011,(12):52-53
在提倡领导干部下基层办实事的过程中,听到这么两种议论:一种来自上级机关:"我们这种单位,既无钱,又无物,怎么能帮助基层办实事呢?"另一种来自基层单位:"希望领导同志多给些实物,这是最大的实事。"  相似文献   

4.
机关干部分流是机构改革、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机关分流干部到底应充实到什么样的基层单位,这既是对干部分流工作成效的检验,也是对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作风的考验。因此,从全局着想,机关分流干部切莫嫌贫爱富,应尽量充实到困难企业为好。首先,机关干部充实到困难企业,是促进企业改变面貌的需要。总体来说,机关干部工作能力较强,有一定的政策和理论水平,而困难企业相对缺乏这类人才。因此将机关干部充实到这些企业,必将对改变企业落后、困难状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如何摆正和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各级干部常说常新的重要话题。前不久,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孟建柱在全国公安机关进一步深化“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要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这朴实的话语,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启发着各级干部认真思考并正确处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组织工作的角度看,它有助于拓宽知人渠道,促进干部考核的民主化、科学化,形成人才竞争的环境;从破评干部的角度看,它能够有效地激励、监督干部奋发向上,为政清廉,克服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角度看,它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有助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民主评议干部虽然已经实行多年,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践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完善和解决。 一是领导过程缺乏公开性。实施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关键是让人民群众“知情”,能够及时了解各级领导机关的领导过程、决策过程和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作风,这  相似文献   

7.
年前,与一位农民朋友聊天说到地方政府为群众办实事的话题,这位老乡朋友没好气地说:“我们农民现在最怕听到政府要为我们办实事了。那些干部嘴上说要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但是实际上光打雷不下雨,办实事是假,为自己脸上抹粉是真。” 这话显然说得过了头,但现实中一些政府部门的形式主义作风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注意。一些地方声称为民办实事实际上却不时侵害群众利益。前不久,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搞所谓“形象工程”,就把涉及的农民“迁”出家园,没有家的农民只得住桥洞里。 应该说,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初衷是不用怀疑的,在年初向群众承…  相似文献   

8.
目前。正在各地开展的“万名组织部长下基层”活动,架起了组织部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桥梁”,使组工干部能够更好地把握大局、了解基层,增强党性、改进作风,更好地联系和服务党员、干部及各类人才,也使基层群众从中看到了新创意、新变化,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要使组织部长下基层深入持久、取得实效,成为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自觉行动,就要胸怀群众感情,要有“六心观”,以良好的形象赢得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相似文献   

9.
“雪中送炭”这则成语,是比喻在别人极端困难和危急时能给以帮助。笔者发现,每到岁末年初,各级机关便把给基层解决实际困难作为眼前的大事去抓,纷纷为群众“雪中送炭”,确实为群众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一下:一年中有那么多天,为什么领导机关偏要选择在岁末年初之时,纷纷下基层送“炭”呢?  相似文献   

10.
坚持为群众办实事,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落实六中全会决定、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突破口。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为群众办好实事有这样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需要。为群众办实事,“为群众”是个大前提,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深入了解群众的各种实际需要和问题,看哪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哪些是可以从长计议的,以便根据轻重缓急来安排  相似文献   

11.
陈勇(重庆市江北区大庆村测井公司):中央政治局带头抓好作风建设,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勤下基层,多掌握基层实际情况,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是各级管理者对机关部门常提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下基层莫“客随主便”。下基层“客随主便”,其危害不可谓不大。  相似文献   

12.
瞭望哨     
《瞭望》2001,(48)
下乡之前要三思江西 程建平 时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正随着党风的加强和改进,成为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然而,下乡、下基层容不得一哄而上凑热闹,下乡之前应有所积累,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一是思民。过去,一些地方干部下基层,多是“以我为主”。其实,下基层,搞调研也有一个转变作风问题,有一个为民着想、从“以我为主”向“以民为主”转变问题。百姓正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有何呼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巩固农村政权的骨干,是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直接担负着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在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村一些地方出现了“干部不找群众”、“群众也不找干部”的“两不找”现象。不少农村基层干部上班无事可干,有的整天坐在办公室里闲得发慌,有的甚至长时间外出,平时找不到人影,到发工资时才能见上一面。目前,农村干部真的不需要找群众、群众也不需要找干部吗?  相似文献   

14.
每个党员干部都明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但在具体做法上却大相径庭。有些地方的干部,一提到办实事,就想盖高楼、铺大路,喜欢办一些面子上的事,争个好“名声”。至于偏僻地段的下水道是否淤塞。边远地区群众的行路难、过河难、吃水难等一些不大引人注目的事,则过问得很少。他们往往不大考虑群众的情绪和需要,而是关注如何显示自己的“实绩”,如何投领导所“好”,以求得自己更快的“进步”。正是在这种不正确意识的驱使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他们那里变了味,“为民”往往成了“劳民”、“伤民”,以至群众埋怨道:干部…  相似文献   

15.
群众路线不仅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党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近来,各级党政干部纷纷走出机关下基层,以实际行动密切干群关系.面对这一可喜的变化,我们感到欣慰,但也有忧虑.干部下基层的目的何在?如何真正深入下去?这些都是应该好好思考总结的.这里我们发表一组短文,目的是提醒下到基层的同志:到了基层,仍然有一个深入的问题.想必会有所启发吧.  相似文献   

16.
在这次“三讲”教育中,某机关向基层单位下发了一份征求意见表。表中从服务态度、服务作风、服务质量等八个方面征求意见。结果所有基层单位在征求意见表格所有的栏目中都填写了“没有意见”。从表上看,这个机关的工作无疑应该是十分出色的,而且基层也应该是相当满意的。但望着这一份份没有意见的表格,笔者却感到无比惊奇和不伍,总觉得“没有意见”的背后好像有文章可做。带着这个问题,我走访了被征求意见的基层单位。结果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反映道:我们不是没有意见,而是意见提了也等于白提。原来,这个机关过去也曾经多次征求过…  相似文献   

17.
河北有个县实行下基层干部“召回制”,即凡是选派到基层帮扶.挂职的干部,基层单位如果对其不满意,可随时报告县委,经调查核实确属下基层干部原因的,县委及时将下基层干部召回,召回情况记入下基层干部本人档案,并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群众因为对机关办事程序不太清楚,到机关办事往往很不方便,也很少一次能把事情办成。对于这个问题很少见到切实有效的改进举措。最近,某市为群众到机关办事提供了一份“便民菜单”:分门别类公开机关办事程序。怎么到机关办事,各个机关办事的条件、程序、时限、收费规定以及咨询、投诉等内容,在“菜单”上印得丁是丁,卯是卯。比如说要办户口,拿到办户口的“小菜单”,对照“小菜单”上的示意图,一步步地办理,不需要反复询问,也不再会出现徒劳往返的遭遇。小小的一册“便民菜单”,给我们的启示很多。首先,群众有了“便民菜单”,…  相似文献   

19.
官言必信     
烟台市在干部中间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受到市民的广泛赞誉。这个制度不仅有助于将为民办实事落到实处‘而且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的意义来说.也不失为一个有力且有效的举措。群众对干部形象的评判,往往首先是通过直感分析的。倘若一个干部对群众不敢有所承诺,那他必定是庸庸碌碌,毫无政绩;倘若下了承诺,却迟迟不兑现,那他的形象贬损是必定无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打宣言确实没有一个承诺的行动来得可信、可亲、可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笔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即官箴。剔除其“忠君”、“牧民”、“愚民”等封…  相似文献   

20.
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当干部的,不能老是想着自己的升迁。“莫道昆明池水浅”,一个干部,无论处在什么岗位,只要心系群众,都可以做出一番事业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官”有多大?但他的形象是十分高大的。当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同时,一个干部的能耐有多大,最终人民群众看得清清楚楚,组织上也明白。是“锥子”总会脱颖而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