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新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纵观 2 0世纪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所走过的道路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新疆各民族文化能有今天的繁荣和发展 ,无不渗透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汗水 ,离不开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正确指导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新疆各民族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突出“三观”和“…  相似文献   

2.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自古就有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传统。目前新疆13个世居民族使用着11种语言(回族和满族使用汉语)和6种文字。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地区,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既是民族交往的需要,也是新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是少数民族繁荣进步的基础和条件,而经济发展是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文化环境是影响少数民族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优化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环境是新疆少数民族实现内源式发展,最终实现民族现代化的关键。要通过促进新疆少数民族观念的进步、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环境创新来优化少数民族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同样也是国家的生命线。认同是团结的前提,先要形成认同的共识,才能达到团结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认同"的思想,为我国更好的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团结问题始终是关系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民族工作始终在新疆工作全局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做好新疆的民族团结工作,要努力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突出反对民族分裂、创新民族团结载体和方式。  相似文献   

5.
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统一性是在长期的文化互动、交流中出现的,并逐步整合成一个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新疆人"特有的文化模式。同时,由于民族不同,文化各异,尤其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的差别,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矛盾在现阶段还会长期存在,表现为传统文化模式与现代文化模式的矛盾,新疆民族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差异,新疆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与汉族习俗文化的差异,新疆主流文化与边缘贫困文化的矛盾以及语言的差异等。只有辩证地理解新疆民族文化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才能创建各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新疆各族人民坚持“两个共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方针政策,新疆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成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但也要看到,新疆仍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影响新疆坚持“两个共同”的因素依然存在。面向未来,新疆正站在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努力完成两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浸润下繁荣兴盛。新疆的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治疆方略中的文化治理的智慧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疆实践的成就展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经验呈现。中国共产党文化治疆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必须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始终坚持中华文化视野推动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援疆以及充分发挥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的作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新疆,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与新疆多元文化的关系,对于新疆实施"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长治久安、跨越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要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与新疆多元文化的关系,必须明确新疆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认同中华文化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纽带。  相似文献   

9.
今年十月一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回顾四十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新疆各民族人民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人直接领导下,消灭了阶级剥削和民旅压迫,平定了叛匪和分裂,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战天斗地,共同发展了新疆的经济和文化事业,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新疆屹立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两千多年的屯垦不仅为新疆各民族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纽带作用,而且对新疆多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从以下四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屯垦所带来的内地文化,直接推进了新疆文化的进步;二是由屯垦实践带来的民族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新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补性认同;三是屯垦促进了新疆内部的统一和国家的统一,推动了新疆政治文化的发展;四是屯垦的开展为新疆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新疆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1.
蔺伟  高雪峰 《实践》2008,(3):48-49
和谐文化在民族地区是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反映和表现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民族地区和谐文化的兴盛,能够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有利于边疆巩固、国家文化安全、壮大中华民族实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2.
治疆历来都是一个大课题。从新疆近现代史的角度来看,历史上部分治疆者统治方略各有利弊。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民族平等,发展社会经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才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3.
仇明 《兵团工运》2017,(1):23-24
<正>新疆的"访惠聚、结亲、支教"活动,不仅是当下新疆大地上正在开展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具体工作,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新疆各民族大团结、经济大发展、社会大繁荣的战略举措,它利在当下,功在未来,其现实的成果已经呈现,其战略远景也可清晰预见,新疆各族人民有理由期待,有充分的历史的、现实的根据相信,新疆各民族大团结、经济大发展、社会大繁荣时代一定会到来。  相似文献   

14.
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新时期,要进一步从根本上提升新疆的民族关系,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强化各民族的"国族"意识,培植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努力形成各民族的利益共同体,缩小各民族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15.
关于“以现代文化引领新疆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新疆各民族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各民族知识分子是以现代文化“引领”的主要力量。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首先要在“文化”产品上做文章。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经过长期的、艰辛的努力和奋斗。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文化,并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中,我们既要承认各民族的文化的多元性,同时更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以此来达到各民族的相互尊重、彼此团结、共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认真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在文化领域里的渗透活动,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促进新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文化事业得到了快速全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等几个方面。60年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为新疆今后文化事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柯伟 《兵团党校学报》2007,109(6):51-53
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特征,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准则和基本目标。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世纪新阶段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新疆是我国主要的多民族、多宗教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对于新疆具有特殊意义。要努力缩小新疆各民族的发展差距,推进新疆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培植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9.
宋凤英 《党史博采》2007,(12):10-14
在新疆的发展史上,赛福鼎·艾则孜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新疆维吾尔族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任政府主席。他毕生追求真理,热爱祖国,为了中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进步,为了国家的独立解放、繁荣发展而英勇备斗。他用自己的赤诚、智慧和胆略在人生中写下了许许多多光彩夺目的篇章。  相似文献   

20.
魏琪 《实事求是》2013,(1):101-103
新疆各民族文化是在农牧业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还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提法值得深思。结合新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文化自觉"应该成为全新疆人民的普遍观念,我们要正确处理新疆民族文化的扬弃和创新的关系,理性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进而以更加自觉与自信的态度扎实推进新疆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