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期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离开土地,在身份上成为新的市民,但其心理的城市化却经历着一个较长的过程。本文针对农民心理城市化问题,解释了其内涵及发展阶段,分析了影响农民心理城市化进程的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农民心理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陆剑 《法学》2014,(3):95-103
"二轮"土地承包制施行以来,实践中出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侵蚀集体土地所有权、相对人地矛盾的缓解路径被堵塞、失地农民承包土地的权利未定等异化现象。在"三轮"土地承包中,应以尊重并强化农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实现发包方与承包方的权利均衡为基础理念;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使用权能和收益权能,由集体成员自主选择土地经营模式与地租收取方式,充实发包权和收回权,保障农民集体的处分权能;通过预留机动地和承包土地的小幅调整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均分配置,有条件地展开"地租制"试验;失地农民应在承包土地或取得土地补偿费之间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3.
关于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但在这种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许多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或征收。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政策不完善,农民的土地在被征用或征收中权益常常受到不法侵害。本文试图在列举了被征地农民权益的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权利制度存在所有权与所有制关系混同、使用权与所有权权能趋同、权利关系与权力关系混同、私法缺位和公法越位以及功能错位等问题,因而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受到极大的挑战.以土地所有制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为原则,对现行集体土地所有制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土地价值形态上实行农民集体所有制,变农民为股东,实现公平的价值追求;在土地实物形态上建立"集体法人所有权"制度,变农民集体组织为集体法人组织,实现效率的价值追求,这是当代中国集体土地权利制度改革模式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5.
日前,笔者有机会到千年古镇朱家角;欣赏了被画界称为"色彩骑士"的李振东的油画作品.   我在画展中浏览,在欣赏中感受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诠释.尤其对李振东的那幅(<土地啊土地>的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祖祖辈辈靠土地吃饭、养家糊口的农民面对即将动迁的土地表达了无限的眷恋和无奈的怀念.   ……  相似文献   

6.
土地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的衣、食、住和行都不能离开土地资源。从人类诞生到今天,土地在我们的日产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逐步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确定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7.
刘锦城 《当代法学》2012,(2):129-135
浙江嘉兴率先在全国实施的"两分两换"制度是为应对中国加速城市化进程背景下,为兼顾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农民的社会保障权益更好地实现而选择的一种社会实践,农用土地被征用后,农民变为失地农民,进而转变为市民,但是由于以往的身份背景和经历使得失地农民就业时权利极易被侵犯,引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失地农民,这是一个极易被忽视也是最值得关注的特殊群体,文章以"两分两换"为背景,厘清失地农民就业权的问题,以期失地农民就业权能够更好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大军 《江淮法治》2012,(20):46-47
河南大学,87岁的"洋教授"吴雪莉是一位传奇人物。她出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65年前,她跟随中国丈夫踏上了中国这片国土,从此开始了异国他乡的人生传奇。后来,经周总理的批示,她正式取得了中国国籍。如今,她的6个子女相继定居美国,她舍不得离开这片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土地,她想与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她日日散  相似文献   

9.
金民 《检察风云》2004,(10):58-59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土地是农村的根本,也是农民最原始、最可靠的依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失去其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土地。开发区的兴起,更加剧了这种情况。2003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9.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适当控制固定资产规模,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将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乱圈地,乱开发”的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圈地运动中农民失去土地中国农民不知道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但是他们几乎是本能地不愿自己被圈在土地外面。出外打工者并不在乎他每…  相似文献   

10.
关于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留坡 《法制与经济》2008,(12):15-16,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但在这种城市化进程中,我国许多农民的土地被征用或征收。由于我国目前的法律、政策不完善,农民的土地在被征用或征收中权益常常受到不法侵害。本文试图在列举了被征地农民权益的现状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后,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永庭 《河北法学》2005,23(9):125-128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是我国承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接轨国际化、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大量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成为失地农民,并迅速扩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开,企业用工方式也走向市场化,政府不可能统包统揽,采用就业安置办法把农民“塞”进企业,而自行谋生又面临当前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三碰头”就业严峻形势,农民离开土地后如何就业生活成了困扰各级政府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2.
张连民 《法制与社会》2012,(32):87-89,101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农村集体土地征用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农村的土地被大幅征用转化为国家建设用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征地过程中,因受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执行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对农地征用中农民利益的保护存在严重不足,再加上农民自身的法制意识淡薄,被征地农民的许多权益严重受损,生活困窘。本文从被征地农民利益受损的现状出发,通过对被征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原因进行思考,分析了我现行农地征用制度的缺陷,并分别从思想意识转变、法律完善、政府角色定位、制度改进与救济等不同角度提出建议,论述农地征用过程中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征地中农民利益受损源于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乡土地产权的二元结构导致了集体土地产权与城市国有土地产权的地位不平等,进而使农民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法抵抗国家对集体土地产权的土地征收行为;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我国实行"涨价归公"的补偿机制最终引发了农民与政府在分配集体土地转换为城市国有土地后增值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是他们的生产资料,是他们的生活资料来源,是万物生长之本。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民的永恒话题,它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土地纠纷问题解决得好,有利于农村稳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小康农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反之,不利于服务"三农"和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自身的缺陷和土地政策的偏好,集体土地所有权出现了被国家土地所有权虚化的局面,大量出于商业目的的土地征收,严重侵害了集体所有的土地,也侵害了农民应有的收益。小产权房的产生正是农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试图与国有土地使用权抗衡,自力实现自己的权益的自发行为。所以,在不违背现有保护耕地的政策下,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应该首先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促使小产权房合法。  相似文献   

16.
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征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刚 《法学杂志》2006,27(2):83-85
我国现有的土地征收制度的客体是土地所有权,而忽视了土地上的承包经营权。承包经营权作为一项单独的物权,国家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必须单独征收。这样农民既可以直接获得征收承包经营权的补偿,又避免了集体经济组织挪用私分农民的补偿金现象。这对被征地农民的保护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重庆"股田制"改革力图赋予农民更为完善的土地权利,但国家的紧急叫停表明了国家在农地制度上的态度,集体所有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仍然是农村的基本经济、经营制度。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产权主体缺位,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模糊,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在新一轮的"土地改革"中,赋予农民土地产权主体地位和建立完善的流转市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大量农用地被征收转化成建设用地,大部分被征地农民面临着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从的困难境遇,形成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本文以农民土地权益保护作为研究对象,以南通市H村为例,在调查我国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主要表现的基础上,分析导致农民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探求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浙江、上海、成都、重庆等多个地方,为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变一次补偿为终生补偿,相继推行"土地换社保"这一做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如:补偿标准不合理、土地征用补偿程序不完善、农民的民主参与决策度不高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土地换社保"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学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李丁 《研究生法学》2007,22(2):37-58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据"人民网"报道,即使在国务院的严格管理之下每年仍有200-300万亩的建设用地需求,也就意味着每年有200-300万农民完全失去土地,有人估计目前全国失去土地的农民达到4000万。土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源,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