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诗多描述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和那里的农民的平凡生活;诗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饱含民众的智慧.本文以美国人的乡村情结为切入点,解读弗斯特及其诗作中的乡村情结,进而对这位伟大的诗人作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
白杰 《学理论》2009,(17):179-180
作为新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路玉香对改革开改以来中国乡村生活的变革发展予以了真切而深刻地关注,诗歌既洋溢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又饱含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诗集《诗苑鸟语》将时代精神与乡村生活紧密相拥。将道德诉求与艺术技法浑然交融,诗风朴实而灵动,不仅集中体现了新田园诗歌的艺术特征,更以厚实的文学实绩有力推动了当下新农村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国际华文诗人笔会——1995年元旦前在中国深圳市成立。此笔会旨在联络国际华文诗人间的感情,增进友谊,推动国际华文新诗的繁荣和发展。该会在香港注册,会址也设在香港,其理事会由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美国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位诗人组成。笔会拟出版半年刊的机关刊物——《诗世界》。  相似文献   

4.
继陶渊明、谢灵运之后,山水田园往往成为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达到了高潮,出现了王维和孟浩然等代表诗人,借助自然风物来寻求精神的圆满,将自我消融在景物当中,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一方面,山水自然意识渗入了日常生活,诗人往往能在身边发现自然的意趣;另一方面,诗人们难以忘怀自我,在山水描写中,自然的意趣往往表现得冷清孤寂,甚至索寞幽怨,尽管如此,他们的诗歌创作仍不失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孺子牛 《侨园》2012,(9):63-63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诗歌的大花园中,不仅有五言、七言,五律七律,还有各种奇形怪状的诗,奇美异常,芳香四溢。我们所说的怪异诗,是指诗人不按古代正统诗的格调与格式来写诗,而是临场发挥,信手拈来,以表现生活的情趣和当时处境。这样的诗因其摆脱了形式的束缚而专注于表现诗歌的内容,因此更能表现诗人的雅趣与心境,读来更引人共鸣。下面我们略举几例,以供读者欣赏。  相似文献   

6.
北京三联书店出了一本书,九月初刚刚面市,诗人流沙河写的,曰《隔海说诗》。这是一本今诗话类的著作,所话者,台湾当代诗人们的诗。这已是流沙河第二本评述台湾诗人的著作了。一九八二年,他在《星星》诗刊上就有过一月一篇,连载一年的文章,后来结集于八三年出版,是为《台湾诗人十二家》。十二家者,根据台湾出版的《当代十大诗人选集》选的十家:纪弦、羊令野、余光中、洛夫、白萩、痖弦、罗门、商禽、杨牧、叶维廉,又添入了郑愁予、高准两家。每家一篇简短的介绍,再附录若干首诗。  相似文献   

7.
诗如其人,欣赏山水田园诗,我们就要了解山水田园派诗人内心的精神追求.诗人人生境遇的不同,造就其思索问题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山水美景就必然引发不同的感慨.从诗人内心精神追求不同这个层面,去分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各界》2011,(3):F0003-F0003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人称“诗佛”,今存诗400余首。  相似文献   

9.
胡晓研  宋奇洋 《学理论》2012,(3):110-111
在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他率真、刚正不阿、自然"真"爱的文人气质和独特的"陶诗"风格,深受后人的追随和模仿。经过日积月累的组建和凝练,演化成一种情结,这种因蕴藏着"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产生的强烈的无意识冲动,有个体发展成"普遍存在",我称之为"渊明情结"。这个具有浓重文化背景和深蕴的情结,一直对中国社会的个体、群体以及未来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数学和诗词,历来有许多可供谈助的材料。例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七八座,八九十支花。把十个数字嵌进诗里,读来琅琅上口。郑板桥也有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诗句抒发了诗人对漫天雪  相似文献   

11.
张文君 《学理论》2012,(15):129-130
宋诗中的咏春诗理、趣并存,意蕴深长,回味隽永。诗人记吟游春的赏心与乐事,笔触是清新疏淡的;抒发惜春的感悟,是理智与情感并重的;出郊寻春,是有所思考、有所寄寓的。宋代咏春诗善于平衡人伦与物理的关系,整体格调乐而不浮,哀而不伤,在诗史上理性清明地散发着光彩。  相似文献   

12.
潘琳 《学理论》2012,(15):127-128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他所创作的田园诗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瑰宝。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主题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思想主题上,他的诗歌描写恬淡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怡然自得的心境;抒发自己参加农耕的深切体会,赞美农业劳动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艺术风格上,陶渊明田园诗诗风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善于从平凡事物中营造出不平凡的意境,所创作的诗歌具有独特的意境美;并且他的诗含蓄深厚,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13.
引诗证史     
陈晋 《瞭望》1991,(39)
毛泽东是诗人,又是史家。在他的读书生活中,诗与史常常结合起来,互为印证。在读史的时候,他常常想到诗,以诗注史。 卢弼撰的《三国志集解》卷1魏书有这样一段议论:曹操“荡平天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以来的宗族复兴对当代中国乡村治理有着双重的效应。一方面,它填补了村治的若干空白,一定程度地稳定和维持了乡村公共秩序,发展和维护了乡村的公共利益,并满足了社会变迁中的村民公共情感。另一方面,它又销蚀了乡政公共组织的权威,迟滞了乡村法治的进程,并影响着人的现代化,对乡村民主治理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宗族复兴与乡村治理的这种双面关系,使得我们在谋求乡村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地全范围地统筹规划。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在乡村社会适当扩张国家权力的影响,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消减农民的地缘情结,必须积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努力建设现代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15.
王庆 《学理论》2012,(21):165-166
在诗歌翻译中,郭沫若提出了著名的"风韵译"翻译理论,该理论以意译和归化策略为导向,以读者接受为基准,诗人译诗,以诗译诗。并以郭沫若最后的译作《英诗译稿》中的译诗为例,表明"风韵译"在其翻译实践中,增强译诗的可读性,力求让读者接受到原诗的神韵意境,彰显郭沫若在中国诗歌翻译史上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高原 《学理论》2010,(22):172-173
从哲学和诗歌的共通性——归乡情结入手,试图用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剖析诗歌创作的本质。快乐原则让诗人不吐不快,不同类型的焦虑则决定着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只有抒写真性情、吐露真自我的诗歌才能具有永恒的魅力,因为这些诗歌是人格"本我"的表达。"本我"是诗人吟咏的动力,它使人们能够在心中勾勒出突破实物的意象。因为"本我"的未曾泯灭,诗人和接受者开始了对美的本能渴望和无尽追寻。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3)
南宋著名诗人杨诚斋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开创的"诚斋体"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而且在诗学理论方面也建树颇丰,影响深远。他对诗歌功能的认识见解独到。其"诗通于道、至于善"、书写人之"至情"的诗歌功能论,既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又推崇诗歌的抒情功能;既强调诗人道德心性的修养,又强调诗人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8.
马璐瑶 《学理论》2009,(10):72-74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大陆乡愁诗几近沉寂。但台湾乡愁诗却以其特殊的精神寄托方式,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类型的诗歌。作为台湾乡愁诗的代表诗人余光中,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至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但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语境以及台湾现代诗人特殊经历而形成的心理感受,使他们的诗中蕴含着的是特殊文化环境下的独特心理感受,抒写出的是独特文化心理反出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黄强 《学理论》2009,(30):225-226
《边缘之水》是瑶族诗人黄爱平的代表性诗歌。诗虽以“边缘”为名,以“水”为眼,“边缘”为何者?何者为“水”?这看起来是个令人捉摸不定的意像,用新批评的细读法对此诗进行解读,可将“边缘”理解为诗人的故土,将“水”理解为栖息在故土上的生命。  相似文献   

20.
平时很少接触诗歌,市面不灵, 新一代诗人能叫得出名字的也只有舒 婷、北岛共二人,仿佛听说已经被更 新的诗人超过了,更新的诗人又已被 更更新的撇在后面。诗的脚步竟如此飞快神速,望尘莫及,真令人艳羡。但一面却又怀疑“山中十日,世上千年”的故事,于是向诗人朋友去探听一下行情。 诗人朋友向我诉说了一点当前诗坛“空前繁荣”的景象,说前些年有过一个“诗群体大展”,展出了65种流派。为了开开我的眼界,他信手列举了一些:超低派,太极派,极端主义,病房意识,撒娇派,无派之派,莫名其妙,男性独白,莽汉主义,三脚猫,咖啡之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