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符合时代特征的生态范式重新解读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生态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借助"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所完成的对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以及通过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化解生态危机的经济学路径和技术路径的虚伪性和不可能性,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强调消解生态危机的出路与社会主义前景密不可分,希冀引导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转向社会主义变革道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在找寻社会变革的现实力量方面,福斯特的理论都还处在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地深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是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最具亮点的部分。福斯特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层层挖掘,首先构建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哲学基础——自然唯物主义,进而在马克思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阐释具有生态学意义的物质变换概念,重释对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批判意义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物质变换裂缝理论体现了自然——人——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显示了马克思思想与生态学思维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福斯特通过对“马克思的生态学”的理论建构,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生态地批判,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进行了新的展望。他的“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福斯特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者,他从社会生产方式、技术、文化等层面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以转变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彻底改造资本主义的国家权力结构、培育新的生态道德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政治战略。他的生态政治思想对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作为出发点,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主张在消费的不同阶段避免环境污染,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循环消费思想。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循环消费思想对我们建构科学消费观以及发展和谐社会下的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强调人与自然的代谢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预见到了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生态危机;马克思的生态智慧推进了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指导,有助于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和国际合作,并可培育公民生态意识。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考察它的当代价值,并分析它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源环境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所具有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和社会主义苏联生态问题带来的教训等角度研究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契合关系,进而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紧迫性。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在生态困境中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紧跟人类文明发展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其实践成效是我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诚恳态度,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代的代表人物,戴维·佩珀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提出了其具有红色变革色彩的绿色思想,即包含自然观、自由观、社会变革论以及对生态中心论进行批评等内容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不可否认,其关于绿色社会主义的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具有一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中蕴含着潜在的生态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劳动实践观、生态经济观和适度消费观等论述中。法兰克福学派作为激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其批判理论的理论原型,对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生态范式作出了重要推进与拓展。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同样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在自然异化解决路径上却有着本质区别,将二者的生态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从学理层面汲取有益的思想成果,为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0.
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从制度批判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未来走向,阐明了只有将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走生态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最终摆脱生态危机。社会主义生态问题的产生引发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奥康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以及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启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重视全球性视角与地方性视角的相互结合;要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结构上的平衡;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引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对外经济引进曾经有过三次较大规模高潮,分别是: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70年代初期向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43方案”,1978年签订对外引进22项重点工程的“78计划”。本文通过分析、比较、评价这三次引进高潮,概述了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引进的历程,指出国际国内背景的巨大变化是三次引进的指导思想、对象、手段、规模有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首先,必须根据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国内需要,采取与时俱进的不同开放方式。其次,中国要想富强,必须通过与国际接轨的贸易方式在竞争中解决全面对外开放问题,闭关自守的拒绝引进或者“一边倒”式的单向引进,都只能是权宜之计。最后,引进并不是单纯的利用设备,更重要的是学习和消化,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扶持自己的工业体系。本文所整理列举的三次对外引进项目内容,也填补了过去研究中的一些资料空白,厘清了过去一些不准确说法。  相似文献   

12.
13.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的重要标志;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对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4.
在WTO的背景下发展延边的文化产业,就要加大文化产业的开放力度;实行对文化产业的分类管理;建立科学的文化安全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50、60年代,由民意测验反映出美国公众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上对中国的态度是有变化的。这种变化的轨迹与美国政策的发展轨迹并不一致。美国公众的反应不会支配政策,但在一般情况下会支持政府的对华政策。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受中国对美政策的影响,美国公众也会产生与美国政府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Compared to the rest of Canada, Quebec has an ambitious and redistributive social model, which includes an elaborate set of Active Labour Market Policies (ALMP), with higher expenditures as a percentage of GDP, an encompassing coverage, and collaborative, multipartite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Since the 2008 recession, however, most OECD countries have implemented retrenchment measures, market enforcement, and individual action plans to their ALMP. Using provincial, federal, and OECD data and reports, this article maps the recent evolution of Quebec’s ALMP in light of these trends. Quebec’s model appears largely resilient, despite declining expenditures and modest concessions to conditionality in social assistance.  相似文献   

17.
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人大监督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有关权力监督的重大举措.目前,人大监督面临主体矮化、职能弱化、法律责任虚化等系列问题.拟从价值范畴视角彰显人大监督的至上性及重要性,并在其指引下解构人大监督本体中主体、客体、对象等范畴,以回应当前实践与研究中主体不明确、客体缺失、对象泛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犯罪作为社会的一个伴生物也越来越多。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出现了对社会治理理论的深刻反思,提出了现代治理理论。现代治理理论对我国经济犯罪的的防范与控制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借鉴西方的现代治理理论防范与控制我国的经济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19.
该对话从文化和美学的双重视角梳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分别对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的价值定位问题、文学向内转问题、新写实主义的“零度情感”问题、“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消解悲剧意识问题、女性文学批评对男权文本盲视问题、晚生代作家的后现代写作问题、诗歌批评问题等都进行了深层探讨,着重叩问八九十年代各种文学思潮后面所蕴含的不同人文价值立场。不同的学术观点形成了交锋与对话,并在坚守文学的批判立场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