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世界社会主义自T.莫尔《乌托邦》一书发表,已走过500年历程。这是风云激荡的500年,是前仆后继的500年,是翻天覆地的500年,是继往开来的500年。这500年涵盖了社会主义思想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到多国的演进、社会主义革新从地区到全球的拓展四大历史进程,这500年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需要处理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四个主义的关系:要彻底铲除封建主义余毒,不能让专制主义等渗透到社会主义体制中来;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不能急于消灭资本主义;要逐步发展社会主义,不能用党政命令和群众运动办法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要领导人作"社会公仆"表率,与民众同甘共苦,逐步为长远的共产主义目标做准备,不能先享有"各取所需"的特权,命令群众加快进入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2.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对这一研究所取得的伟大成果,怎么肯定都不为过。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重新审视这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的过程,对这场研究本身做一些整理和总结,是坚定历史方位、全面深化改革,迈向更高阶段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论1957年整风运动走向反面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冰 《理论学刊》2003,4(2):67-70
195 7年的开门整风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执政条件下 ,为扩展“民主新路”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具有开创性的尝试。然而 ,从 5月 1日发动整风到 6月 8日反击右派 ,在不到 4 0天的时间内 ,党中央在指导思想上发生 180度的大转弯 ,经历了从整风到反右的重大转折。就像毛泽东在 5月中旬所写的那篇文章的原题———“走向反面”一样 ,由整风到反右这一大转弯所带来的结果 ,完全违背了整风的最初动机。而且 ,这一大转弯 ,一直影响了此后的 2 0年。究竟是什么原因 ,使得动机和效果如此地背离呢 ?笔者认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真正认识 ,是 195 7年开门整风“走向反面”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吴光祥 《世纪桥》2008,(13):16-20
<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如何解放思想,进一步解决好经济建设中的思想和理论问题,结合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的时机,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大讨论。讨论从1979年10月开始,整整持续了一年半。这次讨论抓住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要害问题,并使大家对全党工作重点转移有了更深更切实的理解。这也是继真理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吸取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是与时俱进、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发展,不断完善巩固。正因为这样,这一制度具有旺盛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在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论述了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生产力之所以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了一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本路线。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是我党二十年来最可贵的经验、最可靠的保证。一、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条最佳基本路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先后制定过三条总路线(也称基本路线)。第一条是1958年提出的以“大跃进”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实践证明,这条总路线是党在探索中国自己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相似文献   

7.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既从理论上对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刻的阐述,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和谐社会的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上,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文件.这个文件做出了一个重要论断:"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下面谈谈笔者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问题。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重要论断继承和发展了党的几代领导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去理解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丰富了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方法;第二,从上层建筑的视角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拓宽了社会主义本质研究的理论视野;第三,从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丰富和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经党中央批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以下简称《党史》二卷)正式出版了。这是党的历史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是党史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部党史基本著作,以大量历史资料为依据,吸收近30年来党史学界重要研究成果,全面记载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历  相似文献   

10.
林华俤 《世纪桥》2007,(1):14-15
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系统阐述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石,也是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没什么公民政治权利可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标志着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的诞生,这为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基础。1954年制定的宪法使我国公民政治权利得以正式确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并给我们以宝贵的启示:社会主义是中国公民政治权利确立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公民政治权利确立的关键,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程度必须与政治发展水平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郑直 《党史纵览》2012,(10):10-15
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曾满怀信心地预言:党的八大一定会到北平、天津这样大的中心城市去开,他还自信地说:"有人说,这是机会主义;恰恰相反,八大如果还要在延安开,那就近乎机会主义了。"11年后,党的八大果然在北京召开了。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3.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年,被毛泽东称为"多事之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波匈事件的发生,促使党和毛泽东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并实行了许多符合实际情况的思想原则和方针政策。这一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式确立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出现的这些新问题,毛泽东运用矛盾学说来作出解释。他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说:"世界充满着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发生了"。他把工人罢工、学生罢课这一类问题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官僚主义。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宣布,我们准备在明年开展以整顿主观主义、宗派主义、  相似文献   

14.
论刘少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国初期 ,提出“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重要思想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 ,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然而 ,国家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和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并没有改变。这就是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新民主主义社会要存在多长时间 ?中国如何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刘少奇对此进行了思考和探索。他认为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向社会主义社会大约要经过 1 5年至 2 0年的新民主主义时期 ,以建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只有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再逐步稳妥地进入社会主义。这一观点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主张以及《…  相似文献   

15.
党 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并对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了极富创新意义的纲领性论述。我们理论工作者应在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 ,认真研究和探讨这一关系 ,把握住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拟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若干问题谈一点看法。一、政治文明的内涵、特征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一)政治文明的内涵政治文明是政治学的基本范畴。过去 ,学术界对其涵义也曾有过深入的学理性…  相似文献   

16.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党中央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实施了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7.
辛岩 《党史文汇》2006,(1):12-14
2006年是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50周年.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8.
《宁夏党校学报》2021,23(4):5-13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从1516年《乌托邦》一书出版至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为空想社会主义时期;从1848年至今为科学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五百年的历史中,社会主义表现为理论、运动、制度三种形态,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高歌猛进又有艰难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回望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对于进一步高扬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有着重要的思想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孔昕 《湘潮》2014,(10):10-13
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我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进行的一场带有根本意义的体制革命。邓小平是这场革命的奠基人。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总结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对计划与市场以及这两种经济体制的运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具有很强的国际政治意义.从理论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前途与命运;从实践上看,高举这一旗帜捍卫了世界科学社会主义阵地;从国际上看,高举这一旗帜有利于推动国际社会持久和平与建设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