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后30年,在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又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巨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中国60年的历史是个有机整体,后30年对于前30年来讲,既是历史的传承,又实现了历史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首钢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30年,新中国成立后30年,改革开放30年,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之路,为中国工业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十一”前夕,在“首钢纪念建厂九十周年暨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首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这样总结首钢走过的辉煌岁月。  相似文献   

3.
李月媚 《新长征》2008,(8):26-27
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手一以贯之地解放思想和开拓创新。30年后的今天,中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阶段、新特征、薪矛盾、新任务、新机遇、新挑战,对我们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严春明 《党课》2008,(11):10-15
前言 从1978年12月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8年10月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改革开放之路整整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的光阴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小浪花,但30年里中国所发生的一切,却足以使它永载史册。30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催生了农村改革并结下了丰硕的成果;30年后十七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农村改革30年的伟大实践和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本课教学通过问答的形式,简单而系统地解读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精神。  相似文献   

5.
伍西琴 《党课》2008,(12):8-12
30年前,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30年里,改革开放以锐不可当之势向前发展,中国的一切也因此发生了巨变:生产力获得解放,综合图力得到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人心。30年后,我们纪念改革开放,目的就是为了铭记改革开放的伟大功绩,把握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  相似文献   

6.
记者: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连续保持了平均9%以上的增长率,创造了“中国奇迹”。那么,成就“中国奇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周天勇:概括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上适度集中和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体制模式,强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基本上是不成功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在中心任务方面,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特色发展观不断创新的30年。30年里,中国特色发展观经历了改革发展观、“三位一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的过程,展现了科学发展观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30年。这30年中,中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经济形式。现在,改革开放已经发展到一个新起点、新阶段,我们要不断创新和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大突破、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府的铸“型”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杰 《新长征》2008,(5):18-20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已整整30年。30年后回眸,中国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同时,政府也先后经历了从全能型政府向有限政府、从制定计划的政府向市场引导的政府、从围绕权力运转的政府向为社会服务的政府、从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等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30年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新阶段我国改革继续深化、社会全面发展所依托的一个重要背景。  相似文献   

10.
张维青 《湘潮》2008,(12):4-7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抉择。30年改革开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壮丽的史诗,最华彩的篇章。30年改革开放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本刊特发《胡耀邦与中国农村改革》、《陈云在历史转折关键时期》,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正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正确发展方向与错误发展趋势交织,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也遭遇了严重挫折和失误。最近一段时期,社会上、学术界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因新中国前30年发生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困难时期、十年"文化大革命"等曲折和失误,就罔顾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成就,盲目否定新中国前30年的历史。应当看到,现实由历史发展而来,没有新中国前30年的发展奠基,就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历史的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在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了3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章立 《共产党人》2008,(19):35-37,54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掀开了巨幕。从1978到2008年的30年中,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聚焦衣食住行,从中寻觅和感受30年来中国的变化轨迹,令人感慨万千。衣食住行的变化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以观念的转变为基础,一透过这些最普通、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事,最能体会出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巨变,最能看清楚中国发展、文明、进步的步履。  相似文献   

14.
余向民 《前线》2009,(10):55-57
2009年9月2日,“首钢纪念建厂九十周年暨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首钢充满现代气息的篮球中心隆重举行。国家、北京市有关方面领导,曾经在首钢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国内钢铁业同行,首钢的老朋友,各界友好人士从四面八方赶来,与首钢职工和劳动模范欢聚一堂,共庆首钢90华诞。首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在致辞中说:首钢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30年,新中国成立后30年,改革开放30年,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之路,为中国工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所谓“中国模式”,实质上是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动向     
《廉政瞭望》2008,(8):5-6
7月11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发布了《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路程给出了系统总结。该报告称:30年改革,从进程上来看,是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改革的程度看,是从简单走向复杂;从改革的方式看,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三种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党史期刊要全面研究和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往无前,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这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化、大繁荣的30年,值得大书特书。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实事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世纪风采》2008,(11):F0002-F0002
30年前,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的中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的江苏检察事业也获得了新生。30年来,在江苏省委和高检院的领导下,全省各级检察院和广大干警,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全面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坚持维感稳定、维护谷平正义,为江苏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3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眸审视这段历程,相信每一个江苏检察人都会有很多感慨,  相似文献   

19.
农民政治心理的发育状况直接影响着乡村政治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本文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政治心理的发育历程进行总体梳理后认为现代性是其总体标向,然后以D村2008年的村级换届选举为考察样本,分析了农民在其中的政治行为和背后的政治心理后,认为当下中国农民政治心理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20.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华民族从此踏上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30年风雨坎坷,30年硕果累累,我们从普遍贫困走入基本小康。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