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世界历史的主题就是在现代化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然而,世界历史的现实进程表明,这个取代过程要伴随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长期并存与博弈。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根据时代特征和国际国内现实条件而提出的推动世界历史发展并实现中国与世界双赢的目标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世界历史双重视域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2.
帝国主义大搞"和平演变",某些国家从社会主义"演变"为资本主义,使世人议论纷纭:社会主义是不是"大失败"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还是历史的大趋势吗?对于这些问题,必须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寻求答案。唯物史观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十月革命证实了这一理论,并  相似文献   

3.
从党纲的八次修改看瑞典社民党的理论创新与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瑞典社民党自成立以后曾修改过八个党纲,对其理论和政策进行调整。每一次调整都反映了瑞典社民党对瑞典社会乃至资本主义和国际形势的认识,可以说也体现了瑞典社会民主主义理论与政策的变化。这些调整也是瑞典社民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对深入研究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冷战只是两种极端发展主义形态之间的对抗,即社会主义和新古典资本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都把物质财富的迅速增加和公平分配作为它们的目标。对社会主义来说,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国家的计划,而在新古典资本主义看来,则是市场。 1989年,当柏林墙倒塌之后,兰德公司的分析人员富山和经济史学家罗伯特·L·赫尔伯纳分别宣称历史已终结和资本主义取  相似文献   

5.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的,论述总体上基本正确,但也有历史局限性.列宁低估了资本主义的调节能力,结论"不免说得太绝对、太概括"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直线式发展,而是高潮与低潮相交错,成功与失败相交织.  相似文献   

6.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劳资矛盾在许多国家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不同政党对此采取了不同态度.瑞典社民党在其长期执政期间,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坚持民主宪政,反对一党专制;在承认劳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通过国家干预、劳资谈判和劳动市场规则变革,对私人资本的功能进行了限制和改造,使国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一是市场经济 ,二是剩余价值剥削。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劳动的社会化。没有资本主义创造的历史前提条件就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无论是从一般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而言 ,还是针对长期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的东方国家来说 ,资本主义历史阶段都是无法避免、无法跨越的。列宁曾经尖锐批判了俄国民粹派避免资本主义的幻想 ,在十月革命以后 ,列宁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思想与新经济政策。长期违背列宁的这条发展路线 ,是导致苏东社会主义崩溃的主要原因。目前学术界有人把马克思恩格斯 1 881年提出的、具有严格历史条件限定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夸大为东方国家普遍适用的发展规律 ,这是对马克思经典作家观点的严重歪曲。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历史进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全球化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趋势,就必须对其作出历史考察和制度分析.如果把全球化的研究放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制关系史的背景下来看,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同全球化密切相关.目前,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进程方兴未艾,改革开放中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化中面临着制度和发展的双重挑战.但是,作为历史阶段的全球化,有着自己的客观发展规律.归根到底,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结果将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其前景将是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9.
认同政治取代阶级政治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规划,这种后革命的政治规划是对马克思主义解放规划的放弃.究其原因,拉克劳与墨菲的后马克思主叉政治哲学在深层逻辑上和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的观点非常一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消失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运动的革命历史终结了.  相似文献   

10.
德国社会民主党自诞生以来,随着自身政治需求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其国家观念与社会政策在争议中几经转变.在此过程中,社民党从最初对资产阶级国家及其制度持怀疑甚至对立的态度转变为认同在资产阶级国家制度框架内寻求社会改良,并将国家看作是一个在社会改革中发挥作用的中立工具.社民党从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转变为一个以执政为目的的全民党后,它对国家的论述转变到对国家责任的认识上来,并在两次执政期间主导了影响深远的德国社会改革."2010年议程"改革后,德国社民党失去了其作为左翼力量的形象和信誉,为重塑自身形象,社民党需要凸显其独特的国家观念并提出可行的政策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