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世纪末,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目标,并将其载入宪法,中国法学界对如何建立法治国家以及权利义务等问题展开讨论。由于民主法治的发展和宪政制度的完善,近年来法理学界从“权利”与“义务”的“本位”问题,转向对“权力”与“权利”这对范畴的探讨,权力制衡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认为,无论是国家权力,还是公民权利,都有一个如何正确定位和合理配置的问题,权力与权利在同一体系中能否得到平衡,并实现共赢,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又将这一目标写进宪法,赋予最高的法律效力.作者依据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宪法修正后第(?)条的规定,阐释了“依法治国”在中国现实环境中具有的与其他国家法治不同的五个特点,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依法治国”应当注意的三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尚瑞 《世纪桥》2003,(6):4-5
党的十六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并写在党的代表大会文件中,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也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一个新的探索和发展,丰富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问题上,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一、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一)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现代国家都是由政党领导的,现代民主国家或法治国家,也是“政党国家”,虽然政党的阶级性质不同,领导方式也各有  相似文献   

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见,“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法治国家”的治国目标最终在中国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和“法治国家”治国目标确立之后,中国在实践上面临着一个“法治道路”模式的选择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中国选择了一条“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模式。本文拟对中国选择“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模式的深刻历史和现实原因,中国“政府推进型”法治…  相似文献   

6.
任民 《先锋队》2014,(32):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7.
法律思维与法治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法治问题成为中国人热烈讨论的中心问题。在法治的研讨中,人们大多停留于对作为法治结果的法治目标状态的描述,而对于法治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试图以法律思维为核心来探索法治的形成机制,寻求中国走向法治的路径。一、“法治”不仅仅只有“治国方略”这一层含义“法治”这个多义词首先表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社会控制,而不是选择其他作为主要控制手段,即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依法治国”。在古代中国思想体系中,法治总是与“礼治”、“德治”、“人治…  相似文献   

8.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坚强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自觉维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全民守法的目标.把“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阐明了守法对于法治建设的重要作用。必将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包含着对法治工具价值与目标价值的认识。江泽民继承、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的法治思想:在工具价值层面,拓展了运用法治的空间,深化了法治的作用;在目标价值层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并将法治的工具价值与目标价值直接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要实现法治的工具价值与目标价值直接的统一,在我国现阶段,需要解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领域存在的问题,求得这些方面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行为方式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有效实施.只有将法治思维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将法治行为方式表现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才是真的“法治”.领导干部在国家权力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具备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行为方式的重要性.“人治”与“法治”这两种治国方式,孰优孰劣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可是如果没有“法治”的具体实践和运用,难免又会落入“人治”的窠臼,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领导干部的塑造和要求可以避免“人大于法”的出现,至少能降低或减少此类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在我国改革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阶段之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以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主题,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科学回答了在当今中国建设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建设法治国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法治红利”,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既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更高要求。我省围绕推进法治江苏建设提出了构建法治建设先导区的目标要求,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建设》2014,(11):33-34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公报中,“法治”一词出现了50余次,“依法治国”也是高频词。  相似文献   

14.
论行政法治     
党的十五大的历史性贡献就是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制建设目标与治国方略,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实践步入了更高的阶段。以党的十五大报告为指导,深入研究行政法治问题,对于坚持依法治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建设途径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的全新概念 ,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这是中国政治制度建设与时俱进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现阶段政治文明建设要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实践 ,努力探索和发展实现政治文明的新形式、新机制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4,(23):20-20
自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以来,一直是提法治国家,没有提法治中国。自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以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法治中国”这一概念首次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那么,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是什么关系?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胡建淼认为,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的升级版,具体表现在:一是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历史视野下探讨了廉政文化建设的进路,认为廉政文化建设要贯彻底线思维,改造传统廉政文化观念,创新思路与方法.为此,要改变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观念,树立现代“国家”观念;改造“民本”思想,发展人民民主思想;运用法治思维,树立法治理念,创建落实廉政文化的实践机制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总结了十三年来的宝贵经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条是“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面进一步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O一O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们认为,以下问题至关重要: 一、依法治国离不开一个法治的执政党 江泽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但如何建设一个法治的执政党,一是要强化法治理念。建国53年的历史和国际  相似文献   

19.
博览之窗     
从“法制”到“法治” 在法学界的思想解放进程中,引发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之争。表面上看来这是个概念之争,实际上这里面有着观念上的重大差别。有些人认为讲“法制”可以,因为法律制度并不妨碍人的作用。但他们不同意讲“法治”,因为“法治”就是要依法治国,他们认为这不符合我国政治体制的现实。 1996年2月,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主讲人原来写的讲题就是“法治国家”而非“法制国家”,只是政法部门领导人将其改为了“法制国家”。而讲课的几位学者随后将讲稿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时,仍坚持“法治国家”的提法。其他学者在发表文章时,也都坚持“法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法治建设主流观念表现为唯理主义建构观,其重视设计国家的法律制度而忽视总结提炼地方的法律实践.当前,各地方的法治举措频繁,“地方法治观”逐渐明晰.从“法治国家”到“法治地方”的观念转型,有益于在经验总结与反思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法学界对地方法治的研究已初具规模:在概念上,“地方法治”仍有争议;在地方法治必要性上,学术界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证;在地方法治的路径上,学术界对湖南、广东等省的地方法治经验进行了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