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佚名 《新湘评论》2014,(8):52-53
我和天池恋爱一年多后,终于披上了美丽的婚纱。 结婚那天,酒店门前车水马龙。妈妈问我:"坐在角落里那两个要饭模样的人是谁?"我顺着妈妈的目光看过去,见有个老头正盯着我,旁边还有个老太太。老头发现我看着他们,赶忙低下头。我不认识他们,但觉得他们不像要饭的,虽然佝偻着背,衣服式样过时,但那衣服还带着折印,显然是新的。妈说天池是孤儿,男家那边没亲戚来,如果不认识就轰他们走吧。  相似文献   

2.
我叫杨淑珍,是白山市八道江区农科站副站长。24年前还是学生时就渴望做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毕业前夕没能跨入党的大门,我毫无怨言,觉得自己距离党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毕业后,我依然积极靠近党组织。在松树乡农科站时,我主动要求到离乡最远的永红村开展科学种植试验,做示范推广。我每天都要多次往返于生产队和试验户,节假日也从不休息,经过风吹雨打日晒,我脸晒黑了,腿跑细了,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有人曾跟我开玩笑,说我“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卖炭的,原来是农科站的。”我想,我要做个合格的党员,就应该这样首先从思想…  相似文献   

3.
快马还须再扬鞭刘风梅一个出了名的要饭村,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一举甩掉了贫困帽子,富得让城里人眼红。在许多人看来他们应该满足了。然而,他们的领头人、全国劳模、农民企业家郭裕禄却说──上篇在袁家宾馆式的住宅楼里,我采访了他──礼泉县烟霞乡袁家村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1975年,我出生在江油市,1978年被送养到德阳一位农民家。这么多年来,养父母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还操办了我的婚事。我亲生父母从把我送养时起,就再也没有看过我。如今,他们家的两个儿子一个因车祸死亡,一个不供养他们。现在他们年纪大了,没有了生活能力,才想起了我。前几天,他们说我要是再不供养他们,就把家里的老二和我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5.
对于搞水土保持工作的人来说,谁都知道过去的那句顺口溜: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挖炭的,其实是水保站的。而当他们坐长途汽车时,常会有人问:“你们是复员转业的、还是野外勘测队的?”因为他们的白衬衫长期受雨水浸泡和用集存的雨水洗涤,都已变成了奶黄色……本文要介绍的就是这么一位在水土保持领域干了二十多年的科技工作者———内蒙古水利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内蒙古水利厅“八五”期间水土保持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第二届自治区青年科技标兵,东北地区水利科技协作先进…  相似文献   

6.
知足与知止     
民毅 《共产党人》2004,(14):49-49
孔子在《述而》篇里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可见,先哲们不是没有欲,而是在义与利之间,他们取义而舍利。只有以“仁义”“道义”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7.
声音     
正我那时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他们讲了几个心愿。第一个是希望不再要饭,能吃饱肚子。别管吃什么,半年糠菜半年粮也好。再进一步,当地的土话叫吃‘净颗子’,就是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第三个目标,就是‘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说是‘下辈子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虽然岁月流逝,但回想起48年前入党的前后经历,我依然心潮难平。那是我人生中最幸福、最难忘的时刻。 第一次写入党申请书时的眼泪,第一次与党组织谈心时的激动,在党旗下宣誓时的庄严和不平静,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细枝末节都历历在目。如今坐下来回忆我的一生啊,也是从那一页开始。 我1933年出生在辽宁省抚顺县一个贫苦的矿工家庭,是旧社会苦水里泡大的孩子。长到15岁,都没吃过一顿饱饭。我3岁丧父,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三个靠冬天要饭,春夏秋挖野菜、拾树叶苦挨日子。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我们吃的最好的是谷糠,大多时日吃的是杨树叶、橡子面和喂猪  相似文献   

9.
刘玉 《共产党人》2007,(1):54-55
童年的时候,我家很穷,老是吃不饱。为了不饿肚子,常常要干一些不光彩的事:偷些桃儿、杏儿,最解饿的还是西瓜。一次运气背,让看瓜的老头逮了个正着,可能是农村人极恨“贼”,我被打得像个西瓜满田乱滚,鼻子、嘴往外蹿血。家父是个老书生,听信赶到后,觉着儿子给自己丢了人,比那老头打得还狠,幸亏慈爱的母亲及时赶到“,他还是个孩子”!  相似文献   

10.
我很重要     
《党课》2014,(9):1-1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  相似文献   

11.
SOUND     
《廉政瞭望》2010,(19):3-3
好多富人都恨我,肯定恨我嘛,本来感觉他多有钱理直气壮的,现在炫不起来了,再炫你像陈光标那样捐啊。他们有压力,看我这今天捐明天也捐,他吹不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与刘少奇,中国革命的两个杰出领袖,他们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学习,留下了很多佳话。人们不会忘记,1961年毛泽东和蒙哥马利关于继承人人选的对话。蒙哥马利问:“我认识世界各国的领导人。我注意到他们不愿意说明他们的继承人是谁,比如像麦克米伦、戴高乐等。主席现在是否已经明确,你的继承人是谁?”毛泽东坦然答道:“很清楚,是刘少奇。他是我们党的第一副主席。我死后,就是他。”然而,人们不会料到,几年后,毛泽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其很大一部分原因竟是为了搬掉刘少奇,以致使这位接班…  相似文献   

13.
<正>我叫史定坤,1925年出生。自打记事儿起,我家里就很穷,不满一岁的弟弟饿得脖子像手腕一样粗,头一直歪在肩膀上"哭都不会哭"。后来跟着母亲一起外出逃荒要饭,途中遇到会唱戏的讨饭人,我就拜了师。本想学些技艺能多要些饭,可母亲和弟弟没能等到我学艺成功就饿死了。  相似文献   

14.
问:我是一名身有残疾、长期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党员,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请问,像我这种情况,党费如何交纳?  相似文献   

15.
掐指算来,《军队党的生活》这本杂志,已经伴随我度过了近2个春秋、700多个日日夜夜。两年来,她以前瞻的眼光、独到的视野深深地吸引着我、激励着我、伴随着我。她像一名老师,引我走上热爱写作、善于思考的道路,使我逐渐成才。  相似文献   

16.
我这次参加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心里特别高兴。我们的阶级队伍组织起来了。解放前,不用说到北京来开会,受气都受不清。我娘家是贫农,家里穷的什么都没有,我直到十五岁才穿上一条裤子。我十一岁对,父亲死了,我和妈妈、奶奶到处要饭吃。我十二岁时,  相似文献   

17.
吕麦 《党课》2012,(14):74-75
我是因为好奇于他们,才每天晨起去那里散步的。那是一处路边公园:绿草如茵,绿树成林,燕雀啾鸣。而最让我好奇的,是置身其间的七八个中年男人。  相似文献   

18.
悠悠扁担情     
在傍山依水的农家小院,母亲纺车的嗡嗡声和父亲肩上扁担的吱扭声,是我幼时耳畔鸣响得最早的一首音纯韵浓的交响曲。父亲讲,我家那条光滑微弯的桑木扁担,是我爷爷在旧社会用它和两只烂筐挑着全部家当,从湖北逃荒要饭来到陕西的。当时国难当头,家里穷,爷爷去世时留下的遗产中最值钱的惟独这条扁担。父亲接过那条不同寻常的扁担,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像大山一样从此压在了他的肩上。当每天树枝上的鸟儿叽叽喳喳闹醒黎明,我还在床上睡懒觉,就听到父亲肩挑扁担“吱扭……吱扭”地跨出大门,踏进晨雾,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父亲无职无权,又无…  相似文献   

19.
离开家时,老婆给拿了十几个苹果。她知道我不喜欢吃水果,咬几口便丢剩一边,一只梨能吃两三天,还得人催促。这次下乡五一就回来。不过七、八天,寻思怎么也够了。可是我到嘎查第三天,很多牧民自动赶来,帮我们安家收拾屋子,我把苹果连塑料袋都给了他们,自己没吃一口。  相似文献   

20.
母亲和继父的事一公开,立即遭到姐姐的强烈反对,她对我和弟弟说:“继父佬,心肠黑,对子对女像条蛇,何况又是入赘,还有个儿子在中间掺和,到时家产怎么分配?坚决不干!”但姐姐到底没能阻止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