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遗赠扶养协议的性质和法律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继承法规定公民可以和他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处理遗产,这是遗产转移的一种新方式,也是一种新的合同形式。它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我国的法律文件中,是我国继承法的特色之一。本文仅就“协议”的性质和法律效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根据继承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当事人间以扶养和遗赠为内容,确定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所签订的合同,称为遗赠扶养协议。这种合同具有以下的法律特征: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继承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关于制定继承法的必要性和我国继承法的主要特点我国继承法是直接根据宪法的要求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这是我们制定继承法的基本法律依据,也是我们制定继承法的主要理由。我们之所以要制定继承法,首先就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的继承权,从而更好地保  相似文献   

3.
《法学评论》1986年第2期发表了舒炼、余年凤同志《试析丧偶儿媳、女婿对公婆及岳父、岳母遗产的继承权》一文(以下简称《试析》),对我国继承法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的这一法律规定,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读后获益非浅。但是对《试析》中提出的“丧偶儿媳、女婿必须在短时间内没有再婚”这一继承遗产的“必要条件”,笔者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王理乾律师在1997年第7期《中国律师》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一份超脱人类理性的遗嘱》(以下简称(王文》)。笔者认为,《王文)所述故事确实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然而,对于王律师的做法和《王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却绝不敢苟同人“疑义相与析”的动机出发,笔者发表以下看法,意在引起同行讨论。一、“继承狗”之说与法理不合,动物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王文》在文章的后部说:我国《继承法》第三条规定: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是死亡公民的遗产。依据此条法律,显然狗只能作为公民死亡时所留的遗产让继承人来继承。…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中关于遗赠扶养协议的规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继承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试就这一制度谈点个人看法。 (一) 《继承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公民可以与扶养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扶养人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公民可以与集体所有制组织签订遗赠扶养协  相似文献   

6.
继承是指公民依法承受死者个人所遗留的合法财产的一种法律制度。在继承关系中,遗留财产的人(死者)称作被继承人,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称为遗产,依法承受他人遗产的人为继承人。继承权是一种财产权,是财产所有权的延伸和继续。继承权的实现就是财产所有权的转移,当继承人作出接受或者不放并继承的表示,继承人就取得了继承权,从而取代了被继承人的法律地位,取得了死者遗产的所有权。继承权与一定的身份相联系,它以姻亲关系、血缘关系和扶养关系为产生的基础。按照我国《继承法》的规定:“死者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  相似文献   

7.
涉外遗嘱继承的法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嘱是被继承人生前依法处分自己的财产,并于其死后发生效力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立遗嘱人死亡后,按照遗嘱内容继承遗产则为遗嘱继承。具有涉外因素的遗嘱继承即为涉外遗嘱继承。关于涉外遗嘱继承的法律适用,我国尚无明文规定。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九条只对涉外法定继承作了规定,即:“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这一规定并没有涉及遗嘱继承。而继承法的规定比较笼统,没有明确区分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继承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国公民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遗产或者继承…  相似文献   

8.
对修正《继承法》十个问题的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继承法》于1985年4月10日通过,1985年10月1日施行,至今已经27年了,是我国目前实施最久而又没有进行过修正的民事法律。应当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现行《继承法》是一部建立在公民没有多少遗产的基础之上的继承法,是一部穷人的继承法。在目前,我国公民的经济收入和个人拥有的财富已经与27年前的情形完全不同,不仅绝大多数人的财富有较大增加,而且还有更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下简称继承法)颁布了,这是我国法制建设中又一可喜的重大成果。它充分体现了男女平等、养老育幼、团结互助的原则,体现了宪法精神。它对妇女财产继承权作出更加明确、更加全面的规定,为妇女享有继承权,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继承权男女平等。继承法第九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它是根据我国宪法的精神制定的。宪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第四十八条又规定:“中华人民共  相似文献   

10.
遗产债务清偿在大多数国家的继承法中均有明确规定。它直接关系到继承人和遗产债权人的利益。如果说保护继承人的利益是为了维护公民私有财产权的话,那么对遗产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则是为了保障交易安全,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立法者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会采取不同的立法。虽然我国《继承法》第33条对遗产债务清偿也作了规定,但由于当时立法采宜粗不宜细的指导思想,导致该规定太过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为继承人在现实生活中侵害遗产债权人利益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时,债权人又苦于无法律明文规定,无法寻求法律的救助。我国目前正在制定《民法典》,同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司法》2012,(7):56-59
公民的继承权是宪法赋予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实现继承权的最主要形式就是顺利地继承被继承人遗留的遗产,这同样也是《继承法》立法的主旨之一。我国现行《继承法》立法中对于公民如何实现继承权的规定较为简单,尤其对于无纠纷背景下公民如何实现继承权的具体规定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公证机构在无纠纷的情况下办理的继承案件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法院审结的继承纠纷案件。无纠纷背景下公民实现继承权的实践要求《继承法》的立法修改过程中能够对此进行一定的支持和呼应,而公证机构在这种实践中所发挥的有效作用也应该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继承扶养协议制度的立法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继承法》规定了遗赠扶养协议制度,但没有规定继承扶养协议制度,无法满足被继承人个人养老和自由处分遗产的多元化需求。我们应当以《继承法》的修订为契机,引进外国的继承合同制度,确认继承扶养协议制度的法律地位和效力,通过立法明确继承扶养协议的主体、内容和客体,规定继承扶养协议生效的实质要件、形式要件、解除方式及法律后果,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继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生效,公民、法人的版权权利得到正式确认。但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始终未颁布过版权法,时至今日,对版权也未立法予以解释。究竟什么是版权呢?《法学词典》(增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解释说:“版权,法律上规定的某一单位或个人对某项著作物所享有的印刷出版和销售的权利。”回顾版权发生发展的历史,参照目前国际版权立法界的普遍理解,根据我国有关法律和规定,笔者不揣冒昧,对《法学词典》的这一解释提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4.
全国人大最近通过的继承法,是根据我国国情和依据我国宪法制定的。它从法律上保障了我国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的继承权,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继承制度。这是关系千家万户群众利益的一个重要法律。过去一个时期以来,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还要不要保留财产继承制度,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论,特别是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和十年内乱的破坏,有关保护继承权的规定,在1975年和1978年两个宪法中都被取消,在理论上弄得十分混乱,以致有的同志还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应再搞什么遗产继承,并举出《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过要“废除继承权”为理由,提出现在搞继承法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看来,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继承权的一些论述和对待继承权的态度,对于理解我国继承法的理论依据与立法精神,是有必要的。本文试就这方面试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继承法》第25条规定:“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1988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77条规定;“继承的诉讼时效按继承法的规定执行。但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未明确表示  相似文献   

16.
赡养老人和抚育子女是公民的法定责任.在我国的宪法中,“赡养父母、教育子女”是公民的法定义务.此外,在《婚姻法》《继承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刑法》等法律中,都有与亲情和亲人之间财产、人身和精神抚育关系相关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法学》1986,(10)
根据继承法的规定,公民继承遗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法定继承,二是遗嘱继承。法定继承的方式可分为三种:一是原位继承,二是代位继承,三是转位继承。为了识别这三种法定继承方式的特征,在审判实践中正确地执行继承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最高人民法院的《贯彻意见》),拟从继承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客体和适用范围等方面来分析三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李然深 《山东审判》2004,20(4):46-49
我国《民法通则》第9条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 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 担民事义务。"依法律规定和法理,公民出生前和死亡 以后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享有民事权利,当然也无 法承担民事义务。但我国《继承法》第28条对胎儿的继 承问题作出了特别的规定:"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 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 法定继承办理。"我国《著作权法》第20条规定:"作者 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 制";第21条规定:"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 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50年"。  相似文献   

19.
李静芹  王艳玲 《河北法学》2005,23(12):148-151
作为经常发生的现象,转继承问题的解决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继承法》并未对转继承问题做出规定,因此,转继承问题在法学理论界引起了争议。明确遗产的法律地位,分析转继承的适用范围,并结合我国的夫妻财产制的规定,才能正确的处理转继承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许莉 《法学》2012,(8):21-25
我国《继承法》第19条规定:"遗嘱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继承法意见》)第37条规定:"继承人未保留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遗产份额,遗产处理时,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下的部分,才可以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这两条规定构成了我国继承法中的必留份制度。由于享有必留份的主体必须是"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因此必留份制度对遗产处分的限制作用就十分有限,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被继承人因个人好恶甚至出于某种有违伦理道德的原因任意剥夺法定继承人继承权的情形时有发生。如发生在四川泸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