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政府于是年11月正式迁抵重庆,重庆成为战时大后方的核心区域。随着战争的进行和人口的内迁,战时重庆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物价上涨、百货匮乏等不断呈现,为当地市民的日常生活烙上了深刻的战争印记。另一方面,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也给重庆城市生活带来了现代文明的时尚气息,促进了市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乃至风俗观念的革新,加速了东西部思  相似文献   

2.
《红岩春秋》2010,(5):31-34
2010年8月15日,为纪念抗战胜利65周年,渝台两地联合举办的“重庆岁月——海峡两岸抗战文物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幕。展览以战时重庆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分为战时首都、重庆大轰炸、抗战经济、抗战文化、战时重庆市民生活、胜利之都等6条主线,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凝聚的空前的民族团结和伟大的抗战精神。  相似文献   

3.
黄河 《红岩春秋》2015,(1):14-16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公开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重庆成为战时首都。随着国民政府迁抵重庆,大批外地同胞也涌入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地区。战时的重庆,除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外,其生活方式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变迁。"下江人"影响下的饮食习俗的变化战时重庆,"下江人"是对  相似文献   

4.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各地音乐家、音乐团体也纷纷迁渝,战时重庆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一个新的音乐之都。  相似文献   

5.
<正>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选定重庆作为战时首都,重庆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的中心。随之,一大批的文化机构、文化名人、文化青年纷纷奔赴重庆,或创办期刊,或迁渝出版,或在渝复刊,重庆成为战时中国出版期刊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较为出名的有《抗战文艺》《文艺阵地》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为抗战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这一时期,一些重庆本地出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内迁,全国各大报社、通讯社相继迁入重庆。许多新闻记者和文化界人士纷纷来到山城,在这个战时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舆论中心苦心经营,重庆的报业随之在全国舆论界居于主导地位,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带着陕北高原的滚滚风尘,经过一个多月的颠簸,茅盾夫妇随董必武的车队于1940年11月下旬,来到了中国战时首都重庆。 茅盾本来生活在抗日根据地延安的明朗天空下,为何偏偏要来到阴霾满天的山城重庆呢?  相似文献   

8.
战时兵险(以下简称兵险)是在战争环境下开办的一种特殊保险项目,即保险人负责赔偿直接因战争行动(包括海、陆、空)对被保的财产、物资所造成的损失。这是保障战争期间的生产、生活不致中断的有力措施。我国开办兵险,最早可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即国民政府财政部委托中央信托局开办的战时运输兵险和战时陆地兵险。  相似文献   

9.
“人人重庆”是重庆的形象标志。那么,“人人重庆”的人文意蕴何在呢? 它彰显了重庆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特有的人文基因。据《重庆通史》记载,秦灭巴蜀以后。迁“秦氏万家”入巴蜀,汉族民众陆续移居巴渝地区;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的壮举被定格在修葺一新的湖广会馆;今日百万三峡大移民更以其“爱国、奉献、创业、协作”的精神彪炳史册。移民城市最显著的人文基因便是渴望交往,因此重庆成为世所瞩目的“桥梁之都”:渴望开放,因此重庆近百年来有开埠时期、战时首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三次大的开放;渴望学习,吸收他人之长以补已之短。兼收并蓄成为移民城市特有的秉赋。“人人重庆”之“兼收并蓄”的人文意蕴,昭示了重庆将以开放的姿态成就时代的伟业。  相似文献   

10.
<正>国民政府行政院重庆旧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36号重庆市委机关大院8号楼。国民政府行政院是依据1928年10月3日通过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设立的,居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之首,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征借教会学校——明诚中学的办公室和医务室作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办公之地。迁渝后,面对财政收入剧减、外援几乎断绝、大后方人满为患等窘境,国民政府行政院根据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抗战建国纲领》和《非常时期经济方案》的要求,确定建立"以国防为中心"的战时经济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仅以上海民营工厂内迁运动中的民族企业家为对象,考察他们在内迁整体过程中的态度、表现、作为和作用,从而对抗战时期上海民营工厂内迁过程中民族企业家的贡献有一个新层次的认识.一、上海民营工厂内迁运动的发赶和民族企业家的作用抗战后沿海工业地区的民营工厂内迁运动,是国民党政府战时经济方针的一个重大措施.众所周知,战前我国工业重心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为使战时大后方建立长期抗战的基础,避免沿海民族工业遭到灭顶之灾,及沿海民族工业资敌,加强日本侵华的经济实力.国民政府决定将沿海工业内迁.”①但是,和国民党…  相似文献   

12.
正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重庆一跃成为战时首都,随着国民政府移驻重庆,许多高校纷纷迁渝,大批进步青年学生会聚这里。这一时期,纪念大会、火炬游行、文艺和体育活动等各种纪念五四运动的活动,对动员全国民众进行抗日救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舆论宣传鼓舞人心全民族抗战期间,重庆的各大报章杂志为纪念五四运动,纷纷开辟专栏、专页,增发专刊、画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热潮。在重庆的报纸中,《新华日报》和《中央日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的路线,抗战仅一年零三个月,国民党军队即放弃了北平、天津、上海、广州、武汉等中心城市。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被迫陆续内迁。一九三八年五月,福建沿海重镇厦门失守,危及省垣福州,国民党福建省政府只好内迁福建中部永安。这里交通虽然闭塞,然随着战时省会的兴起,我省乃至全国各地不少文化界爱国知名人士、学者、专家、记者等先后云集,顿时人材荟萃。成为我国东南著名的文化城。永安抗战文化运动,也得到从来未有的大发展,与战时重庆、桂林的进步文化运动遥相呼应,推向高潮。抗日战争期间,在永安先后出版发行了七十六种报纸、杂志,还有数百种书籍。《现代青年》就是这当中比较重要,影响较大的一份刊物。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文学是以陪都重庆为中心,桂林、昆明为重镇的中国抗战文学.大后方文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映了战时中国文学的主体面貌,对战时中国其它区域的文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界限,中同的抗日战争由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救亡图存的战争转为中国人民参与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这一历史进程相适应,大后方文学呈现出较明显阶段性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5.
《思考与运用》2006,(9):62-64
重庆人文精神大讨论也如重庆炙热的天气,掀起了新高潮。进入7-8月,重庆人文精神大讨论已经不再停留于讲坛的宣讲、座谈的热议、理论的纷争,已经走向实践,走进各行各业,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千百万市民的生活。在实践中成为促进人们不懈努力工作的内动力。  相似文献   

16.
1937年11月17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国府直属的部分人员乘船逆流西上,揭开了国民政府西迁重庆的历史序幕。此后,重庆既是中国“战时首都”,也成为与华盛顿、伦敦、莫斯科齐名的世界反法西斯四大名城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严婷 《当代党员》2010,(7):34-36
从“负资产”到市值500多亿元,重庆水务走了九年。九年问,在保证重庆市民喝上干净水的同时,重庆水务也拧开了创造水务产业价值的龙头。  相似文献   

18.
刘向上 《党史纵横》2009,(11):62-64
重庆大轰炸是指中国抗战期间,从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军对战时中国陪都重庆进行的战略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日军对重庆实施轰炸两百余次,出动9000多架次飞机,投弹11,500枚以上。  相似文献   

19.
日军大举侵华,东南国土沦丧,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迁都重庆,使之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在沿长江东起唐家沱,西至大渡口;沿嘉陵江北至磁器口、童家桥;沿川黔公路南至綦江的三角地带内,集中了上百万人口、数百家内迁厂矿,其中包括10多家主要兵工厂,乃是中国坚持长期抗战和民族复兴的命脉所系。 正因为如此,日军大本营始终将重庆列为重点轰炸的目标,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罪恶计划,妄图以炸迫和,摧毁和瓦解中国军民的意志和决心。  相似文献   

20.
正本书的历史背景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国民党军政机构撤至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重庆成为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中心,先后有24个国家在重庆设立外交使馆,世界各大新闻媒体也纷纷迁往重庆。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席卷东南亚,香港、新加坡、马尼拉、西贡、曼谷相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