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运用"道法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从天道推及人道,并将其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人类活动之则,以此指导理性人生、构建理想社会。虽然老子没有提及"为政清廉"一词,但老子把"自然无为"视作人的本性,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最高追求,"以慈修德,以俭养德,不敢为天下先"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价值取向,淡泊名利、致虚守静成为老子为政清廉思想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10)
在当前物质飞速发展,人们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落地生根回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梳理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以分为老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目的三个方面。老子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为道法自然、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观、人生观和修身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培养圣人。  相似文献   

3.
老子思想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其思想中的"上德若谷"、"道之博爱"、"行不言之教"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具有积极意义。老子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态政治观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阶级、政党、社会集团以及公民对生态政治问题所持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政治观,其主要内容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种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观的产生及发展受制于全球化、我国环境现状、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党的理论创新等五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24)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对其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而又深远的影响。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于历朝历代的政治文化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今日仍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老子的"无为"思想在今日的政治文化中又可以得到怎样新的解读,传统文化在当下时代又怎样重新散发它的魅力。本文将探索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政治文化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从哲学层面看,和谐社会是指在一定社会机制作用下,人身与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利益相系、各得其所、和衷共济、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在和谐社会构建中人们自然想起“天人合一”哲学观念恬淡平和的境界、贵和尚中的智慧以及崇尚自然的情趣。生态伦理价值——崇尚自然、和合共生“和谐”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看来,人与自然是统一和谐的整体,二者彼此相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与自然混为一体。人性与天道和谐一致。道家认为,“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瓶颈问题,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加强新形势下党的生态政治观分析研究,有助于真正消化吸收党的主张,并自觉付诸行动,促进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8)
中国经济进入到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突出了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作为经济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需要进行调适和完善,以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开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道德观进行相应的调适,补充"生态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生态政治观,塑造了对自然讲道德的生态人格,有利于培育遵守互联网法治规范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9.
晚近五十年来,气候危机、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逐渐国际化、全球化,气候问题的全球治理面临巨大挑战。科学社会学的领军人物法国思想家布鲁诺·拉图尔等人秉持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交叉研究路径,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反思,主张追问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本质,打破人与自然、科学与政治、事实与价值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传统壁垒,进而创造出行动者网络理论,来重建所有这些二元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良策。拉图尔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主线,反对现代主义的进化论、整体论、系统论,希望以非现代主义取代现代主义,倡导开启"万物议会",进行"理想国"式的制度变革,发起"面对盖娅"的认知革命,反思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这为人们在自然与社会有机融合的东方生态观基础上,更好地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一种颇具启发的政治生态观。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9,(12)
本文以王弼的《老子》为底本,辅之以帛书、简本的内容,综合了各家之所长,补各家之所短,探析老子的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道""德"以及"无为"的内在关系。在笔者看来,三者的关系贯穿了《老子》的整个思想,弄清楚了"道""德""无为"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修养,更是社会乃至国家有序发展的根本所在。"道"的重要价值在于《老子》所推崇的自然理性高于人类理性,人们只有不断地提升对"道"的认识,才能实现最终的"道法自然"。但是,由于个人的差异性",道"在每个人身上所体现出的"德"也不同,而"德"的最高境界则以"无为"之态表现出来。这意味着,从最基本的"道"出发,悟道的过程就是积德的过程,当德达到一定境界后,即是"无为",这也就是悟"道"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孙娟 《学理论》2015,(1):66-67
现代政治追求以平等、自由、民主之过程,并求高执行效率。然而自政治与行政二分以来,二者的结合亦难以协调,即高民主政治则低效率行政。从儒家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着手,探寻如何提高政治的公平与培养公民的意识;从荀子"化性起伪"的思想着眼于更好地进行制度建设,提高执行的效率;以老子的"无为"思想寻求政治职能的转化,从而使中国政治走向高民主与高效率的阶段,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的基本涵义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文化理念是“天人合一”观的精髓和伦理支撑。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各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充满“和合”综合思维的“天人合一”观在当今仍有重要意义,即它为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思维模式;昭示人们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生态观;有助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并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蕴含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3.
徐才 《理论探讨》2007,(4):41-45
老子的"无为"是"大道无形"之为。但我们仍可在那些人们早已习焉不察的平平作为之中捕捉到它的基本原型,并循此理顺出老子"无为"思想的基本"内核"和本体论的寓意:在个体人格意义上,它是以"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奉有余"的本体论蕴涵,赋予个体"无欲、无名、无功、无己"的人格模式和行为模式;在统治意义上,是以"三十辐而共一毂"的哲学寓意,赋予统治者"无为而无不为"的统治模式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哲学期待。其所蕴涵和揭示的行为真相和价值真相,有助于我们共产党人对自身作为做深层的价值审视;能为我们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人格模式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无尽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前提和客观环境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作为各项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其宣传解释、预警防范、环境教育、价值引导等价值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一个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4)
生态危机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结出的恶果。在生态伦理学的研究中,"今往古来"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在古代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又与生态伦理学相关的一个论题。在这个观点中,老子第一次将"自然"作为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提出来,倡导人类应效法天地万物,通过体悟自然之道而指导我们的行为。这种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与价值取向,与今天的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思维是契合的。对当今治理社会与环境问题有很大的指导与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现有的普遍利益和权力结构下,全球生态治理不可能以自上而下的方式一次性全部建成。需要将生态治理重新阐释为一个持续性的政治进程,在国家之间建立信任,获得全球视野与世界胸襟,解决在全球生态治理中所出现的认知冲突、伦理冲突、利益冲突、责任冲突,为全面解决生态问题搭建全球政治共识桥梁,并以原则政治原则、生境政治原则、责任政治原则为根本准则和价值导向,探讨气候权力规范,构建社会公正与气候资源平等分配的全球框架,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何以得到恢复"和"人类何以实现自救"铺平广阔的政治道路。  相似文献   

17.
生态政治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提出的政治生态理论在内含上和外延上均不同于国内学术界传统的生态政治理论。在内含上,把生态政治理论从以自然生态的维护为中心,转变为以政治生态化为中心;在外延上,把生态政治理论的研究领域从政治自然生态层次推进到政治社会生态理论及政治体系“内生态”层次。而这种新的生态政治理论强调的政治生态化,即指政治过程不再局限于政治体系内部的利益纷争,而且包括广阔的社会空间和自然领域。这种生态化的政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治体系“内生态”。文章认为,一个民主的政治体系如要保持其良好的内生态,必须以历史的传统性、目的的人民性、体系的开放性和运行的制衡性为其准则。二是政治体系的“外生态”,即政治体系与社会以及政治体系通过社会这一中介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互为助益的动态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8.
和谐政治生态的形成机制是政治生态良性运作的秩序保证,是政治生态系统性和相互制衡的重要保障.和谐政治生态正是从构建政治生态的监督制衡网、形成和谐政治生态的价值观、践行公务员轮岗制度和运用制度建构与和谐政治生态环境形成之方法上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和新的理论表征。生态文明观由"绿化""保护"的自为阶段进入"美丽中国"的自觉阶段;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进入到新时代的主动型关系;生态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形成整体性耦合关系;实践活动由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的被动状态到新时代的主动状态;生态文明的演化从"天人合一""征服改造"提升到"和谐共生"的高级自觉阶段。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3)
生态问题是当前全面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为,生态问题的关键是核心价值观问题。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政治观和生态实践观为借鉴,对人们的自然观、技术观、消费观、政策观和实践观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