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荣荣 《中国人大》2013,(18):43-44
长期以来,我们不断加大对腐败的打击力度,但至今仍未能遏制腐败"割而复生、根在苗长"的蔓延势头。特别是近几年发生在汕头市的市委原主要领导违纪违法案件,更是再一次敲响了警钟。面对至今国家尚无专门预防腐败方面的法律,作为特区城市,拥有授权立法权并在特区范围内有优先适用法律的优势,汕头理应在预防腐败立法上先行先试。  相似文献   

2.
徐国栋 《传承》2013,(2):24+53
当前中国面临的腐败形势非常严峻,主要特点有:腐败呈高发蔓延之势,集团化腐败日益突出,"低龄"腐败分子开始大量涌现,腐败有向最基层蔓延的趋势,腐败的社会认同度提高,腐败文化开始形成等。把握中国腐败问题的主要特点,有利于针对性地解决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3.
孙桂娟 《长白学刊》2008,(2):116-117
腐败滋生蔓延是社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在我国,腐败者所付出的成本低是腐败滋生的原因之一。在现有体制下,与其所实施的腐败行为相比,腐败者在经济上、政治上、承担刑事责任以及所承担的精神压力等方面投入的成本较小。公职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低、公共权力过分集中且缺乏必要的制约与监督机制、相应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是腐败成本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段小力 《前沿》2012,(13):110-111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高校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高校"三资"监管缺失与管理程序漏洞使高校干部腐败行为进入易发高发期,并在规模上、程度上有逐步与社会腐败趋同之趋势,预防高校腐败成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之必须。本文在分析现阶段高校腐败现状、特点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总结了高校腐败滋生蔓延的规律,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上海社保案牵涉的资金数额之巨、官员之多、职住之高、影响之大实属罕见,被称为改革开发以来上海最大的腐败案件。此案折射出我国腐败现象的新特点:腐败行为突破简单的权钱交易,上升为权力与资本的勾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更大;明目张胆的显性腐败有所收敛,隐性腐败不断增多,查处腐败更加困难;单兵作战的个体性腐败向群体性腐败蔓延,反腐败阻力加大。因此,要深化体制改革,消除腐败现象滋生的土壤;推行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制度;增强纪检监察机关的相对独立性;整合各反腐败职能机构力量.形成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6.
薛洪 《理论月刊》2000,(8):27-28,,40,
权力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各种体制特别是权力的运行体制还存在着缺陷和漏洞,还没有对权力形成普遍有效的制约机制。对于权力腐败,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道德批判、思想教育的层次上,而应该从现时社会经济的大背景来进行分析,正确把握它的生成原因及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对策,有效地遏制权力腐败的蔓延。  相似文献   

7.
记者在周宁县调查时发现,林龙飞作为该县领导班子的“班长”、一把手,他违法乱纪、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的行为给这个原本民风淳朴的山区小县带来了灾难性影响。为了升官保位,一些干部以腐败迎合腐败,上下级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依附关系,形成了一个腐败蔓延的“灰色生态链”。  相似文献   

8.
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在很大程度上与党员的行为规范意识淡薄有关。以制度创新遏制腐败,就党内而言,就是要加大用法律法令、政绩规章和党规党法规范党员行为的力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铲除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和条件,真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防止腐败蔓延,最根本的就是消除腐败生长的土壤,腐败生长最需要的就是“阴暗潮湿”的环境,一旦在阳光下,腐败就将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0.
"隐性特权"正在悄无声息地诱发着腐败的产生和蔓延,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放松对"特权"的警惕,不把反"特权"作为第一个战场,其结果就是道德防线失守,腐朽思想滋长,腐败行为发生,无法真正遏制腐败  相似文献   

11.
虽然腐败是任何社会和国家都难以根本克服的通病,但与人治社会相比,法治社会由于实现了权力配置的社会化,权力运行的规范化,权力监督的高效化,因而能够有效地对公共权力进行限制、约束和监督,从而遏制腐败的蔓延。  相似文献   

12.
腐败认同潜意识是腐败文化的一种表现,同样具有文化的心理调控功能,有很强的传染力,在不知不觉中控制着人们的言语行动.它不但纵容了腐败,而且削弱了社会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使腐败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一些人的日常生活模式之中,在一定程度上为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社会文化心理土壤.从文化心理视角出发,减少和铲除腐败认同心理的根本办法,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对腐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今年以来,在中央整风反腐高压下,公款吃喝等风气受到极大抑制,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双节,以往盛行的送礼腐败也大为收敛。但在肯定这些反腐进展的同时,或许我们更应关注另一种可能隐藏更大腐败空间的现象——职务消费。  相似文献   

14.
李文珊 《求索》2008,(7):209-211
吏治腐败是清末新政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新政时期,腐败痼习恶性发展,各级官员大肆贪污受贿、卖官鬻爵,吏治腐败呈现出结构性、整体性腐败的严重状况。同时,由于腐败的形式、领域是在进行近代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发生的,因而吏治腐败又具有社会改革转型时期的特征。吏治腐败对清末新政危害很大,它阻碍了新政措施的推行,破坏了新政的预期效果,极大地削弱了民众的改革向心力。究其根源仍在于封建专制体制及其衍生出的特权制度。衰朽的清政府虽然在面临危局时被迫选择了改革,但腐败之极的官僚队伍却无法积极履行改革者的职责,终使改革失败。  相似文献   

15.
晚清经济建设历程表明,清政府未能带领中国实行有效的改革,官风不正是其重要原因。基层官员藉改革谋私加大了经济建设成本,腐败破坏了改革措施的社会信用,而官场中的利益共同体则使腐败向纵深蔓延,令民众丧失对清政府最后的同情,其合法性也随之终结。  相似文献   

16.
法治遏制和防治腐败的一剂良方吕叶辉贪污腐化的现象,仍在蔓延滋长,我们必须加强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这对于我们探究腐败的根源,寻求医治腐败的良方,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腐败如流感。如今的腐败现象日益呈现出了“全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腐败组织越来越庞大,腐败范围越来越广泛,腐败手段越来越高明,腐败程度越来越严重。据联合国统计,每年仅“政府腐败”就要使全世界损失大约6000亿美元的资金。钱、权、利的诱因,使得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腐败这种“流感”免疫。如果不加大惩治力度,“流感”可能就会变成瘟疫。  相似文献   

18.
权力腐败是我国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毒瘤。在腐败产生的根源上,学者们往往过于注重政治、经济、文化分析,侧重主体论、环境论、寻租论等论点,忽视了权力腐败产生的伦理道德因素。笔者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腐败产生的伦理道德根源也应纳入我们研究的视角。从伦理学视角透视权力腐败的根源,一是权力持有者个体道德已经变异,出现了人性蜕变,有了权力腐败的动机;二是整个社会道德出现了多元化,已经具备了容忍权力腐败存在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9.
张军 《理论月刊》2002,(1):61-62
本文主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通过对腐败行为可能发生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腐败的成本与收益,权力与收益之间的关系为基础,提出两种不同类型的腐败问题──需求性腐败和供给性腐败,并分别对其进行探讨。最后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各有侧重、综合治理的措施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已经进入到社会的转型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同样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腐败现象四处蔓延,腐败性经济犯罪大量出现,探究其原因是多种的,本文主要应用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以西方经济学的成本理论为切入点,来对腐败性质经济犯罪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