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用是形成良好营商环境的基石,完善个人征信制度是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应有之义。在个人征信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重信息规模、轻信息质量,重信息采集、轻信息保护,重事前审批,轻精准监管的问题。应从信用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披露三方面出发,保护信息主体权益。在信息采集环节,明确个人信息的采集范围,保障个人对信息采集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制定个人信息采集标准;在信息处理环节,平衡信息安全与数据共享,完善个人信用报告中信息错误的异议纠纷处理机制;在信息披露环节,区别设置个人信息披露条件,并按照使用目的制定精细化的个人信用报告,以期实现个人信用报告制度中信息主体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个人信用征信是指依法设立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加工,并根据用户要求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查询和评估服务的活动。个人信用报告是征信机构把依法采集的信息,依法进行加工整理,最后依法向合法的信息查询人提供的个人信用历史记录。市场经济越发展,个人信用越重要。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善和个人信用的广泛运用与否,不仅已成为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显著标志之一,而且也是诚信社会的显著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360提出腾讯侵害客户隐私权问题,引起我们对个人信息利用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司法实践需要我们对个人信息进行分类,判断个人信息是否具有隐私价值要基于人格尊严与个人自由的考量.本文创设法律“强制性隐私信息”与“相对性隐私信息”两个概念,以统摄侵权法语境中因使用个人信息而侵权的行为.所以,客户关系管理活动如果在相对空间、相对人范围内使用个人信息,且不损害人格利益则不构成侵犯隐私权.  相似文献   

4.
网络隐私权保护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网络己成为崭新的人类生存空间的21世纪,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国法律对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已有所体现,基于用户、中间代理和服务商的隐私技术也得到应用,但还不足以遏制个人网络隐私侵权事件的发生.当前,很多国家纷纷制定颁行法律法规,并通过行业自律来保护个人的网络隐私权,其经验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从具体国情出发,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从法律、技术、伦理等方面入手,构建个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5.
自然人破产的立法,需要完善个人征信制度、个人财产登记制度以及社会保障体制。就个人征信制度而言,需以《征信业管理条例》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个人征信法律制度,建立统一的个人征信制度平台。就个人财产登记而言,需建立统一的个人财产信息平台,完善互联网金融产品登记法律制度。就社会保障体制而言,完善社会保障相关法律制度,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鼓励商业保险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文敏 《学理论》2013,(16):146-147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蕴含着巨大商机的应聘者简历信息越来越多地被不法商贩非法泄露、收集和利用。这些信息泄露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相关法律规制的不完善。因此,必须从完善隐私权立法保护体系、加强应聘者简历信息保护的行业自律和提升应聘者的法律意识方面对简历信息泄露进行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7.
社会信用体系的运转以国家对个人信息的利用为前提.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个人信息利用呈现出可能减损个人权益的"最大化"特点,这与其背后的国家治理逻辑密切相关,即基于国家认证和规制监管的需要,国家治理吁求"最大化"地把握个人信息,技术治理则强化了国家能力而使此种需求得以满足.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的背景下,信息利用需遵循个人保护逻辑,通过法治形塑国家治理,促进国家治理能力输出的规范化.为此,应加强对技术治理的法治约束,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伦理性,建立个人信用信息保护激励机制,从而保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个人信息处理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8.
张宝亚 《理论导刊》2004,18(12):53-55
隐私权是自然人依法享有对其个人的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事务、生活安宁及私人领域独立支配的人格权。侵害隐私权责构成的特殊性决定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独立性。针对现行立法缺陷,建议我国建立对隐私权保护的宪法、刑法、民法及行政法多层次立法系统。  相似文献   

9.
论个人信用与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玮 《理论导刊》2004,(7):18-20
个人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个人信用法律制度是监督、管理和保障公民个人信用活动健康规范发展的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我国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必须从完善保护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0.
关于隐私权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金华 《理论探索》2004,23(6):116-119
隐私权是公民依据习俗、道德或法律要求所具有的对个人领域、个人私事和个人信息的了解、拥有、公开的控制以及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公民个人 ,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因此 ,从个人领域、个人私事和个人信息三方面维护个人隐私权 ,对于人的自由权的行使、个性的健康发展和进行创造性活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众人物作为自然人中的特殊群体,其隐私权自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由于公众人物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此类人群的私人信息享有知情权,由此,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和公众的知情权之间就产生了冲突.完善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特殊法律保护,设立解决冲突机制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邵真真 《学理论》2011,(26):53-54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与网络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在享受网络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我们个人的隐私也在经历着被窃取和被曝光的危险。因此,相对于传统隐私权而言,网络隐私权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网络隐私权是公民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个人数据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可以理解为隐私权在网络中的延伸。目前有关网络隐私的侵权行为屡见不鲜,进一步探析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许华荣 《学理论》2010,(21):189-190
目前,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下和普遍的失信现象,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筑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已成为当务之急。从政府、法律及个人意识等方面探讨个人信用缺失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2)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个体享有的对私人安宁生活和私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恶意收集利用的人格权。作为社会关注的公众人物,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现行法律对公众人物的隐私并未明确规定,这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造成一定冲击。通过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概述,从平衡公众人物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构思,以期对将来完善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公开限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空间下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日渐突出,传统的隐私权领域因此扩展到网络空间,网民的隐私权不仅遭受着来自于民事主体的侵权威胁,有时也面临着以政府为代表的公权力的侵害。作为现代信息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权利,网络隐私权应当得到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保护。而我国的宪法只对隐私权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宪法及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当前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对网络隐私权的宪法保护进行探讨得出:将隐私权作为基本权利规定在宪法中;完善隐私权立法体系,辅之以相关制度;防止公权力对网络隐私权的侵犯;完善宪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李晓远 《学理论》2014,(26):3-5
诚信作为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社会的每个行业、每个单位及社会成员的一切社会交往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中。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诚信出现了去"本体论"、"公共性"、"制度性"的新特征,社会转型期及相关制度规范的不完善为社会诚信对制度的保障提出了需求,作为制度保障的个人信用制度是最基础的保障,然而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通过加强个人信用立法,健全个人信用法律体系;构建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提高个人守信意识;完善配套的制度建设,构建新时期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来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对于新时期社会诚信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意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又是信用经济,各类经济行为已越来越依赖于信用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银行信用、企业信用、中介机构信用和个人信用等构成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最重要的基础条件。除了法律的外在约束之外,在完备的信用观念和信用体系下,每个经济行为者的自我约束和相互约束,是维持经济顺畅运行、减少社会成本的最重要的条件。在西方国家,已普遍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个人可以通过信用方式获得支付能力而进行消费、投资和经营,个人信用成为每个公民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8.
宪法意义上的隐私权经历了从"隐含"到"公域"的隐私权转变,使得个人隐私权成为政府信息中必须探讨的话题,揭示了隐私权保护新的特性及限制原理。隐私权的限制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前提,并遵循利益相关、分类处理、平等保护、比例原则等等。《条例》在处理个人信息与公共利益冲突问题上,行政裁量权过于强大,隐私权保护条款过于空泛,限制过于随意。隐私权保障条款失衡,因而立法应明确信息公开中的公共利益,并对公开信息隐私权限制是否遵循基本原理进行司法审查,最后还应通过立法列举不得公开的隐私权内容。  相似文献   

19.
张平安 《各界》2008,(10):95-96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人类对自身价值认识的逐渐完善.加强隐私权保护有利于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实现伞社会的安定团结,同时也有助于保护个人生活安宁,维护公民人格尊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有关网络侵害隐私权问题不断出现,因此,"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亟待重视和解决.……  相似文献   

20.
一位王姓市民在上海工商银行办理住房按揭贷款时遭到银行的拒绝,他换了一家银行后依然如此。原来,银行工作人员在接到这位市民的贷款申请后,通过上海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数据库查询了他的信用记录,结果显示,几年前他使用信用卡透支了2000多元一直未还,个人信用报告上有“污点”记录。 自1999年开展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试点工作以来,上海市民开始越来越珍视自己的个人信用。因为失信者因有不良记录在案,在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