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蒋介石主政台湾时期,祖国大陆方面对张学良过于直白的关怀和赞誉有时会刺痛蒋氏专制政治最敏感的神经,从而使张学良的处境更加难堪。因此,周恩来曾多次嘱告有关部属,所有涉及张学良的宣传、报导都要严格掌握分寸,一定要顾及张学良的人身安全。但周恩来对张学良的怀念和关怀却从来没有中止过。他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关系暗中了解张学良的状况。他曾不止一次托请来自台湾的朋友设法保护张学良,并对他们说:“如果张学良将军的生命有个一差二错,我们就不好见面了,不好说话了。”1958年12月,定居美国的宋子文来到香港小住。…  相似文献   

2.
张素我  周海滨 《各界》2013,(7):11-13
张学良2001年10月14日在美国檀香山逝世,享年10l岁。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父亲觉得国民党实在是对不起张学良。他非常欣赏张学良,也非常心疼他,因为他是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的主谋者之一。他主要是要抗日,要逼着蒋介石抗日。其实蒋介石还是抗日的,不过张学良总是觉得,蒋介石应该全力以赴来抗日。  相似文献   

3.
至孝周恩来     
周恩来父亲名叫周贻能,字懋臣,在周恩来出生前两三年时更名为劭纲。周劭纲一生颠沛流离,走南闯北,四处谋生。虽然生活清苦,话语不多,但他十分有主见,对儿子周恩来投身革命“从不阻拦,在内心里他是支持的”。1931年,他曾到上海,冒着极大的危险帮助周恩来做过通信联络工作。后来因斗争形势严峻,父子又分别了。  相似文献   

4.
王贞勤 《侨园》2014,(9):56-58
初到西安:神秘“雷电社”惊动周恩来 “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略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高潮。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了促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实行抗日救国,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变,扣押了正在西安的蒋介石和陈诚、蒋鼎文、朱绍良、卫立煌、陈调元等国民党军政大员,宣布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通电全国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政治主张,张学良还致电当时在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的中共中央,希望听取中国共产党的意见,同时希望周恩来能亲自来西安共同解决事变。  相似文献   

5.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赴苏联进行友好访问,并与斯大林会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会晤。毛泽东这次访问的目的,主要是废除苏联与蒋介石政府在1945年签订的中苏旧条约,订立中苏新条约,并争取苏联对华经济援助。苏联既是抗日战争中帮助中国人民打败日本的友邦,又是以雅尔塔密约攫取中国东北若干权益的邻国;既是解放战争时期给中国共产党大力支持和援助的兄弟党,又是曾与蒋介石政府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军事强国。毛泽东此行成功与否,关系到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尊严,关系到中苏两党、两国的友谊…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大城市里都有了自动电话设备,它比手插话机先进方便了许多,但有一人却为之恼火,此公使是蒋介石。蒋介石一拿起话筒就拨号码,可总是打不通,其实先要听一下有无“蝉鸣声”,如果有,说明线路没空,得等一等再发,可蒋介石根本不管这些,连续拨不通时,就暴跳如雷。后来电话局拨了根专线供其随时使用,蒋介石还是打不通。原来武汉电话是5位制,他往往只拨了4位就不拨了,比较大的数字,如“旷、“8”,他还没有拨到位就放手了。这样打,当然不是打不通就是打错了。他只要连续几次拨不通,就气恼地把听筒使劲一掼。…  相似文献   

7.
王秉默 《团结》2006,(6):62-64
民革中央第四任主席王昆仑,是中国近代史上卓越的政治活动家,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对中国革命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王昆仑早年在孙中山的指引下,参加国民党、参加北伐战争,积极投身民主革命。上世纪30年代,他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民主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曾与蒋介石进行面对面地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国民主革命同盟和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1949年9月,他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北京市副市长、第五届民革中央副主席、第六届中央主席。求索救国方略认定三民主义…  相似文献   

8.
《侨园》2017,(11)
正因台湾被逐出了联合国而怒摔帽子曾担任蒋介石侍卫官、内务组副主任等职的应舜仁回忆,1971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台湾则被逐出了联合国。消息传到台北时,蒋介石刚好在大溪宾馆外面散步。他坐在亭子里,武官来报告说:“联合国我们退出了。”当时蒋介石头上戴着帽子,应舜仁看到他的帽子被摔到地上。一个副官替他把帽子捡了起来。过了几秒种,这个副官惊慌失措地走到应舜仁身边,对他说:“‘总统’流眼泪……”应舜仁表示,跟蒋介石这么久,第一次亲睹他掉眼泪。前台当局“外交部长”钱复当年是蒋介石英文翻译,他在受访中表  相似文献   

9.
全国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与政府建设研讨会综述高安宁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全国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与政府建设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举行。会议提交的84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周恩来26年任总理期间在政务行政方面做出的丰功伟绩,一致赞誉他是位行政雄才、奇才、...  相似文献   

10.
戴炜 《各界》2012,(12):22-23
1972年,中国为实现与日本邦交正常化。周恩来总理就放弃战争赔偿问题作了下述指示:中日邦交恢复以前,台湾的蒋介石已经先于我们放弃了赔偿要求,共产党的肚量不能比蒋介石还小。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淮安市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把周恩来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而亲民理念恰是周恩来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学习实践周恩来精神,无疑为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和有力抓手,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又很好地落实了习总书记的嘱托。  相似文献   

12.
1976年4月15日,邓颖超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江苏厅会见杨振宁博士及其家人。邓颖超说,恩来同志患心脏病已经十年了。不过,使他致命的不是心脏病,而是癌。她告诉杨振宁:1973年恩来同志见你时,他自己已经知道得了癌症。杨振宁说,既然已经知道得了病,为什么不让他休息,还让他继续工作?邓颖超说,谁也没有强迫他,是他自己乐意的。一位美国记者报道说,周恩来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不要睡眠而能生活的人。这是夸张的说法。没有人能够不要睡眠而能生活。不过比起一般人来,他的睡眠时间确实少得多。也有人说,周恩来工作起来不知疲倦,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3.
似兰斯馨 如松之盛──周恩来、邓颖超与孙维世刘春秀周恩来、邓颖超一生曾关怀、抚育过很多烈士遗孤,孙维世是其中之一。他们之间数十年的亲情,高尚纯洁,诚挚感人,使古今多少托孤育孤的故事黯然逊色。武汉巧逢收作义女孙维世,又名孙光英。他的父亲孙炳文是在德国哥...  相似文献   

14.
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周恩来同志堪称典范。特别是他那高超的批评艺术,对我们今天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极富启发意义,是值得永远珍惜的一份宝贵遗产。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周恩来批评同志的不当言行时,常常用行动表示自己的态度,从而达到批评教育同志的目的。有一次,一位跟随周思来多年的老同志,托人给他悄来一些果品。周恩来考虑到果品退回会坏,就嘱咐工作人员以双倍价钱付给这位同志。工作人员不解,周恩来说,为难他正是为了教育他,让他知道不该送礼。批评下属,主动承担责任。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当中国代表团举行首次…  相似文献   

15.
滑璇 《党政论坛》2012,(14):42-43
周恩来一生没有亲生子女。然而,由于他有两个弟弟和好几位堂兄弟,因此他的侄辈却很多。作为国家总理,周恩来和邓颖超对这些晚辈都十分爱护与关心,而这份亲情则更多地表现在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上。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在1958年12月公开宣布入党以前,一直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其实,早在1927年8月,他就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迫,曾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以致有人怀疑他已“自动脱党”,所以才在建国后“重新入党”。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经中共中央调查取证,才搞清楚历史真相。原来,郭沫若一直是一位“无党无派”的中共秘密党员。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4):I0001-I0001
1947年3月底,周恩来与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一起,在陕甘宁边区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邓颖超随中央工委赴华北,参加河北省平山县三交镇双塔村附近农村的土地改革复查工作。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自述———交友篇●曹应旺周恩来好交友,与他的早年经历有关,更与他救国家尽力社会、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远大志向有关。大事业是群众的事业。有大志向者必须乐群、合群,绝不是脱离群众的孤家寡人。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写的《爱国必先合群论》,初步表达了对合群...  相似文献   

19.
广艳辉 《各界》2010,(3):79-82
王玉瓒先生早年从戎,是张学良将军的得力部下,历任排长、连长、少校副官、中校副官、上校参事、上校营长、团长、副旅长等职。在其任东北军警卫队第一营营长期间,曾两次担负蒋介石在西安华清池行辕的警卫任务。1936年12月12日,他奉张学良之命率部捉蒋,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枪,活捉了蒋介石,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的抗战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许睢宁 《民主》2008,(9):39-40
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取得辽沈、淮海两大战役的胜利后,又开始了解放战争中最后一个决定性的战役—平津战役。为了迎接全国的解放,召开有各民主党派、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参加的新政治协商会议,为筹建新中国做准备,中共中央开始有计划有安排地邀请一些民主党派人士,到当时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交换意见,共商国是。雷洁琼就是在这时有幸见到了毛泽东并亲聆他的教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