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自2016年获批设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来,贵州紧跟国家对外开放步伐,全省上下勠力同心,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试验区、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内陆开放式扶贫试验区建设,推动高层次的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前进.2022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以下简称国发[2022]2号文件),赋...  相似文献   

2.
正唯改革者进,唯开放者强。对贵州来讲,开放带来的活力,在一定意义上比改革带来的活力还要强。贵州是典型的内陆省份,要加快发展、后发赶超,必须扩大开放。通过扩大开放,丰富贵州的产业门类,优化贵州的产业结构,壮大贵州的产业规模,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贵州发展的新动力,激发贵州发展的新活力,提升贵州经济的竞争力。以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贵州坚持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生  相似文献   

3.
正绿色含量高的传统优势产业依然具有长足发展的基础,市场潜力很大,大数据、智能制造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崛起,造就了贵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的着力点。4月初,《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2019年工作要点》正式印发,其中一大任务,是深入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和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绿色经济"四型"产业发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开放发展背景下,深入实施绿色经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贵州抢抓战略机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多层次开放平台,推动工业大突破、城镇大提升、产业大招商、农业大发展、旅游大提质、人才大汇聚,推动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取得新...  相似文献   

5.
正在跨越赶超的"黄金十年",贵州水利、交通、现代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突破。在跨越赶超的"黄金十年",贵州水利、交通、现代能源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史无前例的突破,全省发展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国内首个发布省级层面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的省份,以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为引领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贵州乘势而上抢抓数字产业发展先机。  相似文献   

6.
正1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2016年8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批复。2017年7月1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规划》的通知,规划项目总投资达7000多亿元。按照规划,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首要任务,坚持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生态融合、成果共享。为内陆地区在经济新常态下开放发展、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生态地区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相似文献   

7.
王法 《当代贵州》2017,(31):8-11
正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印发《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规划》。规划提出,推进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大健康等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围绕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贵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开放通道。近年来,贵州立足口岸建设和三大试验区的汇聚效应,全方位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构筑了高水平开放新格局。突破山与水的阻隔6月13日,记者走进贵州双龙航空港口岸综合经济区(以下简称口岸综合经济区),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映入眼帘,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工人们在施工现场穿梭,不远处的综合办公大楼、报检大楼、数据中心已拔地而起。  相似文献   

9.
大数据时代,贵州联通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要求,借贵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东风,加央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构建大数据全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引领作用,与社会各界携手共进、合作共赢,共同谱写大数据产业发展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资讯·视界     
正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8月15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批复(国函[2016]142号)》。国务院在批复中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批复明确,试验区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首要任务,坚持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生态融合、成果共享,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国际产能合作,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  相似文献   

11.
正贵州林业将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新路。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贵州被列入首批试验区之一。这标志着贵州省成为我国西部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将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路径、积累经验。贵州林业将弘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贵州人文精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新路,重点抓好以下工作,进一步做优做强生态长板,  相似文献   

12.
正贵州以内陆投资贸易便利化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对标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标准,积极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高标准打造"门槛低于周边、服务高于周边、发展快于周边"的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开放助推经济腾飞当代贵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贵州开放型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愿不愿开放、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如何适应新形势全方位深化开放的问题。走进新时代,我们如何进一步认识开放对于贵州跨越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是我国内陆地区唯一覆盖整个省级区域的试验区,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和宁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资源禀赋富集,开放包容性强,有条件、有能力引领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的整体发展.增强开放意识,营造优良的软环境、加快银川对外大通道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力等无疑成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先行区”建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孙蕙 《当代贵州》2017,(18):10-11
开放促发展,合作谋共赢。在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在报告中提出:积极融入国家开放战略,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用开放倒逼体制改革、用开放增强发展活力,明确了贵州今后对外开放的路径和措施。贵州把"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作为对外开  相似文献   

15.
正从无中生有到风起云涌,贵州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大数据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从2月28日起,苹果公司中国内地icloud服务将转由云上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贵州大数据产业再创佳绩。站在新起点,贵州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数字贵州",深入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人》2011,(3):16-17
<正>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描绘出了到2015年,宁夏将建设现代产业聚集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内陆开放试验区和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区,全面提升经济、区域、环境、开放和形象竞争力,实现战略性突破。  相似文献   

17.
正贵州积极探索走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保生态的良性发展之路,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着力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厚植发展生态经济优势,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发出大生态时代的"贵州好声音",实现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8.
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并对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提档升级作出安排部署. "这对贵州发展意义重大,让贵州下一步的开放工作有了根本遵循."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商务部原副部长陈健指出.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贵州共有湄潭、毕节、六盘水3个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居全国之首。每个试验区都产生了推动农村发展的典型改革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农村改革采取试点先行、蹄疾步稳、推动改革的办法,共布局农村改革试验区3个、试点县38个,分布在全省9个市(州)1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涉及人口3000余万,承担着土地制度建设、统筹城乡、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建设、创新支农资金管理等50多个试验项目。  相似文献   

20.
开放新高地     
<正>2022年初,国发[2022] 2号文件赋予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从“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迈向“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更高。高水平开放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发[2022] 2号文件出台以来,贵州省立足新定位,不断促进贸易投资自由、便利畅通对内对外开放通道、推进开放平台建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提档升级。2022年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增长22.7%,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80%,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23%。擦亮开放名片、高扬开放旗帜。迈入2023年,贵州全省上下正开工快干、开放大干,切实增强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坚定决心、超常规举措推动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