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正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史载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如今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0多亿人饮茶品茗,茶文化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寻根溯源,世界之茶,源自中国;中国之茶,始于贵州。1980年,科研人员在贵州省晴隆县发现一颗完整的野生古茶树四球茶茶籽化石。经我国权威部门鉴定,确认该茶籽化石为"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至少164万年以上的四球古茶籽化石",是世界上发现最古老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出土和鉴定结果,充分  相似文献   

2.
正晴隆茶籽化石的发现,直接用"物证"证明了早在一百多万年前,黔西南州就已经出现了野生茶树,同时也为茶源自中国一说增添了更加有力的证据。1980年,在晴隆县境内的云头山发现了一颗四球茶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历时30多年的鉴定,认定其为"距今一百万年的四球茶茶籽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晴隆茶籽化石的发现,直接用"物证"证明了早在一百多万年前,黔西南就已经出现了野生茶树,同时也为茶源自中国一说增添了更加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茶源贵州     
正南方有嘉木,黔地出好茶。贵州是世界古茶树起源地之一,有世界面积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有世界最古老的野生型和栽培型古茶树,有物种最多的栽培古茶园,古茶树多达120多万株,珍稀特异古茶树资源让这里成为宝贵的茶树基因库。晴隆发现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茶籽化石,唐代陆羽《茶经》曰"茶之出黔中",进一步印证了贵州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生态优势,更造就了贵州"干净茶"与众不同的优良特质。  相似文献   

4.
正贵州是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专访了中国生态民族学奠基人、吉首大学终身教授杨庭硕先生,他认为,贵州是茶树的发源地、茶文化的发源地和茶产业的发源地。茶树之源:最古的茶树出贵州当代贵州:随着贵州省黔西南州古茶籽化石的出土,加上贵州各地成片古茶林的发现,以及对文献史料的再认识,"世界茶起源于中国,中国茶源在贵州"在学界引发热议。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1941年,我国茶叶科学研究先驱之一的李联标先生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茶场工作期间,发现务川大树茶、习水大茶树,开启了中国古茶树研究的大门;1980年,贵州省晴隆县与普安县交界处发现四球茶茶籽化石,将世界茶历史推进了164万年。贵州是茶的故乡,存在着许多珍稀特异古茶树资源,是宝贵的茶树基因库。随着贵州省茶产业的加速发展,贵州古茶树资源被不断发现,经国内权威  相似文献   

6.
黄伦 《理论与当代》2016,(12):30-31
晴隆县按照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到晴隆县调研时提出“以大景区、国际化的理念加快二十四道拐建设,将晴隆县打造成贵州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指示和贵州省省长孙志刚到晴隆调研时提出“要将二十四道拐遗址公园打造成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无烟工厂’”的要求,晴隆县实施大山地旅游战略行动,坚持“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民众经营文化”的原则,围绕“车子一二十四道拐体育赛事”“羊子一晴隆模式”“茶籽一世界茶籽化石”三子把草做特、把路做长、把水做响,做到农业与旅游、旅游与产业互动融合、共生发展,通过以路为核、以特促旅、以旅脱贫,着力打造民族特色山地旅游高端品牌。  相似文献   

7.
正"要喝干净贵州茶,做健康中国人。"3月20日,第十一届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茶产业博览会)宣传推介暨"我有贵州半亩茶"网络名人公益活动在北京举办,宁静、聂远、邹市明、龚琳娜、杨茗茗等贵州知名乡友,杜少中、梅新育等网络名人,纷纷受聘担任"贵州茶星大使",共讲贵州"茶故事",助力"黔茶出山"。  相似文献   

8.
正这里有被誉为抗战生命线、史迪威公路形象标识的晴隆二十四道拐;这里有民族风情小镇阿妹戚托小镇和被盛赞为"东方踢踏舞"的彝族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这里有世界唯一距今百万年以上的茶籽化石;这里有蔚蓝清澈的光照湖与天然草场三望坪;…………  相似文献   

9.
正走遍全国,走向世界,2017贵州茶一节一会在此之上做出努力,多方位助推黔茶出山。绿色是多彩贵州的主色,茶叶是绿色贵州的珍宝。4月28日,2017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贵州茶一节一会)在中国湄潭正式拉开序幕,来自世界各地的"茶友"在此以茶为媒、以茶会友、共话茶事、共谋茶业。根据贵州茶一节一会发布的《贵州茶产业发展报告(2016)》,2016  相似文献   

10.
刘开津  李筑 《当代贵州》2009,(15):I0002-I0002
2009年7月中旬,由贵州茶叶协会、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联合组织的"贵州十大名茶"评选活动结束,米自黔南的都匀毛尖茶和贵定云雾贡茶榜上有名,其中都匀毛尖高居黔茶之首,成为"贵州绿茶·秀甲天下"的标志.黔南山川秀美、生态良好,常年高山流水、云雾缭绕,特别适宜茶叶生长,是我国茶树原生地和历史上出好茶、产名茶的古老茶区,由古至今好茶名茶不断.  相似文献   

11.
宋洁 《当代贵州》2022,(3):52-53
"贵州绿茶"第一采主会场活动将固定在每年的1月1日举行,地点永久落户在普安县茶源街道联盟村茶神谷. 2021年12月23日,省政府新闻办"2022年'贵州绿茶'第一采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宣布了这个好消息.连日来,联盟村的乡亲们鼓足干劲,精心准备茶经朗诵、茶艺表演、采茶大赛、制茶大赛等各项活动.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春节期间,贵州省农委组织在全省43个茶叶县(市、区)范围内开展以"贵州茶伴你回家——关注农民工"为主题的"推动返乡农民工宣传推介贵州茶活动",用一杯暖暖的香茶,让爱一起回家。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永远有着特殊意义。为推进落实《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促进农民工创业就业、推动贵州茶宣传推广与市场开拓,贵州省农委于2015年春节期间组织在全省43个茶叶县(市、区)范围内开展以  相似文献   

13.
<正>5月18日,贵州省首届春茶斗茶大赛在贵阳落下帷幕,5大类"茶王"诞生。此次大赛以"生态、标准、品牌、创新"为主题,旨在通过斗茶活动的开展,弘扬茶文化、提升茶品质,打造贵州茶品牌形象。新"茶王"的诞生为贵州茶标准树立了新的"标杆"。近年来,贵州茶叶正在从"贵州原料"、"贵州制造"向"贵州创造"、"贵州品牌"转型,"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世界绿茶看中国、中国绿茶向黔看"的产业格局正  相似文献   

14.
正陆羽一生敬茶、爱茶、嗜茶。历经数年研茶事、参茶道、记茶史,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被后世尊称为"茶圣"。陆羽曾说"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循着《茶经》的字句,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一一探寻其间所述诸多事物,竟然在贵州的群山村落里找到痕迹。  相似文献   

15.
正多年来,贵州茶人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贵州冲泡",将贵州茶的冲泡技巧浓缩为"高水温、多投茶、快出汤、茶水分离、不洗茶"16个字,把茶叶冲泡从充满仪式感的茶席,带入寻常百姓家。简单易学、科学合理的"贵州冲泡"也拉近了茶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黔系列"的一份子,黔茶将树立贵州茶产业统一形象,"将茶产业发展进行到底,使茶文化成为贵州新优势",实现"以茶兴业、以茶惠民、以茶养文"目标。"高山云雾出好茶。"贵州是全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的原生态茶区。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古代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就是指今天的遵义、铜仁等地。  相似文献   

17.
贵州"十大名茶"评选,标志着贵州茶业从偏重种植转向侧重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的转变.贵州"十大名茶"揭晓,正式"引燃"贵州茶产业新事件,流露的正是贵州茶业聚集焦点、打造自主品牌之路,并以期迅速建立起一个新的、高起点的贵州绿茶品牌群像的勃勃雄心.  相似文献   

18.
<正>250家贵州茶企历时26天,行程近5000公里,沿着延伸西北的丝绸之路,弘扬贵州茶文化,推介贵州茶品牌,加快黔茶出山步伐。茶产业是贵州传统优势产业,也是近年来贵州省重点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贵州茶产业经过10多年发展,已成为贵州农业的第一大产业,茶园总面积达700万亩,承接了东茶西移大势,并成为中国茶叶的原料中心,正加速形成中国绿茶加工中心。为深化贵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及地区茶文化交流,弘扬贵州茶文化,服务贵州茶产业,加快黔茶出山步伐,今年7月,贵州再次开启"丝绸之路·黔茶飘香"之旅。250家贵州茶企历时26天,行程近5000公里,从重庆、西安、兰州、太原、西宁到呼和浩特,这条延伸西北的丝绸之路成为贵州茶叶走向世界的又一个通道……  相似文献   

19.
王金花,2007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造拔大赛三等奖获得者。点评/杨成勇贵州民族学院客座研究员,"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簿一套评审组专家。打籽绣《后汉书》描绘西汉时期生活在西南地区苗族、瑶族先民"知五  相似文献   

20.
王艳霞 《当代贵州》2014,(24):56-56
正6月7日,贵州智慧黔茶联盟成立暨文化产业基金助推联盟发展启动大会在湄潭县召开,80家贵州茶企结为黔茶联盟引领"黔茶出山"。为进一步深化行业整合,推动战略互助和联盟自律,按照"集聚资源、集群加工、集中精制、集约经营、集团发展"的战略规划,抱团打造智慧黔茶联盟,6月7日,贵州智慧黔茶联盟成立暨文化产业基金助推联盟发展启动大会在湄潭县召开,80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