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王太师 《党建文汇》2011,(12):11-11
他是一名普通的厨师,他的去世却引发了北京大学众多师生的纪念。同学们自发地为他写纪念文章,发传单,贴海报,举办募捐活动。北大一位副校长说:“这是北大学子第一次为一个普通员工募捐。”  相似文献   

2.
罗庆 《学习月刊》2014,(18):93-94
留学生来到中国,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部离不开口语的交流,如果汉语口语能力比较差,会使留学生不敢与人说话,从而影响交流、学习和生活,所以,来到中国的留学生需要尽快掌握与生活、学习相关的口语知识,努力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而在“听、说、读、写”四种汉语技能中,学生普遍感到“说”的技能是最重要,又是最难的,即使掌握了一段时间的汉语,但是由于口语表达属于“主动输出”,学生又往往会选择简单的表达,避免复杂的表达,因此很难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快乐大叔 《党课》2006,(8):10-11
近日,朋友从国外归来,说起这样一件事:一位国外的汉学家向快乐大叔的这位朋友诉苦,说他曾经了解的汉语现在变得越来越“看不懂”了,和汉语比较起来,其他语种(比如英语、法语等)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增加词汇量,但都不像汉语的变化如此之大。因为西方的许多词汇都是多义、多解的,依环境跟语境的不同而发生意思的变化,而汉语则不同,每一个词汇都有其特定的单指或者主指词义,比起大量“一女嫁二夫”的英语单词来,汉语则显得更加“民主”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4.
1952年的一天。美国密西根大学。一位曾在中国停留多年的名教授正与一中国留学生讨论该生的博士论文选题。忽然 ,教授提高了嗓门 :“什么?你说你要写五四运动 ,博士论文怎么可以写学生暴动?……你若是坚持写这个题目 ,我们就取消你的奖学金!”这位中国留学生愤然而去。几年后 ,这位留学生顶住多方压力终于完成论文 ,接着他将论文扩写成55万字的《五四运动史》 ,于196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以英文出版。此书一出版 ,立即引起轰动 :美国一些大、中学争相节选此书为学生教材 ;哈佛大学出版社先后再版7次 ;意大利、台湾、香港等国家…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和斯大林作为中苏两个大团、两个大党的领导人,曾经有过不寻常的交往,结下了不平常的关系。透过这些关系,折射出中苏两党、两日之间的许多恩恩怨怨、去非曲直。“一生写过三批歌颂斯大林的文章”,但“老实说,我都不愿意写”。毛泽东曾经坦言“一生写过三篇歌颂斯大林的文章”,但“老实说,我都不愿意写。”毛泽东解释三篇文章写作的深层背景说:“第一篇在延安,1939年斯大林60寿辰时写的”,当时欧战爆发,苏联需要我们的支持,我“抛弃个人感情,向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祝寿”。“第二篇在莫斯科,是1949年他70寿辰…  相似文献   

6.
《红岩春秋》2013,(1):12-13
他是美国人,32岁开始学汉语,如今82岁的他早已是“汉语跟英语一样好”;他刚出版了《邓小平时代》,此前还写过《重整旗鼓:重建美国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7.
巴方廷这个名字,就是荆楚之地,知道的人也不会太多,但是提起“七二0事件”的“陈、钟、牛、蔡、巴”来,40岁以上的人,就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了。那个“巴”就是巴方廷。事情已经过去近30年,巴方廷也已不在人世了。作为他的一个部下,作为一个曾经和他在一起战斗过、生活过,解放后又一直没有失去联系的人,对于他在“七二0事件”前前后后的一些往事,总感到有许多话要说。 熟悉巴方廷的人都知道,这个曾经给王明当过多年警卫员的老战士身上,却很少有“左”的东西。就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也是如此。巴方廷各个时期的政治鉴定里,几乎都有“党内斗争不够尖锐”、“对人批评不够大胆”、“有些温情”、“照顾面子”以及“不爱出头露面”等等评语。一位曾经和巴方廷共事多年的同志说过:老巴这人从不说伤人的话,更不用说整人了。他多年当一把手,每次政治运动都是慎之又慎,生怕伤了同志,以致常常落下“对右的东西姑息迁就”的罪名。他的与人为善、宽厚正直,在与他共过事的同志中,是出了名的。 有一位老同志,1959年对大跃进中的急躁冒进坦言直谏,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后来恢复了军  相似文献   

8.
“五一”期间我外出旅游,在异地偶然碰见一位曾经教过的学生,说见到我分外高兴。他现在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已经成为这家企业的技术骨干,待遇不错。他还说:“老师,参加工作以后,真的很怀念过去的学校生活,您是最关心我的。如果可以重来,我愿选择好好学习,知道吗?我变了很多,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不成熟的孩子了。”听到这些,作为一名老师,真是感到无比欣慰!  相似文献   

9.
刘久洲及他身上留下的枪疤2004年7月26日《书刊报》头版上刊有一篇摘自《科学生活报》的文章———《周恩来八次历险》(以下简称《历险》)。该文章虽只是提纲式地记述了周恩来一生中的八次历险,却多处与史实违背。关于长征患病《历险》说,“红军长征途中,一天晚上周恩来发烧至摄氏39度以上,昏迷不醒。当时医生不在,药也没有,警卫员只好用冰水给他冷敷。几天后,他竟然从死亡线上挣扎出来。”周恩来的这次历险,笔者曾经深入调查过,并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干休所找到过当年长征路上为周恩来治病的李治将军。此外,笔者手头还存有中央文献研究室郑…  相似文献   

10.
王梦悦 《党课》2012,(7):122-123
有人称他是“中国医学界第一位的人物”,他的个人经历一直为海内外传媒所关注。曾有媒体称其为“御医”,因为他曾是周恩来总理医疗小组的组长,曾主持、参与过许多位中国领导人的医疗会诊。还有媒体说他是中国“医务外交”的专家,因为他曾被派往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为其元首治疗……他就是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吴阶平。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又是一位中国现代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他不仅写了许多令“千古词人共折腰”的诗词.而且对许多古诗词,能倒背如流,在各种场合的谈话及文章中,信手拈来,使之大为生色,巧妙地说明问题,令人拍手叫绝.古为今用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相似文献   

12.
阎肃是一位大家。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世人的公认。然而,生活中的阎肃,却非常低调。他总是这样要求自己:“对上不伸手,周围拉紧手,工作有一手”;“做人就要像麦穗,始终低着头”。和阎肃老师相处过的人,都说他平易近人,没见过他“甩派儿”、“摆派儿”。  相似文献   

13.
汉语修辞有一格,名曰“婉言”,又叫“换个说法”。其宗旨无非是说话时玩点文字小花招,使听话人好接受,自己也不讨人嫌。 譬如某先生听力很差,近于耳聋,或者一只眼睛失明。我们切不可当面叫他聋人(尽管他不一定听得清),或瞎眼之类。你也别管他是否曾经自诩过有“文聋雅瞎”的旷达,此时最好还是换成这样的说  相似文献   

14.
荐贤者贤与荐贤者私赵化南最近一位朋友向我诉苦:说是他的一位老领导,过去曾向组织部门推荐过他,说过他许多好话。在他的职务提升以后,这位老领导已经退休。一次,这位老领导提出让他高抬贵手,对其孙子的提升、住房、晋级诸方面给予“优惠”,因其孙子在单位形象不佳...  相似文献   

15.
艺苑     
烟台有一位老人,曾经做过大学里的老师,退休以后致力于研究中国的民俗问题。他几乎遍访了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集居区。在各民族的走访中,他收集了许多不同民族儿童用过的摇篮。在他的家里,就有一些材料、样式各不相同,但却都极为精美、结实、爱心独具的摇篮。  相似文献   

16.
吴志菲 《党史文苑》2008,(12):38-42
2008年10月24日,曾经横枪跃马几十载的开国上将萧克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萧克将军是最后一位离世的参加过北伐战争和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的将军。在众多的开国将军中,他是唯一写过长篇小说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将军。  相似文献   

17.
第四章 文事与文道 被称为“油印博士” 邓小平一生经历过、主持过许多文事。文事活动在他的一生中占重要地位。 邓小平曾办过《赤光》杂志、《红星》报、《红旗》杂志。 《赤光》是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邓小平以希贤的本名和一些化名在上边写过一些文章。邓小平曾回忆说:“我在《赤光》上写了不少文章,用好几个名字发表。那些文章根本说不上思想,只不过就是要国民革命,同国民党右派斗争,同曾琦、李璜他们斗争。”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说:“他在文中揭露了青年党的丑陋行径;批驳了青年党关于苏俄调军边境压迫中国等无耻造谣;抨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假中国请求为名,以组织专家委员会入手,借负审查中国政治经济形势及整理中国债务之责,干涉中国事务的罪恶企图。这些文章言辞泼辣,战斗性强,但都属于揭露性质的,尚未上升到理论和政论的水平,这与时年只有20岁的,刚刚加入革命队伍的一个青年所具有的水平是相当的。”  相似文献   

18.
贾大山是河北省新时期第一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作家。1980年,他在短篇小说《取经》获奖之后到北京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学习期间,正在文坛惹人注目。 一些文学同行也曾感慨:为什么贾大山的小说没能引起持续的应有的注意?可贾大山仿佛不太看重文坛对他的注意与否。河北省曾经专门为他召开过作品讨论会,但是他却没参加。问他为什么,他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小说发表时他也不在乎大报名刊,写了小说乐在褥子底下.谁要就由谁拿去。  相似文献   

19.
杨国栋 《党课》2007,(6):28-30
中国的两位伟人说过两句至理名言,一位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他在1930年曾说过“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由来。  相似文献   

20.
浏览一本杂志的目录,一下子被一个题目吸引了:人生无草稿。 文章里说的一件事,印象很深。有位书法家对一个用废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练字的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字──“逼”。那人顿悟,这是让他惜纸以逼迫自己写好字。由此想来,人生不也是这样,没有太多的草稿让人来练习。 现实生活中,好多事情是没有草稿可以打的,好多希望都是“逼”出来的,好多成功也都是通过失败“逼”出来的。穷则思变,破釜沉舟,置于死地而后生,都含有“逼”的意思。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